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化風丹製作技藝

廖元和堂化風丹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其工藝是將麝香、天麻、全蟲等21味中藥,按廖氏先祖所傳比例炮製粉碎後製成0.12克重的朱紅色藥丸。

基本介紹

化風丹具有熄風開竅、鎮痙豁痰的功效,主治癲癇、中風、面肌麻痹、小兒驚風等疾病。抗日戰爭時期,化風丹遠銷東南亞各國,1954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為化風丹“板橋”商標給予商標註冊證。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來源

大明萬曆年間,明軍醫廖品五解甲行醫,定居大婁山,下板橋鎮,依託大婁山天然藥材資源,憑藉板橋鎮商貿流通的便宜,開設“廖氏濟世藥堂”,其子廖維才,其孫廖耀寅承襲父業,行醫濟世。針對黔北川南民間多發的癲癇、偏癱、口眼歪斜、失語、頭暈頭疼等疾病,廖耀寅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至崇禎二十二年(公元1649年)五年的苦心探究試驗,研製出“化風丹”丸劑,治療上述疾病。這時期“化風丹”用藥近20味,採用家傳一般炮製法製成,形狀為直徑2-3厘米藥丸,色微黃,用本地毛邊紙包裹。崇禎二十二年(公元1649年)--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期間,化風丹大膽借鑑白酒發酵工藝,通過的對核心藥物作特殊發酵處理,提高了藥性,降低了毒性,同時,組方配伍更精到,藥材使用各有增減,並使用了具有安神定驚的硃砂,療效大增,危重患者均藥到病除。康熙三年至1950年,化風丹歷經磨練,工藝終穩定成熟。這時期,化風丹生產規範定型,產品規格統一,廖氏傳人在板橋開辦的藥堂牌號多達十餘家,其中廖元和堂、廖仁和堂於上世紀30年代將店堂和廠房遷入遵義城區,化風丹生產規模穩步擴大,滿足了國內外市場需要。

詳細介紹

化風丹其名是得於病因是“風”,治療用“化”的對症施治手法,所謂“風”,特指小兒驚風、腦中風、面肌麻痹、癲癇、風寒感冒等疾病;所謂“化”,指用藥物之力,活絡散結化風,故得名化風丹。廖氏化風丹所在區域遵義市,地處雲貴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是川鹽入黔的中轉地,也是各類商品的集散地。大婁山森林植被典型多樣,並生長天麻、杜仲、三七、山烏龜等數百種中藥材,優良的地理環境和天然的藥材資源,為廖氏化風丹傳承生產提供了重要保證。

廖氏化風丹的傳承譜係為:廖品武—廖光緒—廖耀寅—廖溁龍—廖元楫—廖炯—廖德型—廖銘詔—廖永賡—廖樹才—廖熙華—廖小剛。主要代表性傳承人有:廖永昌、廖吉齋、廖以莊、廖永祥、廖樹芬、廖真、廖克強、廖永英、廖樹芳、陳月仙、溫惠仙、廖熙文、廖熙華等。

360多年的發展歷史,十餘代子孫的傳承,將化風丹做到十多個大型藥堂的規模,自清康熙就盛銷國內遠銷國外。同期,化風丹300多年前就成形的藥母發酵製作技藝,為我國中成藥在提高藥性、降低毒性的方法處理上,提供了獨特的思路,具有工藝創新價值。獨特的組方配伍和特殊的、多類型的藥物炮製手法,具有藥物學意義上的科研價值。同時,在藥理合於病理的基礎上實施辨證論治的製藥理念及質量理念,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廖氏化風丹神奇的辨症施治、對症施治、技藝創新,配方獨特、炮製手法多樣,療效明顯。在三百餘年裡,解救了國內外無數病患。隨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越來越龐大,化風丹作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我國傳統知名良藥,將有不可限量的醫療價值。化風丹在板橋及遵義傳承了360多年,除文革期間處於低迷,其餘時候均穩步發展。現今,因資金和技術人才的原因,廖氏化風丹同樣存在著壯大和不斷發展傳承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