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生修得到梅花

幾生修得到梅花

本書不是感性評述,不是學術鑑賞,是一個工科文藝女青年的讀詩手記、日常心路。靈氣、悟性與真誠洋溢於字裡行間。翻開它,你可以看到詩里最美的畫面,詩外悠遠的語境,體會詩詞溫柔而強大的力量,繼而懂得,詩詞如何讓人心不死。幾生修得到梅花,或許不必幾生,只靜靜地,用心地,讀幾首詩,就能接近更美好的自己。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幾生修得到梅花 幾生修得到梅花

本書不是感性評述,不是學術鑑賞,是一個工科文藝女青年的讀詩手記、日常心路。靈氣、悟性與真誠洋溢於字裡行間。翻開它,你可以看到詩里最美的畫面,詩外悠遠的語境,體會詩詞溫柔而強大的力量,繼而懂得,詩詞如何讓人心不死。幾生修得到梅花,或許不必幾生,只靜靜地,用心地,讀幾首詩,就能接近更美好的自己。

作者介紹

幾生修得到梅花 幾生修得到梅花

陳更,1992年生,陝西鹹陽人,2013年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自動化專業,現為北京大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專業在讀博士生。因參與兩季中央電視台《中國詩詞大會》而受到關注,並因表現出色被選為共青團中央主辦的“第二屆中華學子青春國學薈”形象代言人,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書香飄萬家’親子閱讀活動推廣大使”。作品曾發表於《光明日報》等媒體。

目錄

序/蒙曼

上篇 兩個時空的邂逅

千古就這一個陶淵明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讀“九齡風度”

王昌齡:七絕聲切,人間離別

幾生修得到梅花 幾生修得到梅花

王維:漂洋過海,難抵其

走馬的岑參

李白:疲憊生活的英雄夢想

他又夢到了李白——“情聖”杜甫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韋應物在寫詩

感子故意長——深情路人白居易

遇見一個君子——柳宗元

李賀:融化在掌心的雪花

杜牧:你順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

繁華落盡處,自有無限生機——李商隱無所謂

張先:安靜專家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我們的東坡

李清照:孤鸞舞鏡,欲說還休

快意恩仇陸放翁

想做星星的他——不一樣的范成大

楊萬里:萬物通靈

辛棄疾,從未老去

姜夔:雲里的他,霧裡的他

下篇 素心讀詩詞

我親愛的《古詩十九首》

《孟珠》:平靜的歡喜與不卑不亢的愛

《送陳章甫》:一面是故鄉,一面是遠方

《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來,聽琴

《長乾曲》:我想問一問,你的故鄉

幾生修得到梅花 幾生修得到梅花

《又呈吳郎》:一封家書

《賊退示官吏》:枯草色,煙波藍

《歸雁》:錢起給你童話世界

《送靈澈上人》: “木頭人”的話,總要緩緩味之

《夢微之》: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遣悲懷》:從舊時光裁雲剪水,湊一個你

《憶江上吳處士》:長安城藏進落葉底,你藏進時光里

《題僧壁》:幻夢李商隱

《菩薩蠻》:山水美人

《鷓鴣天》:當我大放悲聲,萬物都告凋零

《入直召對選德殿賜茶而退》:茶香里的喜悅

附錄

幼時走過的村路——詩詞對我的意義

你從遠處趕來——回想《中國詩詞大會》

在紀錄片《與北大同行》開機儀式上的演講

後記:很期待遇見你,紙頁另一端的你

部分章節

長安城藏進落葉底,你藏進時光里

憶江上吳處士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團。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

蘭橈殊未返,訊息海雲端。

這首五律不算名篇,可它的頷聯卻為人樂道,是賈島的名句。這句話有擊中人心般特別的吸引力,你不由得要拖著長長的尾音去念它,然後沉默一會兒,想起點什麼,或者就空落落地悵惋。想來,是落葉滿城的長安,透著安靜、寂寥,像極了我們念起一個久無訊息的朋友時的心緒。落葉掩住了陳跡,時光掩住了往事。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風從城外的渭水上生起,吹來,一夜之間,城中千萬樹聞風便簌簌落葉,靜悄悄地,就鋪滿了全城。早晨人們從睡夢中醒來,看到季節又一次完成了它的輪換,該各有各的心事,賈島便想起了吳處士。

