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律鍵盤曲集

394),其中賦格的主題與《平均律鍵盤曲集》第一卷中降A大調賦格的主題相同。 儘管《優律鍵盤曲集》是第一部完整的使用全部二十四個調的鍵盤曲集,但之前已經有過類似的作品。 儘管《平均律鍵盤曲集》不是第一部使用所有調的作品,但它是最有影響的一部。

《優律鍵盤曲集》舊譯《平均律鋼琴曲集》(德語:DasWohltemperierteKlavier)(BWV846–893)是一組由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為鍵盤獨奏樂器而創作的音樂。最初,巴赫於1722年創作了的一組在全部二十四個大小調上的前奏曲與賦格,標題上寫著“為使好學的音樂青年從中獲益,特別是供熟悉此類技巧的人消遣”。巴赫後來於1742年又創作了同樣形式的第二組樂曲,但標題僅為“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現在,這兩組作品通常作為第一卷和第二卷被合稱作“優律鍵盤曲集”。《優律鍵盤曲集》被廣泛看作是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作品歷史

第一卷完成於巴赫在科騰工作期間,第二卷22年後完成於萊比錫。兩卷的手抄本都廣為流傳,但印刷版直到1801年才出現,由波恩、萊比錫和蘇黎世的三個出版商幾乎同時出版。巴赫的音樂風格在其去世時已經不再流行,而且早期古典主義音樂既沒有複雜的對位也沒有多變的調性。但是隨著十八世紀70年代古典主義風格的逐漸成熟,《平均律鋼琴曲集》開始影響音樂的歷史進程,海頓和莫扎特都深入研究了這部作品。
每一卷都包含二十四組前奏曲與賦格。第一組是C大調,第二組是c小調,第三組是升C大調,第四組是升c小調,等等。如此不斷上升的半音序列包含了所有的調,最後以一首b小調賦格結束。
巴赫在一些前奏曲與賦格中重用了他之前的作品,例如作於1720年的《寫給威爾海姆·弗里德曼·巴赫的鍵盤小曲集》中包含了十一首前奏曲的原型。第一卷的升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本來是C大調,巴赫後來添加了有七個升號的調號,並調整了一些臨時升降號,從而將樂曲轉移到了所需的調上。巴赫的音樂具有深遠的影響,證據之一是莫扎特的《C大調幻想曲與賦格》(K.394),其中賦格的主題與《平均律鍵盤曲集》第一卷中降A大調賦格的主題相同。這一主題還用在第二卷的C大調賦格中。此外,巴赫《雙羽管鍵琴協奏曲》(BWV1061)第三樂章中賦格的主題也與之類似。
巴赫的標題暗示這部作品是為“好律”系統而作的,這種調律法能讓所有的調聽起來都是同樣準的。巴赫時期與之相對的調律法是中庸律,在這種調律法中變音記號較多的調聽起來就不準了。一般認為巴赫所指即優律有很多種可能,而平均律一種在巴赫去世後很久,1850年才流行的現代鍵盤標準調律法。現代學者認為巴赫應該是某種好律調律法。對於巴赫是要求若干種類似的,甚至每首都有細微差別的調律法,還是要求單一萬能的“好律”調律法,是有爭議的。

沿襲

儘管《優律鍵盤曲集》是第一部完整的使用全部二十四個調的鍵盤曲集,但之前已經有過類似的作品。在17世紀晚期現代調性體系建立之前,有很多作曲家創作過使用全部八種調式的作品集,例如約翰·帕赫貝爾的《聖母讚歌賦格》(作於1695年~1706年)、格奧爾格·穆法特的《ApparatusMusico-organisticus》(作於1690年)以及約翰內斯·斯佩思的《Arsmagna》(作於1693年)等。而且,在巴赫之前200年左右,在魯特琴和希爾伯琴(Theorbo)等撥弦樂器上就實現了平均律調律,並產生了一些包含所有調的組曲(不過這種音樂還不屬於現代調性體系)

音樂風格和內容

《優律鍵盤曲集》中的音樂風格非常多樣,比絕大多數音樂文獻都豐富。
前奏曲的風格本身就是自由的。儘管其中一些有典型的巴洛克旋律線,並附帶了自由的擴展尾聲。(例如第一卷的c小調、D大調和降B大調前奏曲)。
每首賦格上都標記著聲部的數目,從二到五。大多數都是三聲部和四聲部的賦格。賦格中包含了各種復調技巧,例如賦格呈示部,主題倒置和緊接段等。但是一般而言比巴赫的管風琴賦格更加緊湊簡練。
兩卷賦格中最出名的一首是第一卷的第一首前奏曲,由簡單的分解和弦的進行組成。由於C大調前奏曲技巧上的簡單,成為鋼琴初學者必學的曲目之一。這首前奏曲還被古諾改編成了《聖母頌》。

後世影響

儘管《平均律鍵盤曲集》不是第一部使用所有調的作品,但它是最有影響的一部。作品的本性(正如標題揭示出來的那樣)即要求一種和諧的調律法,成為西方音樂在20世紀早期之前的基礎。《優律鍵盤曲集》中不需要非常複雜的轉調,而是證明了和諧調律的獨奏樂器能夠在24個調上演奏,不需重新調律。貝多芬的音樂中遠關係轉調至關重要,他也深受《平均律鍵盤曲集》的影響。年輕時在音樂會上演奏這部作品是他吸引眼球的亮點。
第一套完整的《優律鍵盤曲集》錄音是由埃德溫·菲舍爾在1933年到1936年間完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