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龍

康文龍

1941年5月生,甘肅臨洮人。1964年9月,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現為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鑑定委員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理事委員、中國藝術促進會理事、中國藝術學會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美術研究會研究員、世界藝術家聯合會會員、中國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美術(特)高級研究員、CHCN全國文化發展研究院院士,2009年5月中國行業發展會授予“全國首批行業優秀人才模範”和“中國藝術風雲人物”稱號 。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康文龍,男,字虎臣,作品署名文龍,號雲海作家,曾用號大喀嶺棧道。1941年生,甘肅臨洮人。受父親的影響,上國小五六年級時開始練習毛筆字,上國中時受老師引導開始學畫。上高中時受老師影響致力鑽研中國書畫藝術,常常省吃儉用購買書畫書籍、材料,在蘭州一些書畫店時常能看到他觀看近現代著名書畫家真跡的身影。1959年拜蘭州畫家段夢九學山水畫至1963年段先生謝世,並參加著名畫家范振緒領銜的中國畫業餘大學學習 。1960年上甘肅師範大學(現西北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學習,期間堅持研習書畫不輟,在1963年舉辦的全校師生書畫展中他創作的墨竹四條屏(風、晴、雨、雪)和山水四條屏(春、夏、秋、冬)得到好評。1964年9月,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甘肅省委宣傳部,後又調到甘肅省電影放映訓練班當政治教員,1966年5月“文革”開始,傳統文化受到打擊,只能在私下鑽研文學和書畫創作。1968年至1971年,農村勞動和參加“農宣隊”工作。在輾轉中以前購買的繪畫書籍和保存的段夢九先生12幅山水畫丟失。以後的幾年裡先後從事電影放和電影宣傳的工作。1980年調到甘肅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工作,結合實際鑽研文藝理論,並確定書法、國畫為個人鑽研和奮鬥方向。1986年調到敦煌研究院工作,深入了解敦煌學和敦煌藝術。1990年03月,患胃癌,作胃癌切除術,並從畫山水畫轉為畫寫意花鳥畫 。

證書 證書

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有條件了解學習敦煌文獻資料,有條件接觸敦煌學專家學者,提高傳統文化修養,增強民族文化底蘊。其花鳥畫創作從構圖、線條、造形、設色和中西文化融合上都受到了敦煌藝術的影響。作品繼承傳統,師法自然,堅持開拓進取,不隨流風,不隨時尚,走自己的路,畫自己的畫,抓住國畫的筆墨特質和精髓,將傳統筆法和墨法及筆墨結構的形式美原則充分運用,以理繪形,以意取神,興到筆隨,隨意揮灑,追求蒼潤秀雅,渾厚華滋,獨具內格,表現了人文精神的新境界。改變了傳統花鳥畫多作折枝、截取表現方法,將花鳥與生態環境結合描繪,表現自然大美,豐富畫材,融匯巨觀理念,反映了時代精神和生活 氣息,引起了國畫界的廣泛關注。 2009年,被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國行業發展研究中心聘為美術(特)高級研究員,並授予“中國首批優秀人才模範”和“中國藝術風雲人物”稱號。

1995年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康文龍花鳥畫集》 ,2012年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文龍書畫選集》。“春光嬌無限,秋色亦長宜。少年多奇想,白首志不移。”執著的追求,勤奮的耕耘,付出總有回報。作品參加國內外畫展中屢屢獲獎。併入編《1949-2000中國美術選集》、《現代中國繪畫》、《中國藝術大家》、《祖國頌·大型藝術人物史志》、《榜樣中國·中國當代藝術家精品集》等大型畫冊。書法作品入編《中國書法全集》。康文龍多年來還致力於詩詞、格言文學創作。多條格言入編《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優秀格言選集》、《共和國名家詩詞格言精選》、《中華名人格言》、《中外哲理名言》等。短篇小說《放羊》選入由中國文化信息協會等編輯出版的《中華文庫》。個人傳紀入編大型工具書《中國藝術家傳紀》、《中華文庫專家名典》等 。

