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絲綢(集團)公司

廣東省絲綢(集團)公司

廣東省絲綢(集團)公司是以生產、經營繭、絲、綢及服裝紡織品為主,集農、工、商、貿、科研、教育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年進出口額居全國同行業前列,為歷年全國進出口企業最大200家之一。

基本信息


廣東省絲綢(集團)公司廣東省絲綢(集團)公司

公司簡介

集團公司成立五十年尤其是1982年貿工農一體化改革以來,堅持以出口為導向,擴大對外貿易,組織繭絲生產和絲綢、服裝紡織品生產。現已發展成為年進出口總值十幾億美元、生產蠶繭4萬噸、總資產三十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2004年,集團公司進出口總值超過15億美元,出口達12.9億美元,在全國最大出口企業200家中排行第34位,全國最大進出口企業500家中排行第67位,出口市場達148個國家和地區。

集團公司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成功組織實施了蠶桑基地由珠江三角洲老區向粵西、粵北地區的戰略轉移。先後在新區建立了50多個縣市子公司,投入3億元資金,形成了配套成龍的育種、生產、收烘、儲運基礎設施,實行"公司+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全省年產鮮桑蠶繭最高達4.5萬噸。集團公司與院校科研單位緊密合作,每年投入數百萬元加強蠶桑品種改良;種養技術以及病蟲防治的研究與推廣;組織繅絲生產技術攻關,出口廠絲平均等級達3A+24,最高達6A;建設繭、絲、服裝生產基地,依託基地擴大外貿出口。

集團公司實施CI戰略,努力打造名牌產品。依託體制優勢、科技優勢,近幾年創出高品質"SILIQUE(絲麗)"品牌廠絲、綢緞、服裝系列產品。"SILIQUE(絲麗)"品牌獲第三屆中國絲綢博覽會金獎,是國家外經貿部"重點支持和發展的名牌出口商品"。

廣東省絲綢(集團)公司將積極應對和把握加入WTO的挑戰和機遇,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集團公司誠摯歡迎國內外人士與我們建立廣泛的經濟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集團公司的發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集團公司以改革促發展,向管理要效益,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爭當絲綢紡織服裝業的排頭兵。

(一)全面實施產權多元化,形成資本鏈。集團公司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改革改制的精神,積極穩妥推進屬下企業資產重組和產權改革,率先完成了屬下子公司產權多元化改制工作,成效顯著。一是清產核資,調查摸底。授權經營後集團即對屬下企業展開調查研究和清產核資工作。通過調查摸底,發現子公司好、中、差各占三分之一,相當部分企業呈現資產惡化的趨勢,部分企業已資不抵債,改革勢在必行。二是採取有進有退,一司一策,對授權管理的子公司進行戰略性改造和重組。集團作為國有資產產權代表,在改制企業的股權設定上除集團控股、參股外,推行企業經營者骨幹和職工參股,實行股權多元化。三是正確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狠抓思想認識,引導企業和員工認識到產權改革勢在必行,早改制早主動。堅持依法改制,資產評估、股權設定、債務處理、員工安置等環節,都嚴格按政策法規辦理,先審計、後評估,再經職代會討論通過。妥善解決兩大“難點”,防止因改制逃廢銀行債務,嚴格按政策安置員工,依法操作,規範運行,切實維護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依法保護債權人權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改制後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國有控股、參股、混合型所有制的格局,形成較好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起有效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目前,授權經營的85戶企業,有80戶改制完畢,改制面達94%,改制後的子公司國有持股比例一般為35%-67%之間,經營班子、骨幹和員工各占有一定股份,實現產權多元化。在實踐中,我們摸索出七種方式:

1、主體重組。將集團本部母公司中沒有法人資格的8個分公司,剝離改制為由集團控股、經營班子骨幹員工參股的有限責任公司。這種形式共改制設立集團控股8戶有限責任公司和1戶股份有限公司,集團公司持股比例下降為35—67%不等。

