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學術底蘊,著名學者魯迅、林語堂、顧頡剛、林惠祥、鄧以蜇、張頤等先後在學院各系任教。改革開放以來,學院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方面成績斐然。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專門史(中國經濟史);3個博士後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歷史學、哲學,涵蓋1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另有漢語言文字學、戲劇戲曲學、文藝學、人類學與中國少數民族史、民族學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6個碩士點;1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歷史學。學院設有漢語言文學(含教育類和非教育類)、套用語言學、戲劇影視文學、歷史學、考古學、哲學、人類學與民族學8個本科專業。

簡介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由中文、歷史、哲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等4個系和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人類學研究所、美國史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宗教學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等7個研究所及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戲劇影視與藝術學研究中心、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心、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佛學研究中心、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旅遊人類學研究中心等9個研究中心組成。學院下轄人類博物館、校史館、陳嘉庚紀念館和魯迅紀念館,並出版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道學研究》等學術刊物。現有教授61人,博士生導師39人,副教授53人。高級職稱人員占全院教學科研人員總數的72.2%。

學院歷史

人文學院歷史悠久、學統深厚,其前身系1921年創辦的國文系及1926年成立的廈大國學研究院,魯迅、林語堂、顧領剛、羅常培、鄧以蟄、張頤、林惠祥、林庚、傅衣凌、鄭朝宗、韓國磐等著名學者曾在這裡任教。

系所設定

現有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四個系,設有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人類學研究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美國史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宗教學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等8個研究所及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戲劇影視與藝術學研究中心、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中心、語言技術中心、漢語言文字套用和推廣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心、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佛學研究中心、海洋考古學研究中心、旅遊人類學研究中心、閩商研究中心、歷史文獻研究中心等13個研究中心。

學科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學院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方面成績斐然。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專門史),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中文、歷史、哲學),11個福建省重點學科。一級學科9個,包括中國語言文學、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語言文學、戲劇與影視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哲學等。

教師人數

學院擁有專任教師162名,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47人;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陳支平),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楊春時),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周寧),閩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王旭、徐夢秋),廈門大學特聘教授5人(陳支平、陳嘉明、黃鳴奮、餘光弘、鄭振滿),廈門大學講座教授2人(焦天龍、丁荷生),教育部人文社科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工程入選者2人(陳支平、王旭),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8人(周寧、劉澤亮、鈔曉鴻、王日根、魯西奇、張先清、吳春明、曹劍披);高級職稱人員占全院在職教師總數的650.}0,具有博士學位者占全院教師總數的89%。

人才培養

1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歷史學),1個國家特色專業和1個國家教學團隊,和3個福建省特色專業。
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中國古代史(陳支平主持)、文學概論(楊春時主持)
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中國通史(陳支平)
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歷史學
“人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每年動態選拔特別優秀的學生,為其提供一流的學習條件,配備一流師資,營造一流學術環境與氛圍,創新培養方式,構築基礎科學拔尖人才培養的專門通道,努力使受該計畫支持的學生成長為相關基礎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中國東南區域文化研究綜合實習基地”:本碩博一體化的大型綜合實習
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檢測與研究實踐教學,打通學科界限,建立本碩博一體的培養機制,以實際監測研究成果評定教學成績,出版了蛋部監鋇(研究成果,不僅訓練了學生田野調查、檢鋇l研究的能力,而且為地方文化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
人文學名師講壇、人文國際講壇、人文經典講壇:面對全校公開,選修同學活躍,選課意願積極,選課人數超過教室所能容納人數,引起相當大的影響。

學生活動

由人文學院主持創辦的“人文論壇”系列講座,由本院專長教授主講,面向全校,是提高廈門大學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學術平台,受到廣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學生社團更是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多彩。目前人文學院學生社團有鼓浪文學社、矜秋文學社、采貝詩社、學生影評協會、演講協會、南強話劇社、史韻學社、哲海潮等社團。

中文系簡介

廈門大學中文系創辦於191年,魯迅、林語堂、沈兼士、顧領剛、張星娘、洪環、施蟄存、孫伏園、周辨明、羅常培、虞愚等著名作家學者曾在此執教;陳行示、楊樹達、李笠、毛常、余謄、周辨明、劉大傑等著名學者先後出任中文系主任。
中文系實行系、所、中心合一的管理體制,擁有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技術中心、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中心 ,戲劇影視與藝術學研究中,臼等研究機構。由中文系代管的魯迅紀念館,是國內五大魯迅紀念館(博物館)之一。
中文系現有教師5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講師20人。有在讀博士生有68人(含留學生1}人),碩士生有180人(含留學生3人)。
中文系下設三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套用語言學、戲劇影視文學。2012年在讀本科生有565人,自2007年以來畢業生就業率平均在90%以上。

學科建設

中文系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中文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戲劇戲曲影視藝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12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其中,中文一級學科博士點有8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戲劇戲曲影視藝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有4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比較戲劇學、影視藝術學、新媒體藝術理論、中國戲劇戲曲史學,由此可在這12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招收博士研究生。
中文系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於人文社科研究,成績斐然。近三年來,中文系教師共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頂目呂項,省部級人文社科研究頂目}9項,其他縱向課題1頂,其他橫向課題8頂;在一類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7篇,二類核心刊物91篇;撰述學術專著45部。

師資隊伍

中文系下設8個教研室: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文藝理論、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戲劇戲曲學、藝術學。現有教師58人(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講師20人。教師隊伍中52人獲有博士學位,15人為博士生導師,37人為碩士生導師。

