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龍鳳文化

廊坊,作為中國龍鳳文化之鄉,與中國龍鳳文化有著不解之緣。龍鳳文化是貫穿廊坊歷史的一條主線,是涵蓋廊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領域的統領要素,也鑄就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品格。

介紹

隨著廊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地位、作用日顯突出。廊坊城市定位、產業定位明確後,廊坊文化的定位已經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廊坊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不僅擁有龍河、鳳河獨特地理文化資源,還擁有黃帝大戰蚩尤、部落會盟、統一民族圖騰及黃帝長子玄囂娶安次女鳳娘為妻的愛情故事等諸多文化資源。特別是在龍鳳文化形成初期,廊坊地處龍、鳳兩種文化結合部,為龍文化南下、東擴,鳳文化北上、西進的交匯地域,最具龍鳳文化典型特徵,在龍鳳文化生成、運化過程中有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把龍鳳文化作為廊坊的城市文化標誌是符合實際,也是十分必要的。

歷史方位

當前,在學術界對龍鳳文化的研究中,有著不同的看法。在黃帝問題上,有“陝西說”、“山西說”、“河南說”、“山東說”、“河北涿鹿說”等。在龍鳳文化起源上,有“陝西西安說”、“河南洛陽說”、“遼寧遼西說”、“如皋說”、“襄陽說”等。事實上,在中華民族及龍鳳文化形成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作出過重要貢獻,留下了可供研究的傳說、史料和文物。但各個地區又有不同的切入點,龍鳳文化形成時間跨度上千年,所以諸多“起源說”並不矛盾,只是各自的歷史方位不同。評價廊坊龍鳳文化,要放到中華大文化背景中,在大龍鳳文化中找到自已的歷史方位和切入點。要把握“四個不同”。

一是龍鳳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文化意義。在新中國以前龍鳳文化成為統治階級權力傳承和管理的手段,也是農耕社會百姓對幸福生活期盼的精神支柱。在當今時代,更多的是文化、理念、精神層面的意義,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母題,成為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國符號,是中國民族文化的標識。“龍鳳呈祥”是龍鳳文化最精典的表述,既體現了龍鳳結合的文化融合,又體現了龍鳳文化的價值取向,即追求包容、和諧、幸福、進取、完美的精神境界。

二是龍鳳文化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徵。龍鳳文化是龍文化和鳳文化的融合物。早在6000年以前,中國南方、東部是以農耕為特徵的稻作社會。以太昊、少昊、蚩尤為首的東夷部落集團推崇鳳文化。北部多為遊牧部落,以炎帝、皇帝為首的華夏部落集團和以伏羲、女媧為首的苗蠻集團為主,推崇龍文化。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打敗苗蠻、東夷兩大部落集團,統一中華民族後,才使龍、鳳兩種文化得以結合。但由於地域差異,仍保留了龍鳳兩種文化的差異。廊坊地處南北、東西的結合部,又是黃帝打敗蚩尤的主戰場和會盟之地,承擔了龍、鳳兩種文化交匯融合的歷史責任。既保留了龍文化的典型特徵,又體現了鳳文化的典型特徵,成為中國龍鳳文化標誌性地域。

三是龍鳳文化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展現。龍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靈魂,必然滲透到各個領域,包括詩文典籍、神話傳說、山川地理、建築風格、民風民俗、民諺成語、衣食住行。廊坊關於黃帝的長子玄囂與鳳娘的愛情故事、關於龍河與鳳河的美麗傳說,以及具有鮮明龍鳳文化特徵的民間花會、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風民俗等,都是廊坊化的龍鳳文化,是區別其它地域龍鳳文化的個性特徵。