2、整體改制。企業經過中介機構評估,集團以淨資產出資與經營班子和員工投資組建有限責任公司。改制後企業整體承接原企業的資產和債權債務,集團公司持股比例下降為35~40%,如中山公司、東莞、順德、惠州、河源、汕頭、南海、清遠、曲江、徐聞公司。

3、抵押經營。對資產量大、暫時難按股份制改造的個別企業,由經營班子拿出一定額度的風險金抵押經營,如絲綢大廈等幾家。

4、整合重組。將生產經營品種、業務相同或相近的同類企業,整合在一起組建有限責任公司,如集團屬下各自獨立的12戶蠶種場(所),整合組建為絲源蠶業有限公司。

5、破產重組。對已嚴重資不抵債,但又有一定資源條件、符合集團發展戰略、有利於安置職工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企業,實施破產後組建新的多元投資主體的有限責任公司,如始興、陽春、遂溪。

6、建新租舊。將已嚴重資不抵債或基本停止運作的企業實施關閉,人員按政策安置,企業的整體資產或部分有效資產,租賃給由集團公司與企業經營者和員工出資發起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或由原企業員工自願出資發起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採取這種改制方式的有21戶企業,集團持股10—51%不等。潮州、江門、佛山、連南、陽山、乳源、化州、高州、雷州、廉江。

7、關閉破產。對嚴重資不抵債又無發展前景的劣勢企業,依照《破產法》的法定程式向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或企業實施停業關閉。

經過改革、改制、重組,集團以產權為紐帶管理的各企業呈現出體制新、機制活、效益好的嶄新面貌,職工隊伍穩定,新增了3000多個就業崗位,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中山市絲綢進出口公司1999年出口4340多萬美元,淨資產僅有130多萬元。改制後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2006年進出口額達5億美元,淨資產增加到4522萬元,贏利2069萬元,並創出了自己的服裝品牌,在全國各大城市開了70多家專賣櫃、店,企業發展後勁明顯增強,成為當地外貿出口龍頭企業、納稅大戶。始興公司改制前已是破產企業,通過注資收購地方繅絲廠,形成繭、絲規模生產,創造了集團公司貿工農一體化的“始興模式”,廠絲質量由平均2A級提高到最高級6A級,改寫了廣東不能生產高等級廠絲的歷史。其規模、效益在同類企業中名列前茅,2006年淨資產達1129萬元,利潤329萬元,實現了農民致富、企業增效、財政增收“三贏”的效果,成為省農業龍頭企業。潮州公司是一個瀕臨破產子公司,資不低債3000多萬元,經改制引入民營企業投資後起死回生,出口大幅增加,成為當地外貿出口的主力軍。

(二)完善貿工農科一體化,鞏固產業鏈。面對蠶繭行業存在的價格波動性、“小、散、弱、亂”等不利因素,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積極發揮國有企業的行業龍頭作用,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鞏固產業鏈、完善貿工農一體化體制,成功組織了繭絲業由珠三角洲向粵北、粵西、西江流域戰略轉移。產業上游逐漸形成珠三角、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以及西江流域產業帶,積極推動地方工業的發展,帶動千家萬戶農民增收致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公司已先後投入3億多元,建成橫跨省內41個市縣的出口基地,最高年產蠶繭92萬擔、廠絲3,500噸、綢緞1億米、服裝8億件。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多次對公司工作作批示,指出:省絲綢集團走出了貿工農一體化新路子,其經驗十分寶貴,其意義十分深遠,應鼓勵和支持。

