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公鐵大橋

平潭公鐵大橋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跨海大橋是新建福州至平潭鐵路、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的關鍵性控制工程,是合福鐵路的延伸、京福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線長樂副中心城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快速通道,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公鐵兩用跨海大橋。 2018年4月26日,平潭海峽公鐵大橋突破“建橋禁區” 首個航道橋主塔封頂。

基本信息

建築設計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於2013年11月動工建設,起於福建省長樂市松下鎮,經人嶼島、長嶼島、小練島、大練島,從蘇澳鎮上平潭島,全長16.34公里。大橋下層設計為時速200公里的雙線I級鐵路,上層設計為時速100公里的六車道高速公路。

建設背景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我國目前施工難度最大的橋樑。該橋址所在的平潭海峽,為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之一,具有風大、浪高、水深、流急等特點。據統計,每年6級以上大風超過300天,7級以上大風超過200天,最大浪高約9.69米,曾被稱為‘建橋禁區’。其建設條件遠比已建成的東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及在建的港珠澳大橋惡劣,尤其是波流力的影響,是常規長江等內河橋樑的10倍以上,建造難度和風險更大。”

建設歷程

由於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橋址區域惡劣的建設環境,鋼桁梁橋傳統的散件安裝方式已不能滿足要求,為降低施工安全風險,提高施工工效,工廠化、大型化、整孔架設安裝成為必然的選擇。為了將重達1350噸的鋼桁梁進行整孔吊裝,中鐵大橋局歷時3年、耗資3.4個億打造了“建橋利器”——“大橋海鷗號”自航雙臂架變幅式起重船。這一“建橋利器”起重能力達3600噸(相當於2400輛小轎車的重量),主鉤起升高度達110米(相當於39層樓高),是國內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雙臂架起重船。據悉,此次鋼桁梁整孔吊裝在國內尚屬首例,為大橋後續33孔簡支鋼桁梁(分80米、88米兩種)架設提供了重要施工技術參數,也為全橋上部結構施工的穩步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功能定位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新建福州至平潭鐵路、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的關鍵性控制工程。建成後,將大大縮短福州至平潭的時空距離,屆時福州與平潭將形成半小時“經濟生活圈”。同時大橋的建設,也將為今後同類型橋樑施工提供可靠的經驗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