四是龍鳳文化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城市意義。利用傳統歷史人文資源,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是中國市場化後一般城市的包裝策略。但並非每個城市都能準確發現、全面整合、合理利用好當地人文資源。關鍵在於能否選準城市文化定位。城市文化定位取決於三個要素。一是歷史文化。在廊坊諸多歷史文化事件、歷史人物中,龍鳳傳說顯然為最重要文化元素。二是地域文化。在廊坊發生最重要的文化事件,當屬龍文化與鳳文化的融合。三是時代要求。廊坊是後髮式新興城市,廊坊在環渤海經濟圈、環首都經濟圈中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京津冀電子信息走廊、環渤海休閒商務中心”的城市及產業定位,同時決定了包容、開放、創新、和諧的城市文化特徵。而龍鳳文化與時代要求完全契合,是廊坊城市精神的核心,也是廊坊文化的標誌。特別是廊坊龍鳳文化中的愛情文化,是中華龍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是有別於其它城市的優勢文化資源。

基本內涵

4、完美性。龍鳳作為百姓的崇拜物,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想像力,寄予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龍鳳圖騰拾取了各部落圖騰的優點,合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龍圖騰集蛇身、獸腿、鷹爪、馬頭、鹿角、虎頸、魚鱗於一身,鳳圖騰匯雞頭、蛇頸、燕頜、龜背、魚尾於一體,都體現了對完美的追求。在龍鳳文化的生髮和運化中,又將陰陽、天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相互滲透、相互含合,更體現了跨時代、逾時空的審美觀。廊坊把城市文化定位於龍鳳文化,充分體現了追求完美的城市觀和價值觀。

建議

1、在全國範圍內擴大廊坊龍鳳文化的影響。要通過疏理、研究、整合廊坊龍鳳文化資源,明確廊坊龍鳳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歷史方位和價值定位,使學術界認同廊坊在龍鳳文化形成時代的地域作用和容合作用。確立廊坊為“天子腳下龍鳳之城”的合理性,使之成為有公信力的城市名片。

2、在全市範圍內用龍鳳精神統一思想。市委提出的“大事不糊塗,小事不計較”的大氣,不畏強手、要好爭先的銳氣,開放包容、自信謙仁的和氣,很好體現了龍鳳文化在精神層面的本質特徵,是廊坊人民凝聚人心、統一思想、開創事業的精神支柱。

3、打造體現有廊坊特色的龍鳳文化精品。城市文化是長期歷史的積澱,滲透於城市建築、城市風情、文學作品、民間藝術、民風民俗等各個方面。要全面規劃,大力實施龍鳳文化工程。通過打造有龍鳳文化特色的標誌性建築,創作有影響力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龍鳳文化得以凸顯,彰顯城市個性。

4、積極扶植文化產業。在環首都經濟圈發展新戰略中,要將開發龍鳳文化產業納入“十二五規劃”和空港新城規劃。把廊坊龍鳳文化產業園作為重點項目,將能體現廊坊龍鳳文化的名人園、民俗園、龍鳳書畫院、影視基地、動漫基地、商會會館基地、婚慶產業基地等規劃入園。發揮與京津借位的比較優勢,吸引京津品牌文化企業入駐,將龍鳳文化產業園建成廊坊龍鳳文化標誌性載體,同時成為環首都經濟圈的標誌性產業園,成為重要經濟成長點。

作者:廊坊市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安育中

隨著廊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地位、作用日顯突出。廊坊“生態型、智慧型型”城市定位、“京津冀電子信息走廊、環渤海休閒商務中心”的產業定位、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率先發展”的戰略定位明確後,市委又提出打造“龍鳳之城”的文化定位。廊坊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縱觀五千年歷史,中國傳統龍鳳文化在廊坊有著突出的表現。由於廊坊地處中國三次民族大融合的發生地,又成為中國文化大融合的發生地,成為南北文化、東西文化、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城鄉文化的融合地帶,具有廊坊龍鳳文化個性化特徵。應該說,廊坊龍鳳文化在中國龍鳳文化生成、運化過程中有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歷史依據

