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中秋夜

破題寫中秋的圓月皎潔,似金波,似飛鏡。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 ”“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詞意】
中秋佳節,和即將上任的好友呂叔潛飲酒對歌。此時見皎潔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閃閃發光的鏡子,感到耀眼。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問,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髮被身,仍壯志難酬。我是否理應抓住時機,重振江河,為國為民赴湯蹈火。就象吳剛那樣一心要砍去月宮中的桂花樹,為的是讓潔白、清純的月光,更多地灑向大地、人間。
?/P>
【賞析】
詠月抒懷,早已成為古今中外詩人筆下永恆的主題,而像辛棄疾這樣情思浩蕩,神馳天外,異彩紛呈,愛國壯志隱含其中者,尤不多見。
呂叔潛字虬,似為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破題寫中秋的圓月皎潔,似金波,似飛鏡。“轉”而“磨”,既見其升起之動勢,復見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甘子布《光賦》:“銀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圓上魄,飛鏡流明”。李白《把酒問月》詩:“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問:“被白髮、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她後來“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白髮欺人,壯志難酬,正是稼軒此時心情的寫照。他南來至今已十二年。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侄趙眘(孝宗),一時之間,南宋朝野瀰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眘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稼軒上趙眘《美芹十論》;乾道六年(1170),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覆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採納。寫於同年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云:“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所以這“問姮娥”是含有無限淒涼意的。雖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卻決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轉,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突變為奮發激揚之音:“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豪情勝概,壯志凌雲之勢。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結更發奇思異想,把英雄之氣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對明月懷念家人云:“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對月》)。如此“可照見家中人也”。後來他漂泊夔府孤城,離家千里,此時對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於自己的孤寂,想像姮娥也會孤寂。稼軒襟懷高闊,他斫卻婆娑搖曳的桂枝,是為了使潔白、清純的月光,更多地灑向大地、人間!《酉陽雜俎》稱: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遂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詞源自傳說故事,前人詩句,但內蘊豐厚多了。夜宴中秋,對客把酒,詞人抒發他的“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只是點到而已。他準確地把握了“詩亦相題而作的道理,由首至尾未離中秋詠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飛騰的想像,使“節序”之作更上一層樓。(艾治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