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第一中學

常德市第一中學

常德市一中,是湖南省首批8所重點中學之一、湖南省首批示範性高中。學校位於常德市中心,占地210畝,環境優美,布局規整。學校現有教學班48個,學生2600多人。專職教師166人,其中特級教師8人。教學設施完善。圖書館藏書17萬冊,各種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和實驗設備一應俱有,投資1300萬元的多網合一的數位化校園設備已於2001年投入使用,天文台、體育館、藝術館、校史館等形成了強大的教育網路,學校教學基本實現計算機化。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一九Ο二年維新人士熊希齡先生創建了西路師範講習所,隨後曾先後更名湖南省西路公立師範學堂,湖南省公立第二師範學校,湖南省第二師範學校,湖南省第二初級中學(1927年由常德府官立中學堂,常桃漢沅四縣公立學堂,湖南省第二中學與湖南省第二師範學校合併組成),湖南省立第三中學,湖南省立常德中學,湖南省立第四中學。1953年定名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湖南省立四中在黨和上級行政部門的領導下,遵照《共同綱領》所規定的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加強學校黨組織行政領導班子的建設,使其得到初步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確定了共產黨在學校的絕對領導地位。1950年4月由學校英文教師,地下黨員沈克家擔任校長,同時,上級領導還從外校和上級部門調來一批幹部充實學校領導班子。

擴大學校規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解放時學校僅有12個班,學生524人,教師35人。1952年下期,班額擴至26個班,學生增至1125名,任課教師達82人,其中包括從全區調來的17名教師,他們大多是有教學經驗的中、青年教師,4名是學有專長的校長,1名留學生。

貫徹黨向工農子弟開門的方針,解放後學校開展了勸學運動,大批工農子弟進入學校。學校設立人民助學金,解決工農子弟入學難問題。

大力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在教學內容上取消了黨義、公民、童子軍等反動課程,增加了中國革命常識,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等。特別是強調在各科中貫徹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提高學生政治覺悟。在教學上強調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重視課堂教學,加強教學研究。

建立民盟工會組織

新增教學建築面積達2237平方米。

1953年,省立四中更名為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定為省辦重點中學,沈克家連任校長。為了加強學校的領導,上級調王賢澧、李仲麟任副校長,賴湘祥、曹紹彬先後任教導主任。曾幗君、劉夢昌、龔純孝、曾子英、丁為成、夏光武、胡文滋任副教導主任。王承國、陳耀等任總務主任。學校更名後,教師隊伍迅速擴大,從全地區調入領導幹部、教職員總計54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有39人,有專長的中學校長和教導主任9人,到1955年上期止,全校共有教職員137人。與此同時,學校規模不斷擴大,開始向全地區招生(包括現在的益陽市),班額達45人,在校學生1924人。

這一時期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趨於穩定,在全面實施1952年頒發的《中學暫行管理規程》後,糾正了師生參加社會活動過多的現象,減輕了教學以外的過重負擔,強調把教學工作作為學校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學習蘇聯經驗,強調在教養的基礎上進行教育,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由於管理抓得緊,師資力量強,教學工作抓得緊,這一時期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歷年考入高等學校的學生均占應屆畢業生總人數90%以上,1956年應屆畢業生高考成績居全省第二名,保送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學生達30多人,當時全國少見。

1957年—1966年,由於政治運動不斷,該校教育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影響,但廣大師生勵精同治,仍然取得不少成績:1958年11月學校學生會主席傅光明出席全國第二次青年社會主義積極分子代表大會,該校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

4大學

1959年,高考成績名列全省第一千零八十八位。195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回母校常德市一中,並贈詩一首:今昔情況已不同,正須師友滿堂紅,幹勁鼓足勤教學,滾滾桃源始潤東。1960年3月,省教育廳在學校召開現代教學現場會,全省高中領導、理化組長及重點中學理化教師約200多人參加了會議,該校理科教研組在會上介紹經驗。1960年5月,黨支部書記劉伯強代表學校出席全國文化教育群英會。