京畿地域文化指向

廊坊地處京畿腹地。遠在新石器時代,廊坊境內的泃河流域就是北京早期氏族部落聚集地。境內孟各莊和劉白塔新石器時代遺址表明,廊坊歷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以前,是北京原始文明的發祥地,有“北京從泃河走來”之說。春秋戰國時期,北京古稱薊城。薊國被燕國所滅,北京又為燕國國都,廊坊為燕國屬地。秦漢時期,廊坊屬兵家必爭的京師漁陽郡、廣陽郡、巨鹿郡。唐朝時與北京同屬幽州、薊州。元朝定都北京,廊坊即為京畿之地。元朝統紿者在廊坊一帶設定了大量屯田萬戶府和擔負保衛皇城任務的宿衛軍。明朝時,廊坊為順天府,屬北平府,後改為京師順天府,為明都屯田要地。清時期廊坊屬直隸,80%的土地被占為旗地。廊坊的大廠為皇家跑馬場,燕郊為皇室行宮,固安、三河為京南、京東重鎮。廊坊與北京這種特殊的隸屬關係,決定了廊坊文化與京城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北京的京劇、崑曲、評戲在廊坊十分流行,科班遍布村鎮。以說唱為特色的北京琴書、西河大鼓、京東大鼓、京韻大鼓、快板書等均興於廊坊一帶,後傳入京城。廊坊為京城貢獻了李少春、郝壽臣、白雲鵬、谷文月、駱玉笙、白玉霜等一大批著名藝術家。廊坊的民間音樂傳承了京城寺廟音樂。語言、辭彙、語法歸屬北京語系。民俗及飲食習慣都與北京趨同。總之,廊坊文化解構中的諸多因素,與北京有著悠久、穩定、千絲萬縷的聯繫。假如說北京為皇城文化,廊坊就是典型的京畿文化。假如說具有800年皇城歷史的北京是中國龍鳳文化之城,廊坊就是與之配套的中國龍鳳文化之鄉。這一鮮明的地域指向成為廊坊城市文化定位的前提要素。

龍鳳雙河地理文化指向

廊坊境內流經龍鳳雙河,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龍鳳稱謂兩條河流的城市。龍河、鳳河均為永定河水系,發源於燕山山脈。《東安縣誌》載:“自大興之田家營入東安境,經由大五龍、古縣、劉各莊、南昌、永豐、田莊等十九村莊,約長七十餘里,至羅鍋判入武清界。又自解口村入東安境,經響口村,約長十三里。”清光緒《順天府志》載:“鳳河源出南苑”,自大興縣鳳河營入廊坊界,經堤上營、堤口、莊頭,由乃自房出境,廊坊境內流域面積47.25平方公里。龍鳳雙河流經廊坊,南北呼應,相擁入海,成為廊坊重要的地域標誌和文化標誌。龍鳳雙河最早見於《元史·河渠志》,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東漢末年,曹操東征路過此地,看到龍鳳雙河,留下“此乃天靈人傑、龍飛鳳翔之地”的名言。長久以來,廊坊人民把龍鳳雙河視為中華龍鳳文化的化身,寄予了龍鳳呈祥美好的理念和追求,同時,積澱了厚重的民間文化,形成有別于海河文化、運河文化獨特的水系文化特徵。從民俗上說,沿龍河鳳河流域稱謂和龍鳳相關的村鎮達30多個。如龍鳳莊、龍虎莊、龍冢、大龍堂、龍華橋、龍灣、鳳河營、鳳窩集等。這一帶農村生兒育女也多以龍、鳳取名,且比例相當。從宗教上說,廊坊寺廟多達百處,如龍泉寺、月岩寺、大佛寺、隆福寺等。永清龍泉白塔寺建於宋遼時期,早於北京皇城200年,位於東經116°23′,和北京城幾乎位於同一南北中軸線上,被稱作中國寺廟建築史上的奇蹟。廊坊寺廟群作為京南的佛教聖地,也成為皇城文化的重要組成,成為龍鳳文化的重要載體。鴉片戰爭後,西方天主教傳入中國,廊坊地區為重點區域,僅東安縣就有教堂30多處。反洋教鬥爭成為義和團運動的導火索,“廊坊大捷”發生在廊坊都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從民間文化上說。廊坊以農耕文化為主導,又受京城文化影響,形成了重視知識、崇尚教育的文化傳統。從周代開始,就建有官學。唐宋以後,書院、義學、私塾遍布城鄉。由於廊坊地處京畿軍事要塞,習武成為民間時尚。湧現了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龍行武術宗師”劉志清等武術界名人。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也是在“義和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具雙河文化特色的是廊坊民間文學,廊坊著名民間文學作家張士傑筆下的民間故事幾乎都和龍河、鳳河有關。廊坊民間音樂傳承了京城寺廟音樂。屈家營音樂會、軍盧村音樂會、南樂會等在京城一帶享有盛名。更不用說民間花會,以“龍燈會”、“盤龍盛會”為特色的各種花會組織遍布廊坊,成為百姓喜慶節日、求吉祈福的重要活動。總之,廊坊的雙河文化是京城文化與京畿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既有龍鳳文化的傳承,又有鄉土文化的積澱,形成了廊坊文化個性化特徵。