一是抓點帶面,探索以企帶村、以工促農的有效途徑。集團公司黨委、董事會認真落實德江書記等領導批示精神,按照“十一五”發展規劃,就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工作積極與當地黨委、政府進行溝通,爭取支持,得到了各地市、縣級政府的充分重視和積極支持,湛江、茂名、陽江、韶關、清遠、河源、雲浮、肇慶、潮州、始興、曲江、乳源、翁源、英德、陽山、連南、德慶、羅定、鬱南、陽春、化州、遂溪、廉江、雷州、徐聞、饒平、大埔等一批繭絲主產區政府高度重視蠶桑生產,把蠶繭生產作為本市、縣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出台扶持政策,全省各地繭絲產區正在掀起新一輪的繭絲髮展熱潮。集團公司堅持積極參與、重在建設,抓好典型,總結經驗,初步走出一條通過結對幫扶、“造血”扶貧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路子,達到“以企帶村、以企促村、村企共贏”的目的。遂溪縣界炮鎮西灣村是集團對口幫扶和“十百千萬”工程的聯繫點。近五年來,集團公司以控股企業遂溪金島蠶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先後投入200多萬元幫助村民改善生產條件、掌握種養技術,建立連片集中2800畝蠶桑基地,使一個原本民眾生活困難、集體經濟薄弱的貧困村一躍成為粵西聞名的蠶桑專業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從2002年到2006年,集體經濟由零提升到1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由1100元增加到3700元,養蠶戶最高年收入達13萬元。生產得到長足發展,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民風村貌發生積極變化,初具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形。連南瑤族自治縣也是集團重點扶持發展的地區。在貧瘠的石灰岩地區,集團推廣科技,培訓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目前已建成8000畝蠶桑基地,包括小蠶共育示範點和連片高產優質示範基地,不僅帶動了4個鄉鎮18條村3000多農戶(其中95%是瑤族同胞)平均年增收800元到1000元,而且使他們移風易俗,告別了刀耕火種,開始與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接軌,過上了穩定和諧的生活。2005年公司投資1500萬元,在該縣新建年產300噸、可提供近1000個就業崗位的繅絲廠,用工業企業鞏固、帶動種桑養蠶業,推動瑤胞持續增收、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二是依靠延伸產業鏈,探索和完善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搭建繭絲綢貿工農科一體化平台。集團抓住中央和省加強“三農”工作、出台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難得機遇,抓住絲綢紡織服裝業得到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的難得機遇,認真貫徹張德江書記、黃華華省長等省領導關於整合資源、做強做大的指示精神,積極實施《關於做強做大我省繭絲綢產業的意見》,鞏固和發展了這種行之有效的經營體制優勢,推進了農業資源基地、工業深加工基地和外貿出口基地的建設。形成了以繭絲綢紡織服裝為主業,從育種、制種、種桑、養蠶、收烘、繅絲、織綢、服裝生產到進出口的產前、產中、產後配套服務的生產流通體系和科研、教育、加工、出口一條龍的一條完整產業鏈。在東莞、中山、佛山、惠州、汕頭、潮州、湛江、茂名、陽江、韶關、肇慶、河源、雲浮、清遠等地建設了一批高端產品加工基地、外貿出口基地和優質品牌的生產基地,形成了四大優勢桑蠶產業帶,一批蠶桑生產專業鎮、村相繼湧現,呈現出工業反哺農業、行業企業和地方工業共同發展的可喜局面,有力地促進了我省桑蠶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貢獻。實踐證明,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模式,符合繭絲綢業的實際,是絲綢集團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

三是積極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經濟效益快速增長。不斷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和產品結構,出口與進口並重。在擴大出口規模的同時,加大進口力度,做到進出口規模和效益的同步增長,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在鞏固提高歐美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南美、俄羅斯、東南亞、澳洲、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市場由1999年的108個國家和地區增加到159多個,貿工農呈現出全面發展態勢。