縱觀十年,雖幾經風雨,但教學質量仍在高水平,究其原因:一是有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以沈克家校長為首的領導班子,大多數是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專家,深知教書育人對國家對人民的重要,他們心繫教育,排除干擾,始終把教學工作作為一項中心工作來抓,努力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管理。即使是在大的動盪中,也能在動盪中求穩定,在艱難中求發展。二是加強學生政治思想工作,樹立學生為國讀書的思想,使學生學習有目標、有動力。三是狠抓師資隊伍建設。在“擇師嚴”的同時,加強對教師忠誠國家教育事業的教育和教書育人的本領的培養,鼓勵教師乾好本職工作,在教育戰線建功立業。同時還開展老教師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活動,致使學校師資隊伍始終位居一流。四是營造尊師重道的氛圍,提倡師生互愛,即使在批“師道尊嚴”的最盛行時候,學校師生關係仍一片和諧。

學校發展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災難,教育戰線是“重災區”,學校是歷史悠久的省辦重點中學,遭到的破壞和損失尤為特甚。

一、1966年6月,常德地委文化革命工作組進駐該校,該校停課鬧革命,校領導班子受到嚴重衝擊,幾十名幹部、教師被打成“走資派”“反革命分子”等,領導班子行政能力基本癱瘓。

二、學校檔案材料損失嚴重,許多珍貴的檔案材料或燒掉或賣掉。

三、知識分子遭受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災難。學校被戴高帽、掛黑牌、批鬥、開除,非正常退休者達52人,占全校教職員66%。

四、“文革”前期停課,後期雖複課,但一個接一個的政治風浪,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根本無法建立。批林批孔後,大搞開門辦學,拜工農兵為師,把學習馬列和毛主席著作作為必修課,把階級鬥爭作為主課,這樣雖有省編教材,但教學計畫經常變動,教育工作者無所適從,教學秩序一片混亂。

2人物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1977年鄧小平發表關於教育工作的兩個講話。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中央精神指引下,該校撥亂反正,明確方向,重新邁上了發展的康莊大道。

首先,上級對學校領導班子進行了大的調整,撤銷了革委會及所屬機構,1978年11月,李仲麟任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1982年9月黃澤賢任校長。1984年5月龔純孝任校長,他們均是學有專長的教師,並長期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有著豐富的教育經驗。任職後,第一就是放開手腳搞教學。

其次,批判“兩個估計”,撥正教育思想。1977年學校根據鄧小平關於教育工作的兩個講話。聯繫本校實際,列出十個專題,採取總結回憶,算賬對比的方法,開展討論,十個專題是:1、堅持以教學為主是不是忽視政治?2、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是不是脫離實際?3、教師把精力用於業務工作是不是走白專道路?4、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是搞教師中心?5、辦重點班,因材施教是不是歧視工農子弟?6、課堂越大,教材越土是不是最好的理論聯繫實際?7、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管理是不是搞修正義的管、長、壓?8、組織課外活動小組、開展文娛體育活動,會不會降低教學質量?9、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是不是占主導地位?10、多級黨組織領導是不是黨的領導,怎樣體現黨在學校中的領導?等。經過辯論,思想路線得到徹底的澄清。

再次,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打造一支能教書育人的隊伍。“文革”結束後,學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著重抓了知識分子政策落實工作、平反冤假錯案,做到全錯全平、部分錯部分平,結果使受到各種處理的五十二名教職工(七人因貪污等錯誤未獲平反),四十五人獲得平反。使他們在政治上獲得了第二次生命。在常德地、市兩級召開的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會議上。學校黨支部書記周南山代表作了《肅清“左”的影響,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發言。與此同時,知識分子的工作已逐步得到社會的認可,知識分子成為了工人階級的一部分。1979年10月,數學教師譚國梁被評為特級教師。1981年體育教師胡應培被評為全國千名優秀體育教師之一。1979年調整教師工資,升級面達百分之四十四,最高工資達205元,最低工資也達76元,這些舉措,對提高知識分子的工作積極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四,加快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該校提出:1、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2、突破傳統教法框架,打好基礎知識;3、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擴大第二課堂教學。學校積極購建一個熱愛師生,由明白人組成的領導班子;組建一支敦品力學,言行一致,有現代化修養、能為人師的教師隊伍;加強教學設施建設,使之能適應現代化教學,把學校辦成名副其實的重點中學。

