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文學

建構文學實驗 導語

文/雪 峰

建構文學認為,建構文學作品是通過對語言文字以及由此構擬而成的語境、人物、現象(事件、情節、情感乃至感覺、感受、感悟等)等場域符號系統元素進行構意和建構,創作呈現作品事實,進而印證存在,締結唯美,並開啟可能的實驗。
1996年,筆者在對現實主義、武俠和魔幻以及所有能夠廣延人之想像力的文學作品,進行解析與構意(創意與構思)過程中,發現對文學作品的建構(創作的過程)中隱約存在某種立體而多維的場域,並將之通過三維坐標系簡單地記錄。
2005年,筆者接觸到布迪厄的文學場域理論,發現布氏的許多觀點與筆者的許多主張有諸多不謀而合之處。這也觸發了筆者對此“場域”的關注與探索。雖然在學術界還有人對這種“場域”是否“存在”存在爭議,但是無數文學作品被創作(被建構)的過程證明了它存在的可能性。而它僅僅是可能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但是筆者關於“建構文學”的理念卻由此萌芽、生髮。
建構一部文學作品,如同蓋一座大廈,需要許多要素的聚合及至整理。不妨進行簡要的比照,構築大廈首先需要草圖,作者構意(靈感觸動、確立試圖表達的主旨、進行創作的構思、布局謀篇等)即為這張草圖,它是實現作品的前提。其次,地基是一座建築不可或缺的基礎,而現象即是文學作品的地基。現象可以包含既定發生的事件,作者主觀印象、感悟事件甚至是想像力觸發的可能事件等,在對這些現象的梳理、提煉之後,創作者才能夠實踐構想,創作實施。構意之後將構建大廈的整體輪廓,即所謂的埋設“鋼骨”,構建整體框架,文學作品的鋼骨除了包括它的主體框架之外,還擁有更廣義的引申,筆者將在實驗過程中逐步摸索、詳述。框架出來了,才能夠澆注混凝土,充實完滿,對於建構文學作品來說,即是通過語言文字構築文本進行系統表達,構築“語境”。雛形完備之後,需要對竣工的大廈進行裝飾修葺,使這座大廈美觀和諧,獲得使用。也就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修飾、編輯、發布、傳播、文學批評等方式使作品得以確立,如同對大廈使用可行性的檢驗。但對於文學作品而言,實用性也許並不是它惟一的存在意義。筆者認為,傳統視域的文學評論是評論者通過鑑賞、解析創作者作品,從創作者彈性構意中發掘出其本原的線性構意,以期預見、詮釋乃至觸及創作者所建構的現象邊緣,並賦予並非惟一確指的意義。然而文學評論的界定與賦予並非惟一的,只有通過現象學的方式,或者說“直面作者作品本身”的方式實現。所以建構文學必將援證著它的本原與原發,具備本體論意義上的構意機制和拓展疆域……
廣義的建構文學涵蓋了所有的文學作品,而狹義的建構文學則具指通過建構方式反映現象(客觀事件)及運用想像力拓展可能事件空間的作品(如寫實主義作品及武俠、科幻、魔幻作品等,在這些作品中,既可批判,亦可象徵,建構的空間寬泛)等。
建構文學打破流派的束縛,使作者多維多向性表達得以實現並確立。它從傳統的文學場域中衍生,又是對傳統桎梏的顛覆與對無限可能未來的拓開。由此也昭示出建構文學的張力所在。
因此說,建構文學既非主義,也非流派,而是方式主張(理念)。是作者主觀經驗世界與客觀世界獲得和諧的通道,並掌握世界的手段之一,是一個立體動感、活力充沛的多維空間實驗。當然,它的呈現、確立還需要諸多技術層面的探討考量和文學實踐的充實。
不過,建構文學至少也將是筆者開拓的方向與實驗之邊緣。

2007年1月18日於文方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