四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集團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形成以公司為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廣泛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和運行機制。建立了廣東絲綢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重點打造“三個研發中心”(絲綢高新技術研究中心、生產檢測中心、產業快速反應中心),採用外聘內援方式組建智囊團:設有外貿專家小組、絲綢工業專家小組、農業專家小組、金融專家小組,為企業發展出謀獻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通過重點建設以小蠶共育基地和示範點為中心的技術網路,把好蠶種質量關,實行產前、產中、產後的社會化服務,提高了單產、質量和蠶繭的收購比例。絲源蠶業發揮行業龍頭優勢,找準切入點,在粵北、粵東、粵西和西江流域重點蠶區對5000多名農村青年開展種桑養蠶新技術培訓,派發5000多套《廣東省種桑養蠶新技術》書籍和VCD影碟。建設小蠶共育基地10個,萬畝優質繭絲示範基地7個,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五是加強基地建設,打造現代物流。著手建設20個3萬畝、5個10萬畝的蠶桑生產基地,8—10家絲廠。通過購併重組、股份合作和聯營等方式,建設一批高標準紡織服裝出口生產基地。依托貿工農體系,引入現代物流、供應鏈管理(SCM)、企業資源計畫系統(ERP)等新理念,實施企業業務流程再造(BPR)。與跨國集團建立穩固的戰略聯盟,加強廣東絲綢在省內外現有供貨渠道的聯結,增強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能力。

(三)擴大規模優勢,發展產業鏈。集團公司通過改革改制、創新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但是公司經營還處在 “數量大利潤薄”的層次。如何使公司走向更高層次發展、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真正轉變,集團公司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一是緊緊抓住泛珠經貿合作和發展的機遇,實施商務部“東桑西移”戰略,挺進泛珠腹地,成功地重組了廣西、湖南兩個省級絲綢公司(新的廣西絲綢集團公司股份比例是廣東絲綢集團、原廣西絲綢公司、原廣西絲綢公司經營者和員工分別占55%、10%、35%的股份,湖南新組建公司股份比例是廣東絲綢集團、湖南省國資委、原湖南絲綢公司經營者和員工各占50%、28%和22%)。我們把當地的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和市場優勢與我集團的體制、經營、技術、人才優勢結合起來,移植和推廣貿工農一體經營體制,打造了省級絲綢產業化平台,實現了產業對接,從而達到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積極打造南中國絲綢產業帶。二是進一步整合省內資源。啟動佛山珠三角區域總部、粵西茂名區域總部,把分散在珠三角各地的產業資源與佛山絲綢紡織服裝的傳統產業優勢、粵西資源進行整合。三是積極穩妥地推進省絲綢紡織集團重組工作。這是省屬國資板塊首例重組,是國有企業母公司改制的試點,也是中國絲綢紡織業的最大一次重組。對整合培育國際化、專業化的龍頭企業,整合省內外相關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拓展廣東省絲綢紡織業的產業基地和市場空間,推動廣東省絲綢紡織服裝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和完善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快速做強做大,提高絲綢紡織服裝業的國際競爭力,打造廣東國企航母有著重要戰略意義。集團高度重視,統一思想認識,積極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關於重組工作的指示精神,明確重組戰略意義,精心組織實施。做到堅持兩手抓,一手抓重組工作,一手抓生產經營,做深做細思想工作,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確保員工隊伍思想不散、工作秩序不亂、生產經營不斷。緊緊圍繞構建更大的省級絲綢紡織企業發展平台,實現國有資保值增值的目標,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鼓幹勁,謀發展。目前重組工作正在有序地進行。

