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倫遼墓壁畫

庫倫遼墓壁畫的發現,給遼代美術史增添了瑰麗的畫頁。 在遼代,鼓為統治權力的象徵,置於殿前或帳前,行程中也有攜帶。 整幅壁畫,有動有靜,動靜交錯,充滿生機,不愧為遼代繪畫之精品。

庫倫遼墓壁畫出土於內蒙古庫倫旗前勿力布格村,地處燕長城腳下。遼聖宗太平三年(1023年)之後,這裡屬懿州轄區,是遼聖宗愛女越國公主和國舅蕭孝忠及其子孫的世居地。這裡地下文物豐富,堪稱“遼墓壁畫之鄉”。
庫倫遼墓壁畫的發現,給遼代美術史增添了瑰麗的畫頁。雖然她於空曠荒野中,已伴隨古墓孤瑩掩埋千載,並經水土浸蝕已顯昏黃殘缺,但是她那爐火純青、蒼勁古樸的繪畫藝術以及真實反映契丹風土人情的精美內容令人嘆為觀止。她畫人物富於表情,畫駝馬反映神態。場面恢弘,畫境幽遠,人物頑頎偉,渾如真人。她薈萃唐宋風格,留存契丹特色,再現歷史瞬間,展現契丹風情。她重見天日之後,一直成為史海畫壇中競相研究的對象,令人回味無窮。
①、庫倫一號墓《出行圖》
《出行圖》繪於庫倫一號墓墓道北壁的白灰牆面上。畫幅全長22米,所繪人物29人,人高1.5一1.6米。車棚、鼓架高2米餘。整幅畫面採用寫實手法,描繪一個寒冷冬天,侍從們為主人備車駕馬,準備出行的情景:即女主人於上車前對鏡整容,男主人於乘騎後吩囑管家、眾多侍從儀衛或持刀、或捧硯、或扛椅、或扛傘、或持鏡、或套車,前呼後擁,畫面上五鼓、大斗橫陳,儀仗、行列整飭,形象地反映了遼代契丹貴族輕車肥馬,奴僕成群的寄生生活。
在遼代,鼓為統治權力的象徵,置於殿前或帳前,行程中也有攜帶。《出行圖》中置五面大鼓於主人車騎前,鼓旁侍立鼓手、儀衛,這代表著墓主人的官職身份,表明墓主人的地位顯赫。
不同民族人物的形象大量出現在同一壁畫之中,是《出行圖》中的鮮明特徵,畫面中契丹人皆著契丹服,漢人則多著漢裝,從生活側面具體地反映出遼國“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統治制度。
在藝術上借鑑和繼承中原傳統藝術,運筆自然流暢,線條富於變化,描繪人物,狀物傳神。整幅壁畫,有動有靜,動靜交錯,充滿生機,不愧為遼代繪畫之精品。
②、庫倫一號墓《歸來圖》
《歸來圖》繪於一號墓墓道南壁的白灰牆面上。畫幅大小及繪畫手法與北壁《出行圖》相同。在內容上,《歸來圖》與墓道對面的幾《出行圖》相蟬聯。整幅畫面以駝車為中心,以出行歸來為引線來展開。表現一行24人出行歸來,車轂乍停,侍女在搬運什物,侍從在戶外就地待命的場景。兩匹跪臥在地的雙峰駝,似剛車上卸下轅來,氣喘噓噓。兩個馭手,一個席地盤坐,閉目欲睡,一個倚在車輪上,拄仗假寐。這不僅表現了他們的身份,而且著重揭示了馭手長途跋涉的艱辛。其餘人員也顯疲倦懶散,兩兩交談,似語旅途趣聞佚事。畫面雖然沒出現主人形象,但通過歸來的場景、人物描寫,讓人聯想到此時主人已人室宴飲休息。圖中儀仗中放置大斗,是主人出行途中用來收租之物。在遼代,投下戶“輸租為官,納課給其主,謂之二稅戶。”投下州的主人歲末出遊,順便收租也有可能。
整幅壁畫表現出畫師們構思巧妙,超凡脫俗,有大家風範,不愧為遼代繪畫藝術之佳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