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威號驅逐艦

甲午戰爭之後,福州船政局開始自行建造驅逐艦(當時叫做“魚雷快艦”、“獵艦”)。

1897年初,船政局聘請法國水師製造學堂幫辦教習杜亞爾(Doyere)擔任正監督,杜亞爾繪製了魚雷快艦的圖紙,經中方研究,認定其為新式艦船,決定開工建造2艘。第一艘“建安”號於 1898年4月7日安裝龍骨,正式開工,1899年1月29日下水。第二艘“建威”號1899年2月11日動工興建,1900年3月3日下水。

性能

兩艦長86米,寬8.83米,型深4.5米,排水量850噸,6500馬力,雙軸推進,航速23節。以鋼槽為脅,鋼板為殼,船桅、船機、鍋爐及配件皆為鋼質。鋼材購自法國地中海鋼鐵廠,8座燃煤鍋爐也是從法國進口的。而船身、發動機皆由船政局自行建造(有資料說其三汽缸直立式蒸汽主機也是從地中海廠進口)。

武器系統

1門100毫米主炮,3門65毫米炮,6門37毫米炮,2座雙聯裝魚雷發射架。此外,艦上還配置電燈、新式暖氣爐、電風扇等當時的先進設施,單艦造價為63.7萬兩白銀。

戰役

從各項技術數據看,“建安”、“建威”同“飛霆”、“飛鷹”相似,是福建船政局所造性能最好的軍艦,也是最早的國產驅逐艦。二艦後來編入長江艦隊。辛亥革命後,二艦歸海軍部第二艦隊。1927年,北伐軍進攻上海,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動第二次武裝起義,駐紮在高昌廟的“建安”、“建威”艦回響起義,炮轟高昌廟兵工廠。 “建安”、“建威”到20年代末期成為廢艦。1930年3月,南京政府決定將“建安”號交江南造船所勘驗,改制船殼,更換船肋及鍋爐水管,並添裝長波無線電台。改建以後軍艦外觀上最大的變化,是將艦橋後到艦尾的尾樓甲板撤去,使得乾舷降低。改裝後的軍艦長79.2米,寬8.07米,吃水3.35米,4座燃煤鍋爐,2台往復式主機,雙軸推進,3884馬力,排水量1050噸,最高航速重7節。武備的變化是火炮改為120毫米主炮2門,7;毫米炮1門,57毫米炮2門,20毫米機關炮1門,機槍6挺。魚雷發射管則拆去未裝。同時,更換艦名為“大同”號,更換艦型為輕巡洋艦(也有資料稱為炮艦)。次年,又將“建威”也做同樣改造,命名為“自強”號,均編人海軍第一艦隊。二艦後來在1937年8月12日,參與江陰塞江布防,與“通濟”、“德勝”、“威勝”、“武勝”、“辰”、“宿”等8艘艦艇及20艘商船一起,同時打開船底閥門,灌水白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