(四)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外貿出口的快速增長,國際國內市場已進入完全競爭時代,企業盈利空間越來越小。集團公司黨委、董事會認識到要衝出困境,必須樹立以質量取勝、以名牌產品占領和開拓市場的觀念,依託集團綜合實力,積極培育自有的高端品牌,通過品牌構築競爭優勢,提高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才能真正提升市場競爭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我們針對國際市場創立了“SILQUE(絲麗)”品牌,並先後在國內、香港及歐共體、美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註冊。“SILQUE”品牌以其“高貴典雅、舒適時尚”的鮮明個性在萬千絲綢紡織服裝品牌中異軍突起;“SILQUE”品牌以市場為導向,在國際、國內市場上不斷推陳出新,始終以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形象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具體做法是:一是組織了充滿活力的設計隊伍。品牌設計中心設計人員跟蹤國際國內流行動態,不斷推出新產品。重視對設計人員的培訓,在絲綢集團的平台上,培養出好幾位後來成為國內頂尖級的設計師。聘請名師設計和藉助高校力量,建立起一支以名師、高校和科研院所教授及公司高級農藝師、高級工程師為主體的技術專家隊伍,進行相關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確保每年都有數千個品種和款式推出並投向市場。二是建立了完善的質量體系。按照國際、國內質量和技術標準要求,對絲、綢、服裝產品等設定了數十項高標準嚴要求的技術指標,成立了品牌檢測中心,對商標的保護、使用,產品的質量、檢驗制定了嚴格的管理規定,對“SILIQUE”品牌生產推行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從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三是有專業的行銷團隊。為了整體推進品牌戰略和擴大“SILIQUE”品牌知名度,我們成立了以“SILIQUE”品牌命名的“廣東省絲麗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集合了集團人才、資金、市場、客戶、品牌、配額、技術、管理等優勢資源,形成強有力、專業化的行銷團隊。按照“SILIQUE”品牌系列是從繭絲到綢、服裝產品的特點,分別由三家專業公司經營,並在歐洲、美國、日本、香港設立了專營公司,初步形成了自己銷售網路。四是依託貿工農一體化的優勢,建立品牌生產基地。形成了出口商品從接單、設計、制樣、生產、品牌推廣到銷售出口的產業鏈,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先進水平的核心技術,保證了“SILIQUE”品牌健康發展。

目前,公司的蠶桑科研和種養技術居全國前列,被商務部列為“重點扶持發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和廣東省、廣州市的著名商標,確定為衝擊世界名牌的十大品牌之一。“SILIQUE”品牌經過多年的經營,形成“高貴典雅、舒適時尚”、代表絲綢形象的民族名牌,活躍在國際國內組織的歷屆名牌商品展銷會、博覽會上,吸引了眾多中高檔產品的歐美客戶,成為歷屆展覽會的亮點。去年“絲麗”品牌在義大利“米蘭”時裝周舉辦了專場發布會,與國際品牌同台競技,實現了中國服裝品牌走向世界的新突破。收購了德國品牌“雅迪斯”,並轉化為國內市場優勢。在3月份結束的俄羅斯“中國年”國家展上,胡錦濤主席、普京總統巡視了廣東絲綢展位。廣東省絲綢集團作為中國絲綢紡織行業的唯一代表,與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神州六號、聯想、海爾等八大行業代表進入國家展中心展區,展示了中國絲綢紡織業的風采。

