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火

底火

底火的英文名稱是“primer”,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的解釋是:裝在槍彈或炮彈藥筒底部,靠輸入機械能或電能刺激英文名稱是“artillery primer”,是配用於炮彈的底火。它是裝在炮彈藥筒底部,用於輸出火焰點燃發射藥裝藥或傳火藥的部件。發火的火工品,用於輸出火焰引燃發射藥裝藥或傳火藥。

基本信息

簡介

槍彈底火

英文名稱是“cap”或“ignitioncap”,是配用於槍彈的底火。它是體積比較小,安裝在槍彈藥筒底部,底火由輸入的機械能或電能刺激發火,用於點燃槍彈發射藥裝藥的部件,有些國家也稱之為“火帽”。槍彈底火是槍彈的一個重要部件,其結構比較簡單,使用時一般是直接壓入槍彈藥筒的底部。
底火底火

炮彈底火

英文名稱是“artilleryprimer”,是配用於炮彈的底火。它是裝在炮彈藥筒底部,用於輸出火焰點燃發射藥裝藥或傳火藥的部件。

發展

底火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在這一時期,西方科學家J.孔克爾研製成功了一種靈敏度底火和火藥力都比較高的雷酸汞,為底火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817年,英國人
研製成功了用銅盂、雷酸汞等材料製造的底火,並很快被用於各種彈藥,這就是最早的底火。到1840~1842年間,底火被套用於槍彈和小口徑炮彈,從而出
底火結構底火結構

現了槍炮後膛裝填的定裝式彈藥,並促進了身管武器的快速發展。自1900年,在底火生產中採用無氯酸鉀擊發藥,1970年英國研製成功了“伊蕾”裝藥,使
底火的生產安全性進一步提高,工藝性也進一步完善。
槍彈底火的歷史比底火的歷史要短一些,它隨定裝式槍彈的誕生而出現,並隨定裝式彈藥結構的不斷完善而發展。槍彈底火出現的具體時間已無法考證,但估計至少也有一個多世紀了。
隨著底火廣泛套用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其結構不斷改進,總體性能得到不斷提高。另外,由於高新技術在武器彈藥上的套用,高新技術彈藥、新概念彈藥的出現與蓬勃發展,對底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類

經過近200年的風雨歷程,底火得到了充分發展,現在底火的品種和型號很多。底火按作用原理分為撞擊底火、針刺底火、電底火、壓空底火、雷射底火、電/撞擊兩用底火等;按用途分為引信底火、炮彈底火和槍彈底火,槍彈底火還可以分為手槍彈底火、步槍彈底火、機槍彈底火、霰彈底火和獵槍彈底火等;按其裝入藥筒的方式分為壓入式底火和鏇入式底火。
撞擊底火由撞擊激發發火,是發明最早、用途最廣、最常見的一種底火,普遍用於各種槍彈和小口徑炮
彈,在引信中也有使用的。這種底火實際上沒有底火座、傳火藥等機構,只是一個簡單的火帽,在我國習慣稱之為“底火”,也反映了底火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新中
國成立以後研製和生產的這一類型號的產品,也都冠以“底-”字,如底-18、底-21、底-22等。針刺底火是由針刺刺激發火的底火,主要用於各種引底火結構信。
電底火是由電能刺激發火的底火,主要用於各種採用電發火的大口徑機槍彈和榴彈發射器發射的小型榴彈,也配用於要求在很短時間內(1ms以下)迅速發火的
中、小口徑火炮、彈射榴彈和其他小榴彈。電底火還可分為導電藥電底火和電橋絲電底火兩類。電/撞擊兩用底火是可以採用電擊或撞擊方式發火的底火,主要用於
大、中口徑炮彈,有特殊要求的中、小口徑榴彈等彈藥也有使用的。壓入式底火一般用作槍彈底火,鏇入式底火大都用作炮彈底火。壓空底火和雷射底火是兩種新型
底火,其結構與作用原理尚未見到詳細資訊。
底火使用的藥劑是根據底火的類型來確定的。撞擊底火使用的藥劑是擊發藥,早期的擊發藥是用雷汞、氯酸鉀和硫化二銻混合而成的,後來被四氮烯、疊氮化鉛、氯酸鉀、三硫化二銻和硝酸鋇等無汞擊發藥取代。