教學成果

通過近幾年努力,學校教育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學生合格率和升學率均居湖南省前茅。學生參加各學科競賽也屢屢奪獎。在數理化學科競賽中,全國第56名獲一等獎一人,獲省一等獎第一名2人,在體育競賽中破全國紀錄1人,省紀錄1人。在全部青少年科普美術作品展覽中獲一等獎1人,三等獎3人,在全國少年科技競賽中,獲一等獎1名。在全國首屆大中國小學生合唱錄音比賽中獲全國二等獎。1985年學校再次被省教委定為省屬重點中學。並受到團中央的表彰。

1986年,學校領導班子再次進行調整,胡大垣任校長,1989年張國雄任校長,2000年賀家勇任校長,2003年鄭正良任校長兼黨委書記。這一時期,領導班子相對穩定,學校各方面得到充分的、飛速的發展。1992年湖南省重點中學“五項工作”檢查,學校被授予“湖南省重點中學銅匾”,又一次成為湖南省首批省點中學。2003年11月,省政府重點高中督導評估團對學校進行督導評估。作出結論:“常德市一中實施素質教育認識高,起步早,是全方位的,是全員參與的,是真心實意的,是卓有成效的,常德市一中素質教育的經驗值得總結,值得推廣”。

學校建設

是什麼原因使常德市一中的工作得到黨和政府如此高度肯定,常德市一中扎紮實實抓了以下工作。

文化建設

3合影

學校在堅持依法治教的同時,堅持文化立校,努力建設體現學校傳統和社會進步的精神文化,形成了完整的辦學思想體系,包括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培養目標、辦學方針,行為規範等。1990年,學校回顧前幾年辦學情況,提出了“正規辦學,全面育人”的辦學方針和“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培養目標。“全面發展”,即“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發展”;“學有特長”,即“學生個性的差異發展”。“正規辦學”,即“不偏向——堅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向;不離軌——遵循教育規律和政策法規”。“全面育人”,即“按德、智、體、美諸方面育人;從教學、管理、服務、環境諸渠道育人”。1997年12月,《湖南教育報》登載任理勇、湯登仲的專題文章《在“和諧”的天地里翱翔》,介紹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實踐。

師資建設

常德市一中把“立德、立功、立言”,“高學歷、高素質、高層次”確定為教師隊伍建設的方針和目標。一九九二年對教師提出“對事業忠,對學生愛,對同事和,對自己嚴”的職業道德要求,引導教師正確處理個人與事業的關係,個人與學生的關係,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教師職業勞動與自身人格塑造的關係,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育人”。為提高教師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一九九三年建立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師“紅杏獎”教學比武制度,同時積極推薦、組織青年教師參加全國,省級教學比武。近十年,有17人獲省級比武一等獎。1995年,青年物理教師陳繼紅參加全國第三屆中學物理教學大賽,獲高中組一等獎第一名。一九九八年,建立《教師進修培訓制度》,選送教師到高等學校進修,先後有5名教師就讀教育碩士,31名教師進修研究生課程,17名教師參加國家級、省級骨幹教師培訓。

德育改革

面對世界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的雙重挑戰,學校堅持德育首位,不斷改進德育工作,建設新的德育工作格局。1996年6月,《湖南教育研究》專欄發表常德市一中題為“全員參與,多方施教,提高德育工作實效”的經驗文章。2000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德育工作會議,常德市一中被評為“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2001年12月,學校1998年啟動的“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結題,獲湖南省第六屆優秀教改教研成果三等獎。學校積極開闢第二課堂,開展課外活動,組建了40個學生課外活動小組,參加人數占肄業班總人數的45%,邁出教學改革的第一步。 

教學改革

1989年3月,提出“四個和諧統一”的課堂教學改革總要求,即“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和諧統一,傳道育人與教書授業和諧統一,加強基礎與開發智慧型和諧統一,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和諧統一。”1994年3月,總結教學情況,形成了明晰的教學工作思路:“全面發展,培養特長;面向全體,分層推進;立足常規,重在課堂;緊扣大綱,適度拓展;夯實‘雙基’,提高能力;激發興趣,啟發思維;指導學法,最佳化心理;加強研究,依託集體。”