主要作品

《山花》、《萬年紅》、《隴原雨霽》、《隴坂新綠》、《荷塘秀色》、《莫羨春光好》、《筆酣露真情》、《華夏恆昌》、《初見秋容》、《國風》、《登山賞林花》 。

作品 作品

人物年鑑

1959年4月,拜段夢九先生為師,學山水畫。經段先生推薦參加著名畫家范振緒先生領銜的“中國畫業餘大學”學習。隨段夢九先生學習水畫到1963年先生謝世。

1980年7月,調到甘肅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工作。結合實際工作,鑽研文藝理論。並將書法、國畫定為個人鑽研和奮鬥方向。

1982年7月,漫畫作品《樹和人的對話》在甘肅少委主辦的《黨的建設》雜誌創刊號發表。

1986年1月,調到敦煌研究院工作,有了更多學習鑽研敦煌藝術的機會。有意在書畫創作中學習追求敦煌藝術兼容並蓄,雄渾大氣、瑰麗厚重、博大精深的藝術風格。

1990年3月,經醫院檢查患了胃癌,4月進行胃癌切除術。此後兩年,在家養病。相信“詩可解病,畫可驅魔”,用書畫創作調整心情,與病魔作鬥爭,並從畫山水畫轉為畫寫意花鳥畫。

1994年9月,作品《雄視》在《甘肅日報》發表。

1995年12月,《康文龍花鳥畫集》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甘肅畫院院長趙正題寫書名,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國畫教研室主任廖國柱作序。

1998年3月,作品《松石圖》入選甘肅絲綢之路協會在甘肅省博物館舉辦的“周總理誕辰一百周年滿江紅杯書畫展”。

1998年8月,作品《秋艷》入選甘肅省委宣傳部、省文聯舉辦的“迎接新世紀全省幹部書畫大展”獲優秀獎,同年參予由敦煌學專家、書法家鄭汝中先生和敦煌研究院文獻所副所長馬德博士共同實施的蘭州碑林敦煌寫經的碑刻工作。

1998年12月,個人簡介收入《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錄》。由黃浪華、夏善彬主編,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0年3月,被吸收為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2000年9月,作品《北京春早》入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辦公廳聯合國內11家文化藝術單位主辦的“中華魂”全國書畫藝術大展,獲美術優秀獎。展覽於9月19日至25日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行。

2001年12月,文學作品《放羊》(短篇小說)入選文化部主管的中國文化信息協會、中國現代人文作品研究中心、中國收藏家協會、中國電子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單位參與的新世紀重點文化建設工程《中華文庫》,個人簡歷入編《中華文庫專家名典》。(2009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文學月刊《綠洲》以《發源大伯》為題刊載這一作品。)

2001年12月,在敦煌研究院退休。

2002年1月,作品《山花》入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與中國當代藝術叢書編輯委員會聯合編纂出版的1949—2000《中國美術選集》。“選集”由皇甫傳鐵主編,分上下兩集,收入各類美術作品1160件,每件1頁。

2002年3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聘為二級國畫藝術委員。

2002年7月,作品《滿園春光映朝暉》入選香港元郎文藝協進會和深圳南山畫院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舉辦的“慶祝香滿港回歸五周年中國畫精品展”,並由深圳南山畫院收藏。《國畫家》2002年增刊刊出。

2003年1月,作品《隴原雨霽》由四川省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入選展出並收藏。

2003年4月,作品《隴南春雨》入選濟南群策文化藝術中心、中國當代藝術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的《現代中國繪畫》。

2003年11月,中國作協主辦的《文藝報》“藝術人生”欄目,刊登署名文章《勤奮執著的畫家康文龍》,介紹藝術經歷和取得的成就。

2004年8月,作品《隴坂新綠》被世界華人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藝術國際交流中心、中華藝術華表獎評審委員會聯合舉辦的“中華藝術華表獎”評選活動評為金獎。

2004年10月,出席《文藝報》社組織的“社會主義文藝理論與創作實踐研討會”,作品《山花飄香》獲一等獎。

2005年6月,格言“藝術是藝術家拿感動自己的東西去感動別人。”入選紅旗出版社、中共中央《求實》雜誌社編輯出版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優秀格言選集》。