你已離開了多久?杜審言說:“**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這裡,我們看到**離人,對流年偷換格外敏感。自行舟離岸,月亮兀自圓了又缺,缺了又圓。當時雷聲轟鳴大雨如注,此時秋葉都落盡了。船沒有回來,人全無訊息,想起時就望向東南,每次只見一片茫茫。

其實我們該從詩里期待什麼呢?如墨在清水中漫延,眼前的文字升騰出特別的氛圍,從眼底進入心裡,心境隨之生出清靜平和來,就是詩無可取代之處。而氛圍實在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滿城落葉,如何讓人感受到一片深情?可你又不能否認這一聯繫的存在。有些人和事,即使在生命中突然沒了聲響,如同藏進了落葉底的長安城,卻讓人覺得妥帖安穩,即使他們久久地一言不發,也不由得掛牽眷戀。再回過頭來一想,我們那些年復一年的日子,我們那些瑣碎之中的情深,難道不都是這樣在平淡中見雋永的嗎?

幾生修得到梅花 幾生修得到梅花

賈島的筆力向來如此。他那些“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悵惘,他那些“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的惦念,都像落滿長安的秋葉,不動聲色地,鋪開,漫延。他出身於貧寒人家,又曾棲身佛門為僧,入仕後幾經輾轉,始終官職低微,大概並沒有見過多少花花世界,眼中也只是尋常人見的尋常事。可是他的苦吟、推敲,竟“苦”出了門道來,將尋常事物用了心思寫,便往往從尋常處道出人所未道之境界。你看“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他的太陽常放冷光,是清冷的,那淒清如此特別;你看“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雲動影移,那隱居之旁的山景竟是鮮活的;你看“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雲”,地僻境清,一讀起就換了時空,仿佛正在星月下的山林中行走,讓人心馳神往而皈依之念頓生。這裡的“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亦是一例,後來被不少名家引用,化出“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又化出“傷心故園,西風渭水,落日長安”。他總愛思量,愛琢磨,下筆時雖少了自然流暢,但從一個字一個字的用心中,也闖出了別樣山川。

於是這樣一個“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的苦吟詩人,終於不用“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聞一多先生這樣說:“賈島同時代的人,初唐的華貴,盛唐的壯麗,以及*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膩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種幻滅感。他們需要一點清涼,甚至一點酸澀來換換口味。”

我們感激有這樣的清涼和酸澀,讓每一份心情,都能在詩中找到歸依。

《菩薩蠻》:山水美人

菩薩蠻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

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

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小晏是宋詞里的言情高手。他是大詞人晏殊的第七子,老來得子自然嬌生慣養。說什麼要語意蘊藉、志旨深遠,小晏下筆從不管這些道理,隨心所欲。他用篇幅短小的各色詞牌講愛情故事。一見鍾情,“記得小苹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約會傳書,“雲鴻相約處,煙霧九重城”;賭氣鬥嘴,“從此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拉拉扯扯,“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透骨相思,“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一部《小山詞》,繪出千百種小兒女情態,讓痴男怨女們如獲知音。

在這樣的主旋律里,這首《菩薩蠻》就顯得很特別。他丟掉寫過親昵情話如“相逢欲話相思苦”的紅箋,棄了畫過艷容如“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的彩筆,倒拿起了水墨,小心翼翼,淡淡著筆。