專業介紹

漢語言文學本專業。培養具備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的高素質人才。既造就從事文化藝術、新聞出版、社會科學研究和高等院校教學科研的高級專門人才,又培養能在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中外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化、宣傳、文秘、公關、形象策劃和管理等實際工作的高級人員和智囊型人才。
本專業主要開設的課程有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比較文學、大學寫作、現代作品選講、漢語史、語言學史等。從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學生素質出發,還開設有美學、文藝評論、方言、辭彙、音韻和中國古典文化、古代文論、中西文化文學比較、外國經典小說選讀、性別與文學、港台文學導讀等數十門頗具特色的專業選修課。
漢語言專業(套用語言學方向)本專業的目標是培養中外文並重、文理科兼通的複合式套用型人才。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培養較好的語言文學修養,基礎知識紮實,懂計算機,能從事信息加工處理,具有較強的漢語和英語表達能力,能在新聞出版、大專院校、黨政機關、中外企業、事業單位從事編輯、教學、文秘、宣傳、策劃、管理工作,能從事漢語母語與對外漢語教學,能從事與中文信息處理相關專業的工作。同時,為進一步的語言學專門人才的培養輸送優質生源。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漢語和套用語言學、中國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有關理論思維和專業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語言調查研究、語言教學和計算機運用的基本能力。開設有中文信,},處理、對外漢語教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漢語與中國文化等課程。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福建省特色專業。培養具有較高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戲劇影視文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戲劇影視文本寫作能力和一定的影視節目製作能力,能在新聞媒體、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文藝評論與編輯、戲劇影視文本創作及相關教學與研究的專門人才。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平均每學期安排3周左右的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包括觀摩演出和播映,撰寫劇評、影評和劇本習作,給著名劇作家、評論家當助手等。鼓勵學生在學期間主動積極地參與本市、本省的戲劇影視創作和評論實踐。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戲劇影視文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我國的文藝現狀和文藝政策,在影視製作技能上得到基本的訓練。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戲劇影視寫作(含戲劇、戲曲劇本寫作、電影電視劇本寫作)、戲劇理論與鑑賞、戲曲作品鑑賞與批評、劇場藝術、影視作品鑑賞與批評、中國話劇史、外國戲劇史、中國戲曲史、中外文學史、電影史、表演導演藝術基礎、視聽語言、藝術學與美學概論、藝術欣賞等。

歷史系簡介

廈門大學歷史學專業是廈門大學的優勢學科與品牌專業,具有長期的學術積累和良好的學術傳統。專門史、中國古代史於1981年獲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專門史(經濟史)於1988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一直在國內外具有較高學術知名度與影響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史學專業陸續建設國家歷史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歷史學特色專業,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單位,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福建省考古學實驗示範中心,構建本科、碩士、博士及博士後的人才培養體系,教改效果顯著,成果突出,培育出國家級精品課程一門,國家級教學團隊一個,起到國家重點學科的示範作用。
歷史學專業現有42名教師,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2人,講師9人,具有博士學位40人,現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4人。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高、業務能力突出,承擔了大量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以較高水平的成果獲得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好評。近年來,歷史學專業還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需要,以海洋史、水下考古學、民間歷史文獻學、閩台區域研究為新的學科增長點,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歷史學專業以“厚基礎、重實踐、跟蹤前沿、提倡創新”為建設思路,探索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科研引導教學,轉變史學觀念,弓l入科研機制,提高歷史學專業人才的國際化水平和前沿意識。曾任教和學習的知名系友有:顧頗剛、林惠祥、鄭德坤、谷霏光、傅衣凌、韓國磐、林甘泉、陳春聲、李伯重、孫亞夫、葉雙瑜、楊錦麟等。

哲學系

廈門大學哲學系創辦於1922年,具有悠久歷史與深厚學術傳統,先後有張頤、朱謙之、鄧以蟄等一批著名學者在此任教。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哲學系已經成為我國南方的哲學教學與研究重鎮。
哲學系現有本科哲學專業。2005年獲得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07年獲批設立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其博士後流動站、博士點、碩士點涵蓋八個二級學科專業,包括:外國哲學、科學技術哲學、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哲學系實行系、所、中心合一的管理體制,擁有哲學研究所、知識論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佛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哲學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副教授8人、講師(助理教授)12人,教師中絕大多數有博士學位。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哲學系先後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各類研究課題50多頂,出版專著、教材20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2000多篇;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優秀成果獎、中國圖書獎4項;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0多頂,在海內外學術界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哲學導論、邏輯學、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原著導讀、中國哲學原著導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導讀、現代西方哲學、知識論、倫理學、科學技術哲學、美學概論、宗教學概論、社會科學哲學導論、自然科學發展概論、社會調查理論與實踐;還開設外語、高等數學、計算機套用基礎、法律基礎、政治經濟學、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等課程。
哲學專業培養從事哲學研究與教學工作、黨政與新聞宣傳工作、政策研究工作的高級人才,同時也為黨政部門和工商企業界輸送富有創新精神、銳意進取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本科畢業生可免試或通過考試攻讀相關專業碩士學位,或到各級黨政部門、文化新聞宣傳部門從事管理、文秘和其他工作,或到高等院校從事哲學或相關學科的教學工作,也可到工商企業從事管理、策劃、文秘、公關、行銷等工作。
哲學系的畢業生遍布海內外,他們中有許多是蜚聲中外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有許多是我國中央機關和地方的中高級領導幹部,有許多成為了工商界精英。著名學者、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廈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潘世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高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等都是廈大哲學系畢業生。我們真誠地歡迎熱愛哲學、喜歡批判性思維、對中西文化比較感興趣的同學,報考廈門大學哲學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