2005年7月,藝術成就入編中國紀錄年鑑彙編委員會、中國紀錄證書鑑證委員會編輯出版的《中國紀錄年鑑——共和國建設者成就紀實》,並獲“華夏精英”金獎。

2005年12月,作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僑聯、中國現代藝術家協會主辦的“愛我中華”世界華人書法美術大展獲銀獎。

2006年5月,《中國文化報》“文化生活周報”頭版“影像2006”欄目,刊登作品《萬年紅》。

2006年6月,作品《萬年紅》入選中國書畫研究院、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中國書畫家國際會展中心、北京千鶴祥書畫院共同主辦的“和諧杯”全國詩書畫攝影作品大展賽,獲一等獎。

2006年8月,撰寫的格言:“人對於社會”“面對高山知己小”“征途有險須奮進”入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百年潮》雜誌社組織編輯、紅旗出版社出版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優秀格言選集》。

2006年8月,人事部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推薦,參加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世界藝術家聯合會,為中國區域會員。

2007年9月,經中國藝術鑑定委員會ISQ藝術市場登記認證工程組織委員會嚴格審議,創作的藝術品通過ISQ藝術品價值評定標準,頒發資質證書,資質稱號“國優級美術家”,證書編號03593。經中國藝術鑑定委員會ISQ藝術品鑑定中心嚴格審核,中國藝術鑑定委員會ISQ藝術價值標準評定,ISQ藝術品價值評審標準:國畫3000元人民幣/平方尺,600美元/平方尺。頒發ISQ藝術品鑑定證書,編號:03593。

2007年10月,撰寫的格言:“仰山觀海能養寬胸懷,經難歷險方呈光彩人生”、 “年長不能短志,藝高還需低人。”、“細心製作興無多,隨手揮來喜若狂。”入編中國中外名人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的《中華名人格言》。國畫作品《萬年紅》、《龍爪花香》入編文化部藝術人才中心編著、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藝術大家》。

2007年11月,傳紀入編中國藝術家協會等聯合編輯的藝術界傳紀文獻大型工具書《中國藝術家傳紀》(美術專業篇)。

2008年1月,作品《荷塘秀色》參加中國書畫研究院、中國書畫人才研究會舉辦的“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10周年”大型書畫藝術活動,獲金獎。

2008年5月,作品《空山鳥語》參加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組委會舉辦的日本東京展,獲“金櫻花”獎,由主辦單位收藏。

2008年6月,文龍獲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組委會2007—2008年度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終身藝術成就獎”。

2008年11月,被中國藝術學會增補為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9年4月,被中國國畫家協會吸收為會員。

2009年5月,被國務院科研直屬機構中國行業發展研究中心增選為美術(特)高級研究員,並授予“全國首批優秀人才模範”和“中國藝術風雲人物”稱號。

2009年9月,應中國國學研究會之邀創作的作品《紀念聖賢先師孔子誕辰2560周年》,獲孔子金像獎——創作一等獎。

2009年10月,作品《莫羨春光好》入選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祖國頌·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展。入編《祖國頌·大型藝術人物史志》(國慶珍藏版)。

2009年11月,撰寫的格言:“人如良玉需雕礪,學似登山得攀高。”、“氣與山川同起伏,心和湖海一樣平”、“筆墨運來皆情性,畫圖成就盡心聲。”入編中國文化管理學會文化經濟委員會和共和國名家詩詞格言精選編輯部聯合編輯的《共和國名家詩詞格言精選》,獲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格言金獎。

2010年5月,獲中國藝術促進會聯合中國書法國畫研究會共同舉辦的相約世博—中國書畫藝術促進獎評選活動“終身成就獎”。並增補為中國藝術促進會理事會理事。

2010年8月,作品《畫求新到書以功深》在2010年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十周年慶典活動—香港、紐約國際藝術博覽會巡展評選中獲“華人藝術功勳金獎”,由組委會主辦單位收藏。