像是曾穿花過柳的公子,終於遇到了想付出真心的事,於是改頭換面,重新開始。

所以這闕小令是我的心頭好。中國詩詞淵深海闊,要問*喜歡哪一首,一定很難回答。但很長一段時間裡,若被人問起,我心頭便會浮現出小晏的這闕小令。

讓我們閉上眼睛想像正在聆聽《春江花月夜》,音樂響起的那一剎那,箏音立刻如一波一波的浪潮奔襲而來,莫說耳里,心裡,眼裡,整個世界都是音樂了。所以詞人起筆也利落,要讓你想起被**聲震撼的瞬間。這首句念起來的節奏,正如撥出去的**根琴弦。“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一弄,只要彈起!平白的用字就是在感嘆,你聽!響起來了!這一聲聲!這一聲聲!這一聲聲如何呢?寫盡了湘波。樂音在空氣中激盪,描摹出滔滔碧波!於是你不知道究竟是聽箏人真的就在江畔,還是從那張琴上奔騰出了碧波。這已經不重要了,只知道這詞句,這箏音,這湘水,已經融為一體,看詞如聽箏,聽箏如賞湘江。

幾生修得到梅花 幾生修得到梅花

起筆這么高,接下來如何寫呢?再難高上去了。他卻筆鋒一轉,開始細細描摹彈箏者,一個女子。纖指是她的玉手,她撥動著琴弦,水一般的幽愁就從那指尖汩汩漫延開來了。秋水是她的眼睛,筵席上熱鬧非凡,她的眼波卻緩緩流轉,不看那喧鬧,不理那笑談,她只融入了音樂里,箏音淡然,人亦沉靜。春山是她的眉峰,眉眼慢慢低了下去,低了下去,而音樂就到*哀傷的時候了。於是你知道了,這音樂不從箏上來,從她心裡來。滔滔碧波,細細幽恨,都從她心裡來。

電影《赤壁》里,梁朝偉飾演周瑜,他聽到了牧童的笛聲,清亮悠遠穿雲透霧而來。他在這笛聲中閉上了眼睛,眼前便浮現出煙波微茫的大江,雲霞明滅的群嵐。電影畫面,便一幀是梁朝偉沉靜憂鬱的面容,一幀是霧罩雲山。而這闕詞也實在是妙,秋水,春山,的確是落到了細處,在小格局裡描美人眉目。但這比擬卻毫不拘謹,不讓觀者感覺意境囿於彈箏者本身,反而像看到了開闊的長鏡頭,大畫面。當筵秋水慢,是眼波沉靜,卻似乎也可以是身外碧水亦被這音樂所感所吸引,要駐足凝聽;春山眉黛低,是低眉斂目,卻似乎也在說江畔青山亦聽得斷腸,垂下頭來想傷心事。 像杜甫眼中的老柏樹,不過也只是一棵樹而已,可詩人情懷,卻看出了,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詩,本就是美感。所以何必追問小晏究竟是何意。這一字一句,不妨也看作電影,一幀美人眉目,一幀萬水千山。淡淡交融,美人即山水,山水亦美人。

辛棄疾,從未老去

清平樂

獨宿博山王氏庵

繞床飢鼠,

蝙蝠翻燈舞。

屋上松風吹急雨,

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

歸來華發蒼顏。

布被秋宵夢覺,

眼前萬里江山。

一生里的某一刻

當我念起辛棄疾的傷心失意,總會想起這一刻。

有些故事他講得太長,有些感情他說得太隱晦,有些時刻他悲憤難自已,聲聲吶喊振聾發聵,又仿佛不易靠近。所以我想,不如從這個時刻,這個秋天的獨宿之夜,用一顆帶溫度的心,去走近辛棄疾。他剛剛從夢中驚醒,有點恍惚,有點脆弱。

一個滿腔抱負的將領又一次被貶官了,一個筆力千斤的大文豪又一次成了庶民,在深秋的博山腳下,他投宿一戶王姓人家。夜半的山林中萬籟有聲,種種生靈、種種物象叫囂著,鬧騰著,來到年老之人身畔,闖入他耳邊,闖入他心中。“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多么古怪的景象,一派詭異的鮮活熱鬧,又透出無限的破敗淒涼。他躺在床上,聽見田鼠繞著床撲騰個不停,叫聲就在耳畔,蝙蝠撲閃著翅膀,不知疲倦地繞著昏燈上下翻飛,在牆上投下黑色的陰影。而屋頂正雨疏風驟,呼嘯著組成自然的交響。窗欞上殘破的窗紙急了,呼啦啦地在風中響起來,急切地要加入演奏的隊伍。