構造

槍彈撞擊底火

不同類型的槍彈底火,構造和作用原理也各不相同。槍彈撞擊底火一般由殼體、擊發藥和蓋片等組成。其作用原理是在較小
的撞擊能量(動能)作用下激發,噴出火焰點燃發射藥。二戰的底火基本是腐蝕性的,它主要由25%雷汞,37.5%三硫化二銻,37.5%氯酸鉀組成,一般
手槍像9mm,7.62mm托卡列夫底火裝藥量在0.022g左右,步槍如.30-06,7.92mm毛瑟底火裝藥量在0.06g左右,.50
BMG等大口徑槍彈底火裝藥量則在0.12g左右,現代手槍彈除少數國家外基本採用無汞無腐蝕底火,主要由37%三硝基間苯二酚鉛,3%特屈拉辛,17%
三硫化二銻,35%硝酸鋇,5%PETN,3%鋁粉組成,裝藥量基本與雷汞底火要一致
針刺底火一般由殼體、針刺藥、加強帽等組成,由針刺刺激發火後點燃引信的傳火系列,主要用於引信底火原理(用於槍彈的針刺底火尚不多見)。針刺劑是由四氮烯、疊氮化鉛、氯酸鉀、三硫化二銻和硝酸鋇等
機械混合而成的藥劑。典型產品有美國的M106式針刺底火、MK102-1式針刺底火,我國的HZ-2式針刺底火等。HZ-2式針刺底火,又稱為“二
號”,是我國現生產和裝備的針刺底火之一,20世紀60年代研製成功,1966年完成設計定型。由紫銅殼體、針刺劑(含雷汞)和紫銅加強帽等組成。其直徑
3.05mm,高3.2mm。要求輸入的發火能量是用質量200g的落錘,以自由落體形式撞擊平頭擊針,落高為40mm時,發
火率應高於99.5%;環境適應性要求是將其在室溫16℃~35℃、相對濕度不低於95%的條件下放置3小時,用質量200g的落錘,以自由落體形式撞擊
平頭擊針,落高為40mm時,發火率應不低於90%;輸入的不發火能量是,用質量100g的落錘、落高為5mm時,發火率應低於0.5%。

導電藥電底火

導電藥電底火的結構比較複雜,由負極(紫銅或黃銅殼體)、正極(鍍銀黃銅體)、絕緣片、絕緣盂、導電藥、點火藥、紙墊片等組成。絕緣片和絕緣盂是用絕緣性能比較好的硬紙板或尼龍製成,導電藥用三硝基間苯二酚鉛與石墨混合而成,其配比根據發火電壓確定。電橋絲電底火是在正負極焊上電橋絲,電能使電橋絲髮熱點燃兩極間的火藥而發火。這兩種電底火目前還未見到在正式產品上使用。

壓空底火和雷射底火

壓空底火和雷射底火是最近幾年出現的採用高新技術的新型底火,具體結構和作用原理也有待於進一步了解。

作用原理

炮彈底火的類型不同,結構也有所區別,但其構造一般比較複雜(槍彈底火實際上只相當炮彈底火中一個獨立的部件)。從現裝備的情況看,配用於炮彈的底火大多數是撞擊底火,炮彈底火大都由底火座(體)、火台、壓螺、閉氣塞、傳火藥、蓋片等組成。傳火藥一般採用黑火藥,
也有採用亞鐵氰化鉛和高氯酸鉀混合藥劑的。底火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火焰點燃底火的傳火藥,然後再引燃藥筒內的發射藥。用在大、中口徑炮彈上的底火一般是鏇入
式底火,底火鏇入藥筒後,在連線處塗密封劑,以防止發射藥燃燒時火焰後泄並防潮。典型產品有美國的M71A1式撞擊底火,我國的底-17式底火和底-6式
底火等。
M71A1式底火是美國目前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底火,配用於多種炮彈。其由發火塞、M35式撞擊底火、底火座下體、
底火座上體、傳火藥(黑火藥)和蓋片等組成。底火直徑19.78mm,高34.29mm。要求輸入的發火能量是將底火在21℃
氣溫下放置24小時,用質量1.33kg的鋼球,以自由落體形式撞擊火台中心的撞針,落高為44.45mm時應完全發火;用質量為1.39kg的鋼球,落
高為4.8mm撞擊時,應不發火。要求輸出能量是裝
在有點火藥和沙彈的藥筒發射時,應發火,不能出現瞎火、延遲發火和底火零件破裂等現象,對底火的感度也有比較嚴格的要求。
我國的底-17式底火於20世紀70年代末研製成功,1981
年完成生產定型,主要配用於30-1式航空炮彈。由覆銅鋼底火座、國產9號撞擊底火、黃銅火台、紙墊片和傳火藥等組成。傳火藥是亞鐵氰化鉛和氯酸鉀的機械
混合物。底火直徑
13.3mm,高76.5mm。要求輸出的能量是裝在30-1式航空炮彈的空藥筒發射時,應發火。耐壓強度要求是經震動後的底火裝在30mm強裝藥的航空
殺傷彈(沙彈)發射時,不允許出現瞎火、底火裂縫、擊穿、脫落、漏煙和炮閂鏡面燒蝕等現象。
底-6式底火是配用於我國各種迫擊炮彈、小型榴彈(包括信號彈)和12號獵槍彈
的底火。由黃銅殼體、黃銅火台和專用火帽組成。專用火帽的構造與普通火帽基本一樣,也是由殼體、擊發藥和蓋片組成,直徑4.6mm,高3.75mm。底火
的裝配關係是先將火帽裝入底火殼體,再壓上火台,最後封口就是一個完整的底火。底火沒有傳火藥。底火本體直徑
5.67mm,底沿直徑7.27mm,高76.5mm。在溫度為16℃~35℃、相對濕度不低於95%的條件下放置3小時,用質量307±1g的落錘,以自由落體形式撞擊平頭擊錘,落高為80mm時,發火率應不低於90%;落高為5mm時,發火率應低於0.5%。
總體來看,一般要求底火應具有合適的點火能力,適當的感度,足夠的耐壓強度,以確保發火可靠和勤務處理安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