2010年9月,書法作品《格言詩》、《格言條幅》入編中國書法全集編纂委員會歷時6年編纂出版的《中國書法全集》(共10卷,1—8卷為歷代書法名家作品,9、10卷為當代書法家及作品,鄧文峰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2010年11月,作品《莫羨春光好》、《筆酣露真情》入編中國書畫研究院領銜編纂的《榜樣中國·中國當代藝術家精品展獲獎精品集》,獲繪畫組特等獎。格言詩詞:“奇異絕險堪稱好,平淡真實亦難操。”、“樂見海濤拍群嶼,激起心潮與天高。”、“春光嬌無限,秋色亦長宜。少壯多奇想,白首志不移。”、“晴時麗日雨是陰,天教晴陰宜與人。天若無情無造化,豈能成就性情人。”入編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組織編輯的中英文對照、雙語版印製、國內外發行的《中外哲理名言》,獲金獎。

2011年6月,被國家級文化藝術全國國情調研機構CHCN全國文化發展研究院聘為院士。

2011年8月,作品《華夏恆昌》在文化部主管的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主辦“復興之路”當代中國藝術成就展既當代中國藝術名家評選活動中獲特別金獎。

2011年10-11月,甘肅電視台移動頻道和都市頻道“收藏”欄目,對文龍在書畫藝術領域的執著追求和取得的成就進行了專題報導。

2011年11月,被中國美術研究會聘為研究員。

2012年2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文龍書畫選集》,新華書店發行。“選集”收入書畫作品130餘件;格言、詩詞、自刻常用印章、創作體會;以及多年全國畫展中的評審點評。

2013年10月,作品《華夏國風》在祝福祖國·神舟十號飛天中國藝術名家題賀創作既首屆中國藝術飛天獎評選中獲《終身成就獎》。入編《中國藝術飛天獎特刊》,並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華航天博物館、中國航空博物館推薦展覽、收藏 。

圖書報刊 圖書報刊

人物語錄

題畫

舍筆墨,難求國畫之內美。 (2006年題畫)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高人。 ( 2006年題畫)

作畫如寫文章、說話一樣,必求言簡意賅。 (2006年題畫)

筆生氣,墨生韻,筆墨不佳,難有氣韻生動。 (2006年題畫)

寫意就是借物象來抒情達意,是物我相融。 (2006年題畫)

畫必求揭示客體內在之生命活力。 (2006年題《山花爛漫》)

破中求規整,亂中求理法。 (2007年題《玉簪花》)

壯志能建驚天業,衷情寫就動地詩。 (2007年題畫)

養雲山氣度,寫造化大美。 (2007年題畫)

傳呈天地大美,唯我畫學用筆。 (2007年題畫)

盛世運筆多浩氣,和年漬墨大精神。 (2007年題畫)

筆老思新繪常物,格高氣俊能動人。 (2007年題畫)

描繪不為圖麗色,高歌全在顯精神。 (2007年題畫《梅花圖》)

畫重寫氣,有氣才有神。 (2008年題畫)

畫出氣象,剛強盛大,渾厚華滋,文靜致遠,意氣平和,英才秀髮。 (2008年題畫《牽年花圖》)

氣象不是意境也有別于格調。 (2008年題畫)

國畫重筆墨,筆墨因哲學。 (2008年題畫)

繪畫亦可意在筆後,隨機應變,筆筆相生,自然天成。 (2009年題《牽年花》)

畫到精絕歸自然。 (2009年題《百合花》)

楊我東方之美。 (2009年題《牡丹》)

余畫積墨花鳥,由賓虹老山水啟發,“五筆”“七墨”全用,

方顯畫之本法,豐富耐看,渾厚華滋。 (2010年題《花鳥畫》)

畫從我心不待雕。 (2011年題《美人蕉》)

至尊賓虹老中國畫舍筆墨內美而無它的理念。 (2011年題《馬蹄蓮》)

繁從簡中來。 (2011年題《鶴望蘭》)

繪事簡不易、清不易、簡必意深、清要德高 。 (2012年題《山花》)

語錄

藝術是藝術家用感動自已的東西去感動別人。 (2005年)

(入編《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優秀格言選集》)

人對於社會,如同花草樹木對於大地一樣,當以花朵和果實回報。 (2006年)