在這破敗的小屋裡,田鼠、蝙蝠、松風,甚至窗戶上的破紙,都活得如此肆意自由,它們雖然一無所有,一無所知,卻在這宇宙天地間,喊出了自己的聲音,演繹了生命的**。而他,竟從未這樣肆意地活一回,這一刻,像是被這些卑微之物比下去了!他生來就是屬於沙場的啊!他卻一輩子都像一把壓抑在鐵箱中的火苗,燒得再熾烈,終被鐵壁所擋,不能燎原。

在這樣的自由與不自由之間,回憶的洪水決堤而瀉。“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他年少時居塞北,祖父叮囑要好好記下地形,他日帶兵殺賊,方能得心應手。就這樣,他帶著這個囑咐長大了,來到南方為官,卻始終沒能領兵殺回去。小時候用心記下的地形記了大半輩子,並沒有派上用場。此刻,他又成了庶民,頭髮已經白了,獨宿在風雨呼嘯的荒山,與鼠蝠為伴,千萬種聲音,在肆意吶喊。他從睡夢中醒來,卻沉默著,什麼也不想說。

因為,剛剛的夢境裡,他踏馬千里,又走了一遍塞北江南,看了一遍大好河山。

夢裡的他,從不服老。辛棄疾,從未老去。

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一個人要有多熾熱的渴望,才會在漫長的一生中,將一件事翻來覆去地說。

我常常湧起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夢想,譬如好想在後海做一名駐唱歌手,譬如好想承包一個魚塘。朋友很無語,說你哪兒來這些念頭。我卻大言不慚,夢想,本就是影影綽綽,若有若無的呀,誰知道自己究竟想怎樣過完一生呢?

李商隱的夢想埋在靈魂深處。茫茫海上,月色迷離,蚌正在孕育著珍珠,痛而快樂,它流淚了嗎?沒有人知道。莽莽深山,烈日照耀下,粗石慢慢變成美玉,這神奇的變幻之中,有裊裊青煙升起嗎?沒有人知道。李商隱的夢想,藏在“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里。他究竟在夢想什麼?像莊生夢蝶,撲朔迷離。

幾生修得到梅花 幾生修得到梅花

但辛棄疾不是的。他一生始終有一個夢想,他的夢想從不隱藏,他的夢想沸騰在他生命里,從每一個字里蒸騰而出,年輕的、滾燙的、沸騰的熱情,向你心底*深處直逼而來,像已燃燒了幾千幾萬年的地火,燒得每一個人都心痛。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江山一分為二,失了的那一半,百姓都成了遺民。辛棄疾就出生在遺民中間,在淪陷之地成長。少年清澈的雙眸目睹了人們在金人的鐵蹄下過著怎樣的生活,切身體會了“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的泣血期盼。從那時候起,這個夢,就深深植入到他的骨血里。

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其後方的漢族人民不堪壓榨奮起反抗,辛棄疾便是其中的一個。他從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得以回到南宋,並開始了仕宦生涯。但是朝廷的怯懦畏縮和他生於金國的身份,不僅壓抑了他的抱負,甚至使他難以立足。他在柴米油鹽的官職上盡職盡責,卻不能紓解心中的壓抑和痛苦。他在《漢宮春 立春日》中寫道:“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沒些閒。閒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他心中的死結如秦昭王的玉連環,無人能解,無法可解。

這個不能解的死結,卻一直在燃燒,時而壓抑,時而噴薄,在他生命里的每一個角落。

詠春。他說:“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不直說,顧左右而言他,長安還未收復,人不能回去,燕子也只能夢回西園。

秋思。他說:“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不要說鱸魚正肥,正是回家鄉的時候。大業未成,休言還鄉,我不想還鄉,我不願還鄉。

懷古。他說:“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為什麼是孫仲謀呢?因為孫仲謀曾北上攻打曹操。

登高。他說:“把吳鉤看了,闌乾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一個在落日樓頭唏噓哀嘆的狂夫,拿著吳鉤恨不能殺敵,只能一遍遍細細端詳,怒到極處把闌乾拍了又拍,有誰能夠理解呢?而除了這些,還能做些什麼呢?