悠久歷史文化指向

黃帝是中國龍鳳文化的歷史性坐標。黃帝大戰蚩尤、部落會盟,乃至龍鳳文化的生成、運化都和廊坊有著密切聯繫。司馬遷《史記》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過去的理解為戰於涿鹿城郊。這顯然是縮小了。從戰爭規模上看,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位於北京、廊坊以西、以北地區,黃帝城涿鹿距廊坊二百多里。而蚩尤為首的九黎族生活在北京、廊坊以東、以南的山東及黃河中下游,也相距二百多里。雙方交戰的主戰場顯然在中間地帶。而且黃帝擊敗炎帝只是“三載”而已,平定天下也只經歷了“五十二戰”,與蚩尤作戰“七十一”戰仍未取得勝利,可見戰爭的規模和激烈程度。《黃帝內傳》記載:“黃帝伐蚩尤,鼓震五百里”。所以,“涿鹿之野”應理解為涿鹿以東、以南的廣闊田野,並非指涿鹿城郊。而且黃帝的長子玄囂戰死廊坊,也足以說明廊坊是這場大戰的主戰場。黃帝打敗蚩尤之後,會盟釜山。《四庫全書》、《長安客話》、明、清《東安志》都記載:“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合符釜山。”安墟,即廊坊安次古稱。儘管會盟地釜山有爭議,但路經廊坊是不爭的事實。《遼史》記載:“軒轅氏合符東海,邑於涿鹿之阿”。這裡的東海指渤海以西的古安次。所以釜山距廊坊不可能太遠,有可能就在廊坊境內。合符會盟是中華民族開端的標誌,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以信奉龍文化的華夏集團和以推崇鳳文化的東夷集團、九黎氏族,在這一地區和諧相處,競融發展,成為中華龍鳳文化的發源地。應該說,廊坊地處龍鳳文化結合部,是龍文化東進、南下,鳳文化西進、北上的交融地域。廊坊在龍鳳文化生成和運化過程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

愛國主義精神文化指向

龍鳳文化生成的前提是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合和文化”是龍鳳文化的本質,體現了包容、和諧、完美的信仰和追求。龍鳳實為“合和”體。天地萬物起源於“合”,歸根於“和”。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中國龍鳳文化樸素的哲學思想,也是龍鳳文化的靈魂。而這種理念又突出表現為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廊坊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集區,不僅黃帝統一各部落發生在這一區域,宋遼時期廊坊又一次處於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廊坊霸州、永清至今仍遺存著宋遼大戰的地下古戰道,被稱作“地下長城”。戰後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進入廊坊境域實現了中華民族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清代時廊坊再次際遇民族融合,滿族派出八旗軍駐防、定居廊坊,再加上太平天國時期南方少數民族避難遷入廊坊,形成又一次南北民族大融合。而每一次民族大融合又相伴了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大交融。廊坊文化充分體現了龍鳳文化“合和”的基本理念。北宋宰相呂端為廊坊人,是中國“合和”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政治主張,被世代傳為佳話。