面對高山知己小,登巔看遠不覺高。 (2006年)

征途有險須奮進,航路無風難遠行。 (2006年)

(以上格言入編《中華名人格言》)

仰山觀海能養寬廣胸懷,經難歷險方呈光彩人生。 (2007年)

待人處世要講溫、良、恭、儉、讓;團結和諧須倡禮、義、廉、恥、仁。 (2007年)

年長不能志短,藝高還需低人。 (2007年)

堅守自操,興我家法,不逐時尚,不隨流風。 (2007年)

細心製作興無多,隨手揮來喜若狂。 (2007年)

(以上格言入編《中華名人格言》)

人如良玉需雕礪,學似登山得攀高。 (2009年)

氣與山川同起伏,心和湖海一樣平。 (2009年)

筆墨運來皆情性,畫圖成就盡心聲。 (2009年)

山重澗水長,峰秀鳥高翔。欲近勝絕處,修身必身強。 (2009年)

品茗味苦淨心脾。

(以上格言《共和國名家詩詞格言精選》,獲金獎)

常恨才低難悟道,多蒙朋助步步高。(2010年)

奇異絕險堪稱好,平淡真實亦難操。 (2010年)

樂見海濤拍群嶼,激起心潮與天高。 (2010年)

(以上3條格言入編《中外哲理名言》,獲金獎)

詩詞

贊芍藥

日麗蒸嵐氣,風和助好花。

紅芍天力與,情致映朝霞。 (2006年題《芍藥》)

早 春

漫天飛雪沒田垠,春日回暖又寒風。

社會和諧人心熱,人心熱和才早春。

無 題

艱辛磨練後,自有幾枝新。

雖已時光暮,爭來天地春。 (2009年題《梅》)

無 題

春光嬌無限,秋色亦長宜。

少壯多奇想,白首志不移。

(2010年入編《中外哲理名言》,獲金獎)

無 題

晴時麗日雨是陰,天教晴陰宜與人。

天若無情無造化,豈能成就性情人。

(2010年入編《中外哲理名言》,獲金獎)

春 雨

山壑清晨草色新,繁花煙樹動人情。

夜來又降及時雨,原野春華處處尋。

頌金城

秦修關隘漢築城,隴嶺長河不了情。

歷盡蒼桑成巨變,耀人光彩看予今。

賀神十飛天

呼嘯入蒼穹,星光略九城。

天宮新駐客,神奇世當驚。

夜駐臨洮感懷

洮水浸芳洲,隴西古代雄。

文華功書院,舞樂徹霄聞。

(2013 年入編《中國當代百名詩詞格言家作品集》)

藝術理論

寫意花鳥畫表現自然大美之探討

——文龍

豐富畫材融匯巨觀理念

縱觀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唐宋時期,題材多為雜草野花、珍禽和常見動物,表現的是生機盎然、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宋元以降,士大夫文人寫意花鳥畫興盛,畫材多取易於入畫、長於自娛,表現個人胸襟、理想、情操、學識、性格、才華的梅、蘭、竹、菊、松、鶴、魚、馬、牡丹、玉蘭、荷花等。採取比喻、擬人、象徵、諧音等思維方式,抒發畫家的情志和審美意趣,加之以書法入畫,凸顯筆墨藝術情趣,將花鳥畫表達人文精神,增強社會教化功能,表現藝術結構美,完善人格,以及人與自然和合方面推到了很高程度。然而歷史在發展,保守的社會思想政治和經濟理念需求,文人畫錘鍊高超的筆墨技藝及其長期形成崇尚的市場,使寫意花鳥畫創新受到影響,創作觀念守舊,題材狹窄,圖式手法雷同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影響到它的開拓前進和發展。

