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是清康熙民窯瓷器,高23.7cm,口徑23.1cm,足徑14.2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

基本資料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經濟貿易發達,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恢復御器廠,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
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為突出。

特點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現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許多大盤及琢器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俗稱“二層台”。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盤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無釉。中期青花胎體潔白堅硬,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疏鬆,偶有小開片,還有一種亮白釉。底足露胎處光滑細緻,多呈泥鰍背狀,少見炎石紅,瓷器的質量明顯提高胎釉結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胎體偏輕。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體比中期要輕,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齊。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藍,個別發色較灰暗,與順治青花特點相近。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煉精純,呈色鮮藍青翠,明淨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明嘉靖青花藍中泛紫的特徵有很大的區別。康熙青花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泛暈散。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銷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窯燒制,儘管體積較大,但極少變形,風格挺拔向上,粗獷豪放,製作規範,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主要品種有:盤、碗、碟,杯、盒、瓶、尊、壺、罐、爐、缽缸、香熏、筆筒等文具、掛鍾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