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為抵抗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機,以農民為主的義和團自發組織起來,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粉碎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促進了民族覺醒。從信仰上說,義和團主張的“義和文化”,和龍鳳文化的“合和文化”基本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儘管義和團存在盲目排外、迷信、忠君的思想,但其愛國的民族精神是應該充分肯定,並發揚光大的。孫中山指出:“經過那次血戰以後,外國人才知道中國還有民族思想,這種民族是不可消滅的。”列寧指出:“這是巨人似的中華民族的覺醒。”江澤民同志指出:“1900年,義和團運動席捲直隸,戰於廊坊,直抵京津,狠狠教訓了帝國主義侵略者。”提出要以廊坊大捷為教材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1952年開始,全國中學教科書上廊坊大捷獨立成篇。外界了解廊坊,首先是通過這一重要歷史事件開始的。顯然,廊坊大捷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主流精神,是龍鳳文化的核心精神,廊坊不愧為中國近代史上的英雄城市,也是最具龍鳳文化內涵的城市。

龍鳳呈祥愛情文化指向

龍鳳文化的諸多元素中,以龍鳳呈祥為標誌的愛情文化占有突出位置。而中國最古老的愛情故事當屬發生在廊坊黃帝的兒子玄囂與廊坊女鳳娘的歷史傳說。4700年前,黃帝征戰蚩尤,其長子玄囂率軍戰於廊坊,與廊坊女鳳娘相識相愛。後玄囂戰死,鳳娘與玄囂合葬於廊坊。2000年後,玄囂轉世為漢光武帝劉秀,鳳娘轉世為美女金鳳。又發生了劉秀與金鳳的愛情故事。劉秀征戰廊坊,偶遇金鳳,如見故人。劉秀求婚,金鳳因虔誠祈雨而不嫁。後感動玉皇大帝,降雙河於廊坊。一條蜿蜒似龍稱作龍河,一條形似如鳳稱作鳳河。於是成全了一對美滿婚姻。多少年來,龍鳳呈祥成為廊坊的代名詞,廊坊一直有“祥”城之美譽。

與時俱進的時代文化指向

確定一個城市文化定位,既要考慮其歷史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因素,更要考慮時代因素和現實意義。上世紀70年代,隨著石油管道局落戶廊坊,相繼有幾十個中央部屬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遷入廊坊。華為、富士康、中科谷、清華科技園、大學城及世界500強紛紛入駐廊坊,更使廊坊成為典型的多元組合城市。廊坊發揮地處京津之間的區位優勢、政治優勢、經濟優勢和文化優勢,迅速崛起為京津冀城市群率先發展的新興城市。廊坊的崛起是時代的產物,是思想解放、觀念更新、文化創新的結果。從文化創新的角度看,把廊坊文化定位於龍鳳文化更有現實意義。

內涵

綜觀廊坊5000年歷史,依據地域文化、地理文化、歷史文化、精神文化指向,可以看出龍鳳文化是貫穿廊坊歷史的一條主線,是廊坊文化的標誌。廊坊龍鳳文化是廊坊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歷經歷史風雨的文化積澱,是廊坊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表現。廊坊龍鳳文化是中華龍鳳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博大的龍鳳精神,蘊含了包容、和諧、完美的核心理念,彰顯了與時俱進的文化品格。

基本特徵

一是客觀性。中國龍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母題。在龍鳳文化起源上,有“陝西說”、“山西說”、“河南說”、“河北涿鹿說”等。廊坊提出“融合說”,與其它學說並不矛盾。在龍鳳文化形成的過程中,不同地區都有過自己的貢獻,具有自己地域性特徵。廊坊龍鳳文化的認定是以龍鳳雙河和歷史事實為依據,在客觀、全面、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客觀真實性。認同廊坊龍鳳文化並非否定其它城市文化在龍鳳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沒有爭奪、炒作人文資源之嫌。

二是統領性。龍鳳文化在諸多領域有不同的展現,包括詩文典籍、神話傳說、山川地理,建築風格,民風民俗,群體性格及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在廊坊文化諸多要素中,龍鳳文化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滲透到地域文化、地理文化、歷史文化、精神文化、時代文化各個方面,具有統領性和全覆蓋性。

三是包容性。龍鳳文化是在龍文化、鳳文化及其它地域文化基礎上融合而成的,具有多元一體的典型特徵。廊坊是一個多元組合的新興城市,充分體現了龍鳳文化包容的理念。也正是這種包容性,使廊坊成為京津及國內外人才、技術、信息的聚集地,成為全國最佳投資環境城市。

