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米亞西謝夫

少將工程師—米亞西謝夫
1902年10月11日生於俄羅斯今圖拉州的葉夫列莫夫市。1922年入莫斯科鮑曼高等技術學校學習。1923年開始在學校科學試驗場進行設計活動;1925年起在中央流體動力研究所從事設計,1926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並繼續從事設計工作。1936年,米亞西謝夫轉入中央流體動力研究所安德烈·尼古拉耶維奇·圖波列夫領導的部門工作。此間,他為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佩特利亞科夫主持研製的飛機設計過機翼,參加過“ТБ—1”、“ТБ—3”和“ТБ—4”等飛機的研製工作。後成為實驗飛機研究室負責人。1938年起領導一個特別設計室(米亞西謝夫設計局的前身),負責研製戰略轟炸機。
Пе—2俯衝轟炸機
自1939年起,根據米亞西謝夫的建議,特別設計室研製出首架飛行速度620公里/時、升限11,500米、航程4,000公里、載彈量4噸的“ДВБ—102”快速遠程高空轟炸機。但由於種種原因,該機最終未能投入批量生產。1942年,他轉任生產“Пе—2”俯衝轟炸機的工廠主任設計師,為偉大衛國戰爭前線生產了大量被投入使用的改進型轟炸機立下了汗馬功勞。1944年晉升為少將工程師。
戰後,特別設計室改稱米亞西謝夫設計局,米亞西謝夫為負責人兼總設計師。在他的領導下,該局先後研製出裝有4台渦輪噴氣發動機的“201М”(我國60年代的6641型)和裝有渦輪噴氣發動機的“103М”轟炸機。上述兩種飛機曾在10噸、27噸和55噸不同載重飛行中,先後創造了19項高度和速度方面的世界紀錄。1947年獲教授職稱。1953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59年獲技術科學博士學銜。
米亞西謝夫在從事飛機設計的幾十年里,為蘇聯航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成績。1957年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並榮獲列寧獎金;另獲得列寧勳章3枚,十月革命勳章和二級蘇沃洛夫勳章各1枚,獎章多枚。是蘇聯第5—6屆最高蘇維埃代表。1978年10月14日去世。如今,其設計局已改名俄羅斯米亞西謝夫實驗機械製造股份公司,為專門研製宇宙飛船和特殊用途航空技術裝備的跨國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