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說書

延安說書是陝西省延安地區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亦稱陝北說書,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延安說書

延安說書其實又說又唱,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民歌小調、陝北秧歌、道情及地方戲曲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宋元話本及其它演義小說、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延安說書的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採用陝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說書藝人、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的韓起祥(1915~1989)說書時一人獨當一面,懷抱三弦或琵琶,腿上綁有耍板,手腕上綁有螞咋咋(用竹片做成棗核形狀串在一起),運用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邊說邊唱,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延安說書這種曲藝形式最適宜于田間地頭,庭院炕頭,茶樓小館,聽眾多少均可。80年代以後,說書事業有了發展,一些縣成立了曲藝隊,市上成立了曲藝館,說書形式由單人說唱走向多人對說,由坐場改為走場,由地攤搬上舞台,由盲人說書走向明眼人、有文化者說書。由於說唱形式生動、有趣,現已為外地遊客青睞,有的還被法國藝術團體簽約長期在國外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