進入二十世紀,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林風眠等藝術大師吸收民間繪畫因素,走近生活,走向自然,兼容異域藝術元素,改變觀念,拓寬題材,革新技法,使寫意花鳥畫從古典進入現代。在融匯時代精神觀念方面,潘天壽將花鳥和山水畫意結合,豐富題材,創新結構、深化意境,表現自然大美,作了突出的貢獻。潘天壽曾激情地說:“一巒半嶺,斷間寒流,怪岩古樹,倚斜正側,無處不是詩材,亦無處不是畫材。山鄉野壑,籬落水邊,幽花雜卉,隨風搖曳,無處不是詩情,亦無處不是畫意,有待慧眼慧心人隨意拾取之耳。”他的寫意花鳥畫拉近了與大自然的距離,表現了人們關愛自然,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力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文化藝術也產生了強烈渴求。與此同時,國門開放,世界多元的文化藝術隨之進入人們的視野和現實生活。西方藝術及其思維表現方式對我國傳統寫意花鳥畫帶來衝擊。今天寫意花鳥畫的創作現狀是,雖有齊白石、潘天壽、林風眠等大師開闢的走向自然,貼近生活,兼容並蓄道路,但創作隊伍中創作題材老舊,圖式單調,表現手法程式化仍很普遍。這一方面說明寫意花鳥畫以往的題材、觀念、表現方法在民眾中根深柢固;另方面也說明寫意花鳥畫開拓創新存在很大難度。要使寫意花鳥畫有新發展,還是要大力倡導走向自然,師法自然。筆者認為傳統寫意花鳥畫將花鳥多作單獨表現,很少將其置於自然生態環境中整體描寫。自然界的花和鳥是生活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的,畫家通過提煉、概括,折枝、截取表現自然美,是一種方法;將花鳥與自然生態環境一起整體描寫,也是一種方法,兩種方法對自然美的表現角度不同,審美情志和意趣不同,前者抉其精華,獲其本質表現自然美;後者巨觀博覽、探其深邃表現自然美。基於這種認識和思考,筆者在創作中將花和鳥與生態環境作整體描寫,使更多的畫材和自然元素進入一幅畫中,以便更好地運用筆墨技法和色彩語彙,構建複雜結構圖式,營造感人意境,來表達現代人關愛自然,保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和情志。經過多年探索,筆者畫出了有自己特點的花鳥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並獲獎,得到業界的肯定和好評,也增進了在寫意花鳥畫創作中開拓進取的信心。

重塑筆墨色彩造型語彙

二維平面用線造型是中國畫的特質,筆墨是其獨特的工具和手段。寫意畫經過千年的發展和積澱,形成了關於運筆用墨的系統理論和技法。上世紀中期,國畫大師黃賓虹提出了“平、留、圓、重、變”五種筆法和“濃、淡、破、潑、漬、焦、宿”七種墨法,是對中國畫運筆用墨的深入總結。“五筆”、“七墨”技法豐富了山水畫的造型手段和方法,更加凸顯了中國畫筆墨結構的形式美感,將中國畫的人文精神內涵推到了新的高度。在山水畫中黃賓虹將筆墨結構的美學原則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如:勾勒用筆要一波三折;筆墨妙在疏密,密不相犯,疏而不離;皴與皴相錯而不相亂,相讓而不相碰;“擔夫爭道”不讓而讓,讓而不讓;點染應既分明又不分明;兩線相接不線上接而在氣接;一筆至萬筆一氣貫通;不齊之齊,齊而不齊;亂中不亂,不亂中又有亂;實中求虛,虛中求實;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等。筆者認為傳統寫意花鳥畫因題材所限,“五筆”、“七墨”和筆墨結構形式美原則未能充分運用。將花鳥與生態環境一起表現,物象豐富,情節、空間、層次複雜,就能使“五筆”、“七墨”和創造筆墨結構形式美有充分的用武之地。筆墨結構美和“五筆”、“七墨”一樣,沒有固定的對象和程式要求,是畫家在創作實踐中通過對物象的觀察、聯想,在造型中提練、概括和經驗積累的結果。它與畫家的文化底蘊、學識、閱歷、審美水平,對表現對象的感知,作畫時的情緒有直接關係。畫家經過長期實踐鍛鍊,作畫時“物我相融”,運筆用墨從心所欲,興到筆隨,隨意揮灑,才能表現出筆墨結構的形式之美來。