“SILIQUE”品牌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集團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從1997年推出“SILIQUE”品牌以來的十年間,自主品牌出口從2千萬美元到2億美元,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五)加強黨的建設,為和諧絲綢建設提供政治保證。集團公司黨委、董事會緊緊圍繞中心任務進一步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積極開展創建“四好”領導班子活動,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把企業的黨組織建設成為企業堅強的領導核心,在和諧社會建設中體現黨的先進性。一是抓好黨員教育。黨委每年確立一項貫穿全年的黨員教育主題活動,精心設計活動載體並抓好落實。如2001年開展了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題的學習教育活動。2002年開展了創建“黨建工作先進單位”的活動。2003年結合貫徹落實省委實施的固本強基工程,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開展了以 “三創新、一最佳化”為主題的學習教育活動。2004年開展了科學發展觀、全面人才觀和正確政績觀的“三觀”教育活動和“先進文化在絲綢”主題實踐活動。2005年結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了爭創“三有一好”,爭當絲綢紡織行業排頭兵的主題活動,開展了創建“四好”領導班子活動。2006年開展了“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和諧絲綢”主題實踐活動。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我司黨委緊密聯繫企業的實際,聚精會神搞教育,一心一意謀發展,做到了率先進行教育動員、率先組織“百題測試”競賽、率先召開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率先制定整改方案和落實整改措施,得到了省委先進性教育辦公室和督導組的充分肯定。集團公司黨委在省委先進性教育活動電視電話會議上介紹了經驗。二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努力建設高素質的企業領導幹部隊伍。通過抓好理論學習,做好乾部考察工作,加強對青年幹部的培養,加強領導班子思想作風建設,不斷提高領導班子成員綜合素質,建設起一支懂業務、會管理、靠得住、有本事的企業各級領導幹部隊伍。目前,集團公司和屬下子公司的黨委(支部)、董事會和經營班子是團結、廉潔、奉公守法的。集團公司黨委、董事會始終把握思想政治工作這條主線,與黨建、工建、團建、企業文化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企業改革、生產、經營全過程,在內容、形式、方法、載體、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創新和改進,與黨建、工建、團建、企業文化結合起來,溶為一體,為深化改革創造和諧的思想氛圍,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做到企業改制方案清、職工人員結構清、職工分流去向清、職工思想動態清、困難職工情況清。

二、幾點體會

集團公司近年來取得的成績,得益於省委、省政府和國資委等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得益於廣東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大環境,得益於堅持改革創新、不斷做大做強的理念,得益於公司上下團結一心、奮力拚搏的精神。在實踐中,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 抓住了改革發展這個機遇。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為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形勢,集團公司黨委、董事會把體制創新作為企業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抓住了改革發展的機遇,圍繞產業結構布局合理化、資源配置高效率,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切入點,提高企業競爭力為核心。成立了集團公司“體制改革辦公室”和“劣勢企業退出辦公室”,負責集團公司屬下企業的資產重組、改制和退出工作。嚴格把關,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推進屬下企業的資產重組和產權改革工作,逐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切實轉換經營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適應市場的獨立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

在實踐中我們總結了“三個到位”、“四個創新”、“六項原則”。三個到位是:認識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四個創新是:產權制度創新、管理制度創新、組織結構創新、激勵約束機制創新;六項原則是:企業發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廣大職工生活改善的“三個有利於”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符合集團發展戰略目標的原則,妥善處理“兩大難點”(防止因改制而逃廢銀行債務和保持員工隊伍穩定)的原則,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全過程的原則,培養留住高素質的人才、依法治企的原則。

(二)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集團緊緊依託貿工農科一體化的經營模式,以延長產業鏈和服務鏈為重點,推進了農業資源基地、工業深加工基地和外貿出口基地的建設,充分發揮對周邊地區的幅射、帶動作用,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圍繞增強農業產業、提高農民收入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抓好蠶桑基地和絲綢紡織服裝加工製造基地的建設,千方百計提高貿易市場的開拓能力;積極推動地方工業的發展,帶動千家萬戶農民脫貧奔康,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縣域經濟、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等方面發揮了國有企業的骨幹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經受了市場的考驗,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肯定,受到了農民兄弟的歡迎。

