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

第二階段(文科實驗室發展階段,1991-2003):進入上世紀90年代,我校發展成為多學科、綜合性的民族高等院校。 2003年又相繼建立了編輯出版實驗室、影視人類學實驗室、民族工藝實驗室。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實驗室建設,2004年成立了設備實驗管理處,強化學校對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的統一管理。

第一階段(文科實驗室初建階段,1980 -1990):原廣西民族學院根據外語專業教學需要,在1980 年建立了學校第一個文科實驗室--語言實驗室,當時投入10萬元人民幣從丹麥引進全套進口設備;1984年建立了管理技術(檔案管理)實驗室,1986年建立了心理學實驗室,1989年建立了計算機教學實驗室,滿足了當時文科(包括理科)學生實驗、實踐教學的需要,學校已初步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文科實驗室,文科實驗教學體系也開始形成。這個階段,文科部分專業開始認識到實驗教學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但實驗室建設僅用於服務少數課程,屬教研室管理。
第二階段(文科實驗室發展階段,1991-2003):進入上世紀90年代,我校發展成為多學科、綜合性的民族高等院校。1993建立了計算機公用實驗室。1995年文學院建立了辦公自動化實驗室。1998年爭取到世行貸款項目資金100多萬元,建立了社會工作實驗室、電子檔案管理實驗室、檔案保護技術實驗室、檔案立卷實驗室、攝影技術實驗室等文科類實驗室,原有的文科實驗室教學設備和實驗教學得到較快發展。2003年又相繼建立了編輯出版實驗室、影視人類學實驗室、民族工藝實驗室。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文科各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逐步走向規範,但大多數實驗內容以基礎型、驗證型實驗為主。
第三階段(文科實驗室完善、提高和特色初顯階段,2004年至今):2003年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後,學校審時度勢,提出了以學科建設帶動學校發展,將我校建設成“民族性、地方性、國際性”三性合一、特色鮮明、在國內和東南亞地區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民族大學的目標。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實驗室建設,2004年成立了設備實驗管理處,強化學校對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的統一管理。2007年10月,按照教育部《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條件要求,進行了校內文科實驗室資源整合和深化文科實驗教學改革,組建了廣西民族大學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該中心依託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學科,打造了文科公共實驗平台、民族學科群實驗平台、東協學科群實驗平台、大學生創新實驗平台等四個文科實驗教學平台,下設11個實驗室。經過近2年的建設,中心集多年的實驗教學改革成果和經歷,形成了“厚基礎、強綜合、重創新、高素質”的實驗教學理論,構建起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一核心、二融合、三層次、多形式”的實驗教學體系。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已初步建成教育理念先進、實驗設施完善、教學體系科學、隊伍結構合理、辦學特色鮮明的實驗教學基地,從原來的以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轉變,從專業培養實驗教學需要向優勢特色學科建設需要轉變,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交叉實驗平台轉變,從服務學校向服務地區經濟建設轉變,從一般建設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複合型套用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