色彩是大自然的屬性,它強烈的情緒感染力和豐富的造型功能,是寫意花鳥畫不能忽視的。中國寫意花鳥畫“緣物寄情”,“隨類賦彩”,不比西方畫的對景寫生,用色彩造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心所欲,尊重長久形成的民族感情和習慣。但這並不意味著排斥或減弱色彩在畫面中的作用。要滿足人們追求多元多彩的生活渴求,就要吸取西畫用色的長處,兼容並蓄為我所用,使色彩功能在寫意花鳥畫中得到加強。寫意花鳥畫表現自然大美,不存在畫材單一,色彩單調問題,能夠畫出具有色彩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作品來。

豐富圖式結構深化意境

傳統寫意花鳥畫畫面結構重視“置陳布勢”。如運用“s”動律、起承轉合、開合呼應、三線交叉、井字結構等,畫面講氣韻生動,表現空靈、高雅、雋逸的審美效果。中國畫在長期創作實踐中也總結創造出了表現空間層次的許多美學原則和方法。如:大小、遠近、主次、輕重、強弱、疊壓、穿插、虛實、疏密、隔離、遮擋、張斂、藏露、起伏、參差、均衡、點線墨塊的引、伸、回、堵、接、瀉等。在傳統寫意花鳥畫中因題材單一,其中許多原則和方法未能得到運用。將花鳥與生態環境整體描寫表現自然大美,畫材豐富,盤根錯節,相互依存,千姿百態,要在二維畫面上將它表現出來,構建情節複雜、層次分明、空間深邃的結構圖式來,上述原則和方法就能很好派上用場。

意境是繪畫的靈魂,也是結構美的目的。畫家面對大自然,抓住能夠使自己感動的情節,表達對自然對象的深解和感悟,使主觀和客觀相融合,達到“情景交融”,創造出一種既是自然美,又融入畫家主觀精神美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它能使觀者引起聯想、觸動、受到感染,產生思想和情感共鳴。寫意花鳥畫表現自然大美,使畫家立意、造型、創造結構美,有了更好的基礎和條件。

(2012年)

獲獎評語

2008年1月,由中國書畫研究院等部門舉辦“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10周年”大型書畫藝術活動,組委會對作品《荷塘秀色》點評(作品獲“金獎”):

“從構成畫面的藝術形式、語言、章法、用筆、用墨和設色諸方面下功夫,博採眾長,觸類旁通,以理繪形,以意取神。作品題材新穎,充滿了青春活力與勃勃生機。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畫家的現代造型意識和民族風格。觀其畫作自有一般清氣襲來,滿紙飄香,心曠神怡的感覺,極具大家之象。”

(摘自“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10周年”書畫藝術活動組委會入選校改清樣)

2008年4月,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編輯出版《中國藝術——大型藝術人物史志》,對作品《萬年紅》《龍爪花香》點評:

“藝術家“識”與“學”決定了作品的品位。您的作品之所以達到現在的藝述水平,正是在“識”與“學”這兩個方面下了功夫。通過對您的藝術作品的研究,從筆法、用墨、章法布局來看,可謂心平氣和、興到筆隨、隨意揮灑、盡情盡興。近視你的藝術作品則有儒雅自然、飄逸靈動的視覺魅力;遠觀則遒勁、樸實、厚重、灑脫。這種魅力,能使不懂藝術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如虹氣勢和古樸之韻。 ”

(摘自《中國藝術——大型藝術人物史志》入選及獲獎通知)

2008年6月,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組委會舉辦日本東京展覽,評審對作品《空山鳥語》評語(作品獲“金櫻花”獎):

“國畫筆法準確生動,色彩明快,氣氛輕盈活潑,形象真實生動而詩意盎然,極富時代感。用筆能粗能細,能工能寫;其工者用筆細緻入微;寫者則水墨淋漓,筆力豪放。”

(摘自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終身藝術成就大獎”預審入選通知)

2009年10月,文化部文化藝術服務中心主辦國慶60周年“祖國頌”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展,評審對作品《莫羨春光好》《筆酣露真情》評語:

“毫無矯揉造作之態,也無雕蟲斧鑿之痕,從整體上看,揮灑自如,輕鬆靈動,足以關照到創作者嫻熟的技藝。從筆法、用墨、章法布局來看,可謂心平氣和,興到筆隨、隨意揮灑、盡情盡興。作品還滲透著一種“質樸”。”

