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山開發區

廟山開發區

武漢江夏經濟開發區原名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簡稱廟山開發區),武漢市人民政府1992年批准成立,規劃總面積30平方公里,行政關係隸屬江夏區人民政府,掛靠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享受其優惠政策。

概況

武漢江夏經濟開發區原名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簡稱廟山開發區),武漢市人民政府1992年批准成立,規劃總面積30平方公里,行政關係隸屬江夏區人民政府,掛靠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享受其優惠政策。

一期開發建設11.2平方公里小區已於2001年被拓為武漢科技新城的重要一冀,是武漢·中國光谷的主要發展區。二期開發18.8平方公里新區,被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確定為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湖北)基地的核心園區,即武漢醫藥科技產業園。

2004年國家對開發區清理,變更為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核減為12.93平方公里,並更名為武漢江夏經濟開發區。開發區北靠享有“華中矽谷”之稱的東湖開發區,南接武漢衛星城江夏紙坊街,周鄰23所大專院校、56個科研所,並擁有5萬畝無污染的城中湖,智力密集、人才濟濟、山水相映、風光宜人。武漢市中環、外環公路、市南環鐵路橫貫開發區,京珠、滬蓉、宜黃高速公路在開發區設有出入口,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

經過開發區人十餘年的艱苦創業、不懈努力,整個開發區已基本形成了光電子通信產業、生物醫藥產業、電力環保產業等五大產業結構群,產業結構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目前重點引進光機電、製造業、生物醫藥和文化產業項目,隨著武漢市中環、外環線全線貫通,武漢金融城、汽車城、科技城、鋼鐵城“四城”一線,“武漢浦東”的戰略構想的實施,帶動了一大批新興產業來此發展,使這一帶的投資價值日益凸現。截止2008年8月,開發區累計引進資金165億元,累計引進項目156個,其中建成投資企業89家,在建(續建)項目10個,正在申報手續的項目57個。僅2007年協定總投資56.1億元,完成財政收入3.22億元,出口創匯1409萬美元,引進項目11個,新建成投產企業8個,新增註冊企業53家,一批有科技含量、有規模的生物醫藥、製造業項目紛紛落戶,被譽為項目的搖籃。

建設與發展

(一)1990—1993年,為起步發展階段。1992年10月,中共武漢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範圍覆蓋到武昌縣廟山地區,市人民政府以武政【1992】70號文批准成立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同年12月21日,中共武昌縣委決定成立“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和“廟山小區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和縣部委辦局主要負責人組成;並設廟山小區管理委員會負責開發區日常工作。

(二)1994—1999年,為快速發展階段。一是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完善。江夏區(武昌縣)比照市里關於東湖開發區的有關政策出台了《縣人民政府關於鼓勵開放引進的規定》、《武漢東湖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投資指南》、《關於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引進的若干規定》,以及中共江夏區委、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江夏區引進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優惠辦法〉的通知》、《關於擴大開放引進的若干優惠政策》、《關於鼓勵引進外資擴大開放的獎勵辦法》等有關政策,為廟山開發區的發展步入正軌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支撐服務體系建立。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廟山小區大力完善服務體系,縣(區)直有關部門分別在開發區設立了財政所、國稅分所、地稅分所、工商所、公安派出所、金融派出單位、水電等下設機構,為引進企、事業在開發區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經濟發展迅速。廟山小區以良好的招商政策、完善的服務體系、過硬的基礎設施,吸引大批企業和資金進入開發區。僅1998年已引進資金2800萬元,比1997年的1400萬元翻了一番。1994—1999年,廟山開發區的科工貿總收入以50%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增長,到1999年,各類企業近100家。四是主導產業逐步確立。開發區以民營經濟、武漢市區“退二進三”企業及大專院校、科技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引進的重點,形成了光通信、生物醫藥、新材料、機電一體化、旅遊房地產等五大產業為主體的產業格局,為開發區的發展壯大構建了堅實的平台。

(三)2000—2004年,為規模發展階段。開發區緊緊圍繞“項目三變”的工作重點,確保了開發區建設持續、快速的發展。開發區已經成為江夏區新的經濟成長點。2000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武漢科技新城,同時建設武漢·中國光谷,將廟山小區所轄鄭橋、茅店、東山、周店和政院居委會的11.2平方公里規劃範圍交由東湖開發區託管。2001年2月,市人民政府武政辦【2001】38號文批准廟山小區保留原來的廟山村,並將江夏區紙坊街的鄔樹、幸福、向陽、普庵和麻雀湖養殖場拓展為廟山小區的規劃範圍,規劃面積為17.93平方公里。2004年,經清理整頓後,廟山小區被列入保留的省級開發區,更名為江夏經濟開發區,核准面積12.93平方公里。截止2004年底,開發區規劃批准面積12.93平方公里(不含被武漢市“託管”面積),徵用面積4.62平方公里。

(四)2005—2012年,為二次創業階段。2006年,中共江夏區委、區人民政府決定,將五里界鎮花山吳、肖榨坊兩村移交廟山託管,新增開發面積18.8平方公里,投資3000萬元,修築全長3公里的花山大道,開始建設大花山工業園。大花山地區總體規劃已經武漢市人民政府審批,廟山進入了二次創業階段。廟山開發區逐步實現由經濟成長點向經濟成長極的拓展,由改革試驗向改革示範區的拓展,由建設科技園區向建設科技新城的拓展。

隨著建設與發展的不斷深入,開發區的經濟實力逐漸增強,財政收入一年上一個台階。2005年達到2.1億元,2006年達到2.738億元,2007年達到3.23億元,2008年達到4.0億元,2009年達到4.5億元,2010年為5.01億元,2011年達到6.07億元,比上年淨增1.06億元,增幅為21%。廟山開發區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