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利王廟碑

立碑是件大事,寫碑文就很重要了。 他和韓愈一樣,爽快地接受了孔戣的邀請,筆走龍蛇地把碑文書寫好。 其後,孔戣再邀請唐代五大雕刻家之一李叔齊把碑文刻在碑上。

唐太宗開元盛世,海上貿易頻繁,唐太宗採取優惠外商政策,吸引很多外國人,尤其是阿拉伯人到中國經商。當時長安、楊州、廣州是三大商埠。在廣州居住的夷人達到10萬之眾。外貿為國庫帶來滾滾財源,因此唐太宗在天寶十年(公元741年)封南海神廟為廣利王(廣收天下之利之意)。後來中原發生了安史之亂,廣州社會安定,經濟和貿易繼續發展。到了唐憲宗年代大修南海神廟。唐憲宗御令廣州刺史孔子第38代孫子孔戣,負責此項工作。孔戣欣然從命。
孔戣是個好官,把廣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在社會威信很高。他有一句名言:“事人要明、事神要誠”。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他三次到南海神廟拜祭、親自監督修廟工程。公元820年南海神廟大修竣工了,為了顯赫這次大修規模和成果,他遵朝庭聖命立了“南海廣利王廟碑”。立碑是件大事,寫碑文就很重要了。為了碑文,他想起了幾個人,一個是袁州刺史韓愈,一個是循州刺史陳諫,再一個是當時著名雕刻家李叔齊。韓愈因上書反對唐憲宗迎佛骨而得罪了朝廷,被貶出京城做地方官。但韓愈才華橫溢,文采飛揚是文化巨匠,是孔戣的摯交。孔戣不理會反對迎佛骨而留下的陰影,毅然把撰寫碑文的重擔交給韓愈。韓愈接到邀請,揚揚灑灑、一揮而就,碑文寫得洋溢精彩。
碑文寫好了,如何書寫上碑呢?孔戣找到了循州刺史陳諫。陳諫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他和韓愈一樣,爽快地接受了孔戣的邀請,筆走龍蛇地把碑文書寫好。字型頗顯清秀,但力透紙背擲地有聲。其後,孔戣再邀請唐代五大雕刻家之一李叔齊把碑文刻在碑上。李叔齊二話沒說、揮動刻刀,很快就把碑文雕好,碑頂配了兩條精緻的祥龍。這樣南海廣利王廟碑就豎立在廟頭門的東側,並建亭遮護,成了南海神廟的鎮廟之寶。由於碑文是名人撰寫的,書法是名人手筆,刻工是當時的頂級刻工,因此後人稱南海廣利王廟碑為“三絕碑”,是孔戣韓愈等人留給廣東人民,也是黃埔鄉親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