(摘自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祖國頌”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展終評入選通知)

2010年10月,中國書畫研究院組織編纂《榜樣中國·中國當代藝術家精品展獲獎精品集》,評審對作品《莫羨春光好》《筆酣露真情》點評(作品獲繪畫組“特等獎”):

“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您的作品最具價值所在就是創作之精誠和技法之嫻熟流暢,給人以突出、穩健、靈動的藝術享受,亮點很亮,特色突出,個性鮮明。精誠所至則能動人,雖是一紙靜態畫面,卻完美凸現其動態的韻律,其勢之大,其力之沉均表現出其功力所在,整幅作品滲透著力與美的張揚和平衡,生動表現了創作者剛直、爽利、豪放的性格。”

終評:“藝述領域中,一些看似簡單的東西,其實蘊藏很豐富的元素,您能夠發現並有技巧的表現和傳達出來,足以觀照到您個人的藝德水準、學術素養及藝術品位,也由此可見您在個人藝術領域上寄託抒發了自己深厚的情志和心聲。此前對您的作品已作過評論,但每一次的評論都不能稱謂總結,您的作品蘊意深厚,整體滲透著中華民族的特色,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靈動的創造性思維貫穿紿終,獨具豐富而又內涵自家風格,表現出較強的功力與不拘成法運用自如的能力,達到了一個藝術家應有的水平。控索藝術的道路是艱難的,要成大器,契合大美有多難,也許要花您畢生的精力。憑藉痴迷的興趣,結合不倦的追求,尊重屬於自己的藝術特點,每一次都要真誠並且真正的有感而發,定能釀出精品。”

(摘自《榜樣中國·中國當代藝術家精品集》出版通知)

2010年10月,為表彰各書畫流派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藝術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編纂《當代百家書譜》,特邀康文龍入編《當代百家畫譜》一書,入編作品《鶴望蘭》。

特邀入編理由:“康文龍老師為當代著名書畫家,其作品筆墨蒼勁、拙巧相生,形神兼備,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筆墨玄妙、興會淋漓、注重意境、追求真趣、畫風獨特,無論是構思、構圖、還是技巧上都頗具特色,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摘自“編纂通知”和《當代百家畫譜》校對清樣)

2011年6月,中國文化信息協會和和諧中國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輯出版《當代藝術家精品集》,作品《莫羨春光好》《筆酣露真情》入選。

入選理由:“妙品通存”

作品特點:“整體端莊流暢,師古不泥博採眾長,用筆凝鍊精到、章法規整有度,線條飽滿剛矛並濟,闔其氣以求精,涵其韻以通神,稟賦天地靈氣,富有很強的韻律感,創造性的做到了景致與情懷的融合,歷史與現實的和諧統一,展現出嫻熟的藝術功力,盡顯本人的藝術幾格,頗具大家風範,實謂最具收藏價值作品。”

(摘自《和諧中國當代藝術家精品精集》入編邀請函及校對清樣)

2011年8月,文化部主管的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主辦“復興這路”當代中國藝術成就展暨當代中國藝術名家評選活動,對作品《華夏恆昌》的評語(作品獲“特別金獎”):

“多樣的藝術風格極大地促進了藝術的繁榮和發展,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會給人以內心的交流,它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會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調劑人的精神,並起到教化用。您的作品以乾淨有力的筆觸和不斷變幻的形式效果集合而成,痛快淋漓、神味自足,氣韻奪人。作品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體裁選擇和藝術手法的運用,均將個人特有的思想情感,審美理想等滲透其中,一紙雖薄,卻蘊含著豐滿的內涵及深厚的學識。作品傳遞了暢快唯美、樂觀豪邁、倜儻不群的思想,充分揭示了作者內在的氣質,這可謂是對這幅作品價值的深刻註解。善於探索開拓,不懈追求,保持良好創作的活力,用更多作品向社會傳遞美、傳遞愛。”

(摘自《復興之路·當代中國藝術成就展獲獎精品集》入選稿件審定通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