(三)得益於一體化的體制。集團公司在省屬國有企業中是規模比較小的企業,屬下子公司大部分分布在省內市、縣、鎮(繭站),沒有下放到市縣,這得益於省政府的正確決策,使廣東絲綢貿工農科一體化得以堅持(全國絲綢行業僅剩廣東絲綢保持貿工農科一體化體制,沒有解體),為廣東絲綢業的發展提供了體制上的保證,但存在“小、散、弱”等突出問題。近年來,在全國絲綢一體化解體後,絲綢傳統產品受到嚴重衝擊,行業巨觀失控,繭絲綢生產能力盲目發展,市場經營管理混亂,“繭絲大戰”迭起,資源浪費嚴重,產品質量下降,外貿出口減少,經濟效益滑坡,科技發展受阻,從1995年開始絲綢行業連續五年全面虧損,連生存都有問題。集團公司黨委、董事會化劣勢為優勢,積極理順貿工農、省、市、縣之間的利益關係,宣傳和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繭絲綢統一經營管理的特殊產業政策,緊緊依靠省、市、縣各級政府加強繭絲市場管理,發揮一體化的整合優勢,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步伐,推動集團內絲綢企業體制改革和機制的轉換,進一步理順省內絲綢業的體制,在基本完成子公司產權制度改革後,重點推進了管理創新,狠抓公司規範化、制度化建設,形成了規模經營優勢。建立和完善薪酬分配與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紀檢、監察、審計工作制度,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建設ERP系統,成立資金結算中心,使財務、審計、投資、融資管理進入規範化,實現了財務系統與業務系統相銜接,確保了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集團的領導和管理人員可以根據所需直接在電腦上提取各種財務數據資料。堵塞了漏洞,強化了內部管理,有效地規避了經營風險。做到了“四無”:無決策失誤,無安全責任事故,無環境污染事故,無群體性事件。

(四)有求真務實、勤廉兼優的好班子。集團公司領導班子是二〇〇〇年六月省委、省政府授權經營時,由省委組織部考察配備的。班子成員注重學習,團結協作,模範帶頭,作風民主,廉潔自律,熟悉主管的業務工作,具有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勇於開拓創新,工作深入紮實,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班子成員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有較強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傳統的工作作風,現代的思維和知識,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省委保證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班子成員作風形象好,廉潔從業,嚴格貫徹中央關於廉政建設的各項規定和《關於中央企業領導人員廉潔自律若干規定的實施意見》等檔案精神,按分工認真抓好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狠抓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廠務公開取得實在成效,在源頭上工會參與政策制定,在操作上做到公開透明,在程式上堅持規範運作,做到企業重大決策、重大投資、重大人事任免、大額資金的使用公開,廣泛聽取民眾意見,充分尊重民眾意願,充分吸納民眾智慧,做到了民主管理,科學決策。班子成員和各級領導班子十分注重自身的表率作用,始終堅持“兩個務必”,做到“五個力戒”,嚴格遵守政治紀律、組織紀律、民眾紀律以及領導幹部廉潔從業規定。較好地落實了“民主評議領導幹部”、“司務公開”和領導幹部收入申報制度,實行招待費、電話費、交通費標準限額,取消領導幹部專車制度,領導班子成員、管理部門的主要費用開支,子公司的業務接待費用、業務接單、契約管理、業務審批等都在網上進行。班子成員模範帶頭,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上班打卡,排隊打飯,與職工民眾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自覺接受職工民眾的監督,近年來沒有出現違法違紀現象。班子成員乾淨幹事、廉潔從業的良好形象,贏得了廣大職工民眾的良好“口碑”。班子成員團結協作好,互相支持、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是職工民眾公認的和諧班子。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定期的黨政聯席會議例會制度,堅持過雙重組織生活制度。黨委書記、董事長蔡高聲同志以身作則,當好班長,定期與領導班子成員和中層一把手談話,了解情況、交流意見;多商量,多溝通,發揮副手的作用,發揮了班子的整體效能。善於集中領導班子成員的智慧,科學決策、管理規範,保證了企業發展的正確方向。他模範帶頭,淡泊名利,勤奮工作,三分之二的節假日都在工作,在職工民眾中有較高的威信。班子成員工作作風紮實,熟悉本職業務,注意工作方法,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密切聯繫民眾,虛心傾聽民眾意見,現場辦公解決實際問題,指導子公司開展工作,想方設法為子公司和員工排憂解難。員工隊伍穩定,企業和諧。民眾認為集團公司領導班子是一個政治素質高、團結勤奮、廉潔進取的領導班子。