看山。他說:“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渴望前往疆場之人,能將靜態的青山看作聯翩萬馬;深陷困厄的戰士,能將迷濛的煙雨看作阻擋自由的網羅。無數青山便化作萬馬在煙雨中低回不前,望來終不來,望來終不來。盼望之切,失望之深。

他就這樣寸步不離地帶著這個夢沸騰了大半生,終於在獨宿的風雨之夜,恍然驚醒。自己庶民之身竟已是華發蒼顏,依然無一兵一卒,依然只能僵臥孤村。可沸騰過的夢想不曾甘心,此刻雖稍沉靜,卻像漲起來的秋水,又從心頭漫起,漫過心胸,漫過靈魂,浮現在眼前。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1207年秋,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卻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開禧三年秋天,農曆九月初十,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68歲。

傳說,臨終時,他仍在大呼:“殺賊!殺賊!”這是地火*後一次噴發。

所以,直到生命的*後一刻,辛棄疾,從未老去。

書名是對自己人生的期許

詩從幾千年前趕來,趕來溫暖我們;而你從千里之外趕來,共襄盛舉”,在潛移默化中埋下一顆顆火種,應該正是《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策劃和《幾生修得到梅花》一書出版的初衷。

提及本書的書名《幾生修得到梅花》,陳更介紹出自南宋末年謝枋得《武夷山中》,謝枋得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後被脅迫絕食而死。陳更說特別欣賞這樣有骨氣的人,她的性格也有倔強的成分,所以喜歡有格調、有意境,而非華麗堆砌辭藻的作品。用這個書名,也是對自己文字和人生的期許。

評價

彭敏

他認為陳更的這本書,不是在解讀詩歌,是在體驗詩歌、感受詩歌,陳更選詩有獨特的眼光,她與葉嘉瑩讀詩也是不同的風格。葉先生讀詩會引經據典,介紹時代背景、社會制度等,一般人尤青少年讀來會感覺有距離,而陳更則是用感性的語言帶讀者體驗詩詞的美好,去體驗詩詞在歷史的紋路當中美麗的褶皺,再加一些特別有趣的小故事,讓讀者不光體驗美,同時還有文本背後有趣的人生故事,明白詩詞並非不食人間煙火。因而彭敏認為《幾生修得到梅花》是非常好的青少年詩詞普及範本。

蒙曼教授

陳更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女孩子,她筆下的詩人與詩歌,都帶著她本人的強烈印記,不是知識堆積,而是她讀詩看人的真體會,讓人不僅讀到了詩,也讀到了這位年輕女博士的往事心曲。時下“文學青年”幾乎成了貶義詞,但我覺得,一個青年愛好文藝,本來是*自然的事情,如果連青年都那么世故,那么無趣,人生也罷,社會也罷,還有什麼希望呢?所以,我衷心愿意為這本書說上幾句話。我堅信,一個喜歡詩的女孩子,會造出更好的機器人,也會造出更好的人生。

康震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讀書是*愉快的事。人的一生,要讀先賢之書,也要讀後輩之書。讀先賢書,傳承智慧;讀後輩書,激發情志。陳更的這本書,不大,但很有情志,值得一讀。

酈波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讀詩,是要用心的,是要帶上靈魂的。這本90後工科博士生的讀詩小集,讓我們終於找到詩詞的靈魂。

吳志攀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

北大的多元文化造就了多才多藝的學子。研究智慧型康復的陳更熟讀唐詩宋詞,將讀古詩詞的感悟,用她特有的輕快有趣的網路文筆寫出來,自然流暢,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