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崗穗鶥

弄崗穗鶥(學名: Stachyris nonggangensis),畫眉科穗鶥屬的一個品種,於2008年被確認為新種。

基本信息

簡介

弄崗穗鶥(學名:Stachyris nonggangensis),畫眉科穗鶥屬的一個品種,於2008年被確認為新種。
該鳥類新種被命名為Stachyrisnonggangensis,中文名為弄崗穗鶥,英文名為NonggangBabbler,發現地是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放介紹,在中國分布的1300多種鳥中,以往僅有發現於廣西的金額雀鶥是中國學者任國榮先生於1932年定名發表的,其餘都由國外學者定名、描述發表。在廣西弄崗地區的喀斯特季節性雨林發現弄崗穗鶥,是70多年後,在中國甚至整個東南亞第一次記錄到鳥類新種。發現植物或昆蟲新種相對較為容易,發現鳥類新種卻非常困難。

外觀描述

弄崗穗鶥體長約18cm,全身大部分為深褐色,只有臉頰耳後有新月形的白斑,喉部及前胸主色為白但上有黑斑點。飛羽及尾部則為棕色,翼展為68mm,尾長61mm,長19mm,跗蹠骨29mm。由現時只有兩頭標本去看,不具有兩性異形,個體差異不大,繁殖羽的變化等亦未有詳細資訊。

習性

在樹上及飛行的時間甚少,並只在受驚嚇時才會短飛。多探頭在地上覓食,透過翻開落葉下的碎石尋覓昆蟲節肢動物,偶爾在被鋸去的樹木附近的土堆上覓食。在非繁殖季節時常見5至10頭鳥一起覓食,在繁殖季節則雙雙對對出現。

分布及數量

弄崗穗鶥現時只分布於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喀斯特季節雨林蜆木(Excetrodendron hsiemvu)林內。而且它們對其他地貌似乎不感興趣,在附近的廣闊樹林內從未曾發現其蹤影,而僅在自然保護區內石灰石地區活躍。雖然現時它們在自然保護區內活動而備受保護,但在保護區外的雨林正面臨被砍伐的危機,其棲地可能備受破壞。

發現及命名

蔣愛伍是周放教授的學生,弄崗穗鶥的野外調查基本由他擔任。他說:這一鮮為人知的鳥類屬於畫眉科穗鶥屬,體長約為18厘米,個子不大,渾身棕黑色,臉頰有一道月牙狀白斑,喉部有黑白相間的斑紋,眼睛是藍色的虹膜,非常奇特。它棲息在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存較好的喀斯特季節性雨林中,性格羞怯,平時常在地面活動,除受驚嚇外,極少飛行,以落葉下面的各種小動物為食。目前這種鳥類分布於弄崗自然保護區及周圍保存較好的森林中,種群數量僅為100多對,生存狀況岌岌可危。
在弄崗自然保護區發現新種,表明目前對弄崗包括整個廣西西南部邊境地區,特別是石灰岩地區的森林調查還遠遠不夠,加強深入調查尤為必要;同時加強對這一物種,以及整個地區的保護,也顯得非常重要。
《TheAuk》雜誌由美國鳥類學會編輯出版發行,是世界最權威的鳥類學術刊物之一。這是中國內地學者首次在該刊物上發表學術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