四是和諧性。分別以龍、鳳為標誌的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苗蠻集團,在龍鳳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實現了各大部落的統一,形成由戰而和的統一局面。和諧是龍鳳文化的標誌,也是全民族共同價值取向。廊坊以大度、和氣的精神境界承接了京津產業的轉移、人口的外遷和國內外知名牌企業的入駐,既體現了包容性,也體現了和諧性。為經濟的大融合提供了和諧的政治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自然生態。和諧,是廊坊重要的城市品質和性格。

五是創新性。龍是力量的象徵,鳳是智慧的化身。龍文化所寓含的自強不息、奮發向上、龍騰虎躍的精神,鳳文化所包容的仁義、寬厚、智慧的美德都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用龍文化積累財富,用鳳文化發展生產,是當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最佳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廊坊是具有時代特徵的創新型、智慧型城市,是靠理念創新、體制創新、業態創新、技術創新不斷發展起來的。創新,是廊坊發展不竭的動力源泉。

重要意義

1、完善城市發展戰略,形成完整的城市定位體系。廊坊歷經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立足市情,積極探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在發展模式上經歷了城郊型、外向型、生態型三個階段,正處於向智慧型型、智慧型城市過渡。在產業定位上,經歷了鄉鎮企業、集群經濟、園區經濟三個階段。正趨向於特色園區和基地經濟。在發展戰略上,經歷了依託京津、借勢京津、同城發展三個階段。正醞釀新的突破,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率先發展,把廊坊建成這一地區經濟新引擎和經濟隆起帶。廊坊“龍鳳文化”的提出為廊坊整體發展戰略提供了理念的支撐和精神的動力,使廊坊發展戰略更趨完善,形成完整的城市定位體系。

2、樹立城市形象,打造個性化城市品牌。文化,是城市的標誌,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積澱,也是一個城市再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打造個性化城市品牌至關重要。廊坊一度被外界認為沒有歷史,沒有文化,這是歷史的誤會。確認廊坊龍鳳文化,樹立全市人民的文化自信,在國內外叫響“中國龍鳳文化之鄉”的城市品牌,是關係廊坊發展的大事,是加快廊坊發展的重要舉措。

3、弘揚廊坊精神,彰顯龍鳳文化精神魅力。龍鳳文化作為歷史文化,在當今時代更多的是文化、理念、精神層面的意義。要弘揚“三氣”精神。一是大氣。要提高站位,拓展視野,以包容大氣的胸懷接納京津城市功能的轉移,人口的轉移和產業的轉移,打造中國最大的城市群和功能最佳的城市鏈。二是“銳氣”。要弘揚敢為人先,勇於進取的創新精神,把廊坊建成國際化智慧城市。三是“和氣”。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叫響“幸福廊坊”,把廊坊建成財富金區、創業福地和宜居宜業的生態城市。

4、整合文化資源,推動廊坊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開發、修復龍鳳雙河,打造南有龍河、北有鳳河的城市水系格局,讓雙河造福廊坊。其次,要挖掘民間文化資源,打造有龍鳳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把在全國有影響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搬上銀幕和舞台。如黃帝與蚩尤,玄囂與鳳娘,劉秀與金鳳,義和團廊坊大捷、安平事件,呂端、董海川、倪贊清、李連英等。再次,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設廊坊名人園、民俗園、龍鳳畫院、書院。開發集文化娛樂、文化創意、演藝展覽、藝術教育、數字傳媒、康體休閒、農耕體驗一體化文化產業基地,把廊坊龍鳳文化資源變成文化生產力。

5、堅持文化創新,展示龍鳳文化時代意義。廊坊作為“中國龍鳳文化之鄉”,不僅承擔著研究、挖掘、利用龍鳳文化的歷史責任。同時還承擔著文化創新,展示龍鳳文化時代意義的歷史責任。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社會管理體系的同時,還要同步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這就需要堅持文化創新,學習、借鑑全世界優秀文化,適應經濟全球化、科技高端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趨勢,把中華龍鳳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格局。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廊坊;讓中國、讓廊坊走向世界。

作者:廊坊市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安育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