三、發展思路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和國資委等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下,集團公司將圍繞發展與和諧兩大主題,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做大做強,把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等核心競爭力建設,作為實現新的跨越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努力成為外貿出口居全國前列、技術裝備水平達國際先進、品牌質量國內外知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力爭到2010年,實現外貿翻番,增長幅度達到15%左右,進出口50億美元,出口40億美元,工農業產值50億元,實現營業收入500億元,創全行業稅利25億元,為廣東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

一是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推進集團母公司的資產重組和改革改制工作,加快產權多元化步伐。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引入境內外投資者,特別是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企業,利用其資本、市場、技術、人才、管理和品牌等優勢參與集團母公司產權多元化改制,提升集團公司的國際競爭力。通過與國際知名紡織服裝業企業的深度合作,逐步發展成為擁有馳名品牌和較高市場占有率,對我省絲綢紡織產業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大型龍頭企業。

二是強化體制優勢,促進區域合作與發展,加快產業帶建設,提升產業化水平。進一步完善貿工農科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加大整合省內外相關資源發展的力度,拓展我省絲綢紡織業的產業基地和市場空間,努力實現《廣東省繭絲綢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的“四條蠶繭優勢產業帶、四個絲綢深加工基地、三個研發中心”目標。大力推進資本運作,促進絲綢紡織服裝企業的整合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把集團的管理資源從企業內部向全行業的產業鏈縱向與橫向延伸,在更大區域範圍內聚合人才、資金、技術和經營優勢,進一步做強做大,促進我省絲綢紡織服裝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積極打造南中國絲綢產業帶。

三是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實施“走出去”戰略。要做到出口與進口並重,在擴大出口規模的同時,加大進口力度,做到進出口規模和效益的同步增長。促進產業高端化,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鞏固提高在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市場份額,大力開拓俄羅斯、非洲、中東、印度、南美洲等新興市場,積極尋找突破口,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不斷提高企業的國際化競爭力。

四是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產學研相結合,加大蠶種科研生產、高檔面料研發、行業核心共性技術、品牌建設等關鍵環節的投入力度,推進產業鏈的配套完善和產業集中度的提升,打造一批國內外著名、競爭力強、附加值高、影響力大的絲綢紡織服裝業品牌。依託貿工農一體化的優勢,科技投入從產業鏈的前端做起,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形成以公司為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廣泛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和運行機制,使科研成果很快普及到生產一線,迅速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

五是創新公司管理機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積極進行制度和管理創新,探索建立新型的內部運作機制以適應市場化、國際化經營需要。充分發揮絲綢集團在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面的經驗和優勢,推動屬下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針對外貿行業的特點積極推行員工持股,增強企業的活力和創造性,切實提高企業經營效益。

六是穩步推進集團公司資產的證券化,積極培育集團核心公司上市,進入資本市場,打造更寬的融資平台。
廣東省絲綢集團公司是以生產、經營繭絲綢和紡織服裝為主業,以貿易為龍頭,集貿工農科為一體的企業集團。2000年授權經營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通過深化產權多元化改革、鞏固和發展貿工農一體化體制優勢,變小生產為大生產,產權為紐帶,貿易為龍頭,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企業淨資產從1999年的虧損1789萬元到2006年的4.65億元(其中包括改制員工退出等費用1.09億元),進出口總值從1999年6.9億美元到2006年的23.3億美元,連續增長20%,銷售從28.97億元到147億元,利潤總額從—1732萬元到1.2億元,自主品牌出口從2千萬美元到2億多美元,出口國家從108個到159個,貿工農行業稅利從350萬元到15.8億元,桑園面積從25萬畝到80萬畝,農戶從10多萬戶到35萬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了積極貢獻,在絲綢紡織服裝業體現和發揮了排頭兵作用。連續幾年考核結果為優秀。2006年集團公司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集團公司黨委被中央組織部、國務院國資委評為“四好”領導班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