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春門浮橋

建春門浮橋

建春門浮橋,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基本信息

學名叫惠民橋,又稱東津橋、東河浮橋。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建春門外的貢江之上。
贛州城三面環水,且江面開闊。宋代以來,贛州城經濟繁榮,為溝通城鄉交通,便開始在章貢兩江的江面上架設浮橋。贛州原有三座浮橋:東河浮橋(即建春門浮橋)、西河浮橋和南河浮橋。建國後,因架設了公路橋,西河、南河浮橋被拆除,僅留下東河浮橋。
南宋乾道年間,知軍洪邁在貢水上架設了東津橋,並一直沿用至今,即今日的建春門浮橋。建春門浮橋長約400米,橋面寬5米,構造方法系每三隻木舟為一組,然後在木舟上架梁,樑上再鋪木板。每一組木舟之間用竹纜繩捆綁,然後用鐵錨固定在江面上,整座浮橋用了大約33--35組(視水位高低而定,水位高則江面寬),約100隻木舟連線而成。
浮橋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在贛州一直沿用了900多年,構成了贛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景觀。浮橋雖然溝通了兩岸的交通,但同時也阻斷了江面上船隻的往來,為了便利航運,贛州的浮橋每天上午9點都要準時開啟,以讓船隻通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