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縣交通志

縣域地處皖中,襟湖臨江,自古水陸交通“通衢要道,暢達四方”。 新中國成立後,廬江交通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廬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運輸業有了一個跨越式的大發展。

內容介紹

《廬江縣交通志》內容簡介:廬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縣域地處皖中,襟湖臨江,自古水陸交通“通衢要道,暢達四方”。北宋《廬江碑記》曾譽之為“三江盤礴乎其東,馬槽屹峙乎其西,北控巢湖,南帶繡溪,內資陂澤之饒,外籍水路之便,實淮西之要邑,江北之名區”。
新中國成立後,廬江交通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全縣上下堅持民辦公助、民工建勤的方針,掀起築路修路熱潮;結合興修水利,對內河航道進行綜合治理和養護,內河通航里程和航道等級逐年提升。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廬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運輸業有了一個跨越式的大發展。合(肥)九(江)鐵路建成通車,結束了廬江境內無鐵路的歷史;合(肥)安(慶)高速、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廬江段相繼建成投入運營,廬江交通逐漸融入全國大交通快速通道;全縣實現鎮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幹線公路路面黑色化率達100%。今日之廬江,公路、鐵路貫穿南北東西,內河航道縱橫交錯通江達海;全縣境內基本形成以公路為主幹,鐵路、水路並舉的立體交通網路。“千車競發,百舸爭流”,全縣交通運輸市場一片繁榮。
“以古為鑑可知興衰,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廬江縣交通志》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縱述史實,橫陳現狀,以辯證的觀點記述廬江交通前進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客觀地反映各個時期廬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運輸業的真實面貌,以及交通管理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綱舉目張,條分縷析,是一部體例完備,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具有一定時代特徵和行業特色的部門專業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