1990年,啟動課程改革。提出“加強基礎課,調整必修課,增加選修課,上好勞技課”的改革思路。1991年11月,在全省勞技教育會上,學校作題為“提高認識,克服困難,切實實施勞動技術教育”的經驗介紹。1996年以社會需要,學科體系和學生髮展為基點,將課程結構定為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大板塊,要求必修課要“精”,選修課要“寬”,活動課要“活”。將活動課整合為四大系列:品德教育活動系列、科技文化活動系列、體藝活動系列和實踐活動系列。觀星會、信息技術活動小組、三月文學社、百靈鳥合唱團、百花園美術社、男子排球隊等先後成為省內外知名的學生課外活動團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全國、省級一、二、三等獎,117個,參加體育競賽,獲國際、全國、省級金、銀、銅牌97枚。特別突出的是:1985年初二學生張新、蔡華編寫的手抄報《沅江浪》獲全國手抄報競賽一等獎。1986年陳平獲全國國中數學競賽第一名,1988年又獲數學奧賽省一等獎,被選入國家數學奧賽集訓隊。1987年蘇強獲全國首屆力學競賽特等獎、省第一名。劉艷1991年在匈亞利首都布達佩斯世界中學生田徑比賽中奪得女子100米和4×100異程接力二枚金牌,1992年又在全國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奪得女子跳遠、100米、4×100米、4×400米4枚金牌。1993年何海燕獲全國生物競賽一等獎,1994年學生金凌,獲中國美術書法比賽金獎。1996年男子排球隊奪省八運會冠軍,實現省運動會“三連冠”。1996年,“百靈鳥合唱團”大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獲省重點中學文藝調演一等獎第一名,1999年大合唱“山童”又獲省重點中學文藝調演一等獎。同年,戰勝眾多專業合唱團,獲省合唱藝術節特等獎,居全省第一名。1997年“三月文學社”被評為“全國優秀文學社百家”,楊凱被選進“八一”青年排球隊。2000年謝思敏獲全國數學奧賽一等獎。2001年“觀星會”應邀赴北京參加“2001年流星觀測研討會”(中南區唯一被邀團體)。學生劉哲作“關於建立‘流得線上’網站及以此為基礎的觀測者聯盟的構想”的發言。2002年張燦科技作品“星海逐浪”獲省創新大賽一等獎。

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學校贏得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僅以高考升學率而言,學校參考人數,從1989年不預選以來,歷屆均在98%左右。高考升學率除1992年和2002年稍有下降外,年年上升。1989年為39.37%,2001年升至92.4%,本科上線率為62.3%。

管理改革

1993年3月,常德市委常委第八次會議研究決定,常德市一中定為副處級機構管理的事業單位,黨總支升為黨委會,領導班子不變。二層機構設辦公室、教科室、教務科、政教科、總務科、保衛科,均為正科級。1995年6月實行校長負責制。結構工資制1984年啟動,1994年完善。1998年8月,實行教職工全員聘任制。

基本建設

這一時期,校園面貌徹底改觀。耗資59675萬元,新建建築面積69560平米。教學設施亦臻於完善。一九九五年投資85萬元,裝置44個終端的課堂教學電視監控系統,開全省之先河。1996年,裝置閉路電視雙向控制系統,建立教師電子備課室,開通校長辦公系統。1997年裝備全省第一個生態模擬生物標本室。2002年現代教育中心竣工,數位化校園網路系統建成,並投入使用。

這一時期,學校辦學成績斐然。1992年成為湖南省首批掛牌的八所重點中學之一,名列第四,同年被定為“湖南省培養優秀體育後備人才重點學校”。1998年被定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榮譽稱號有全國“‘活躍的中學生活’先進學校”,全國“實施《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單位”,“全國中學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湖南省藝術教育先進學校”,“湖南省群體活動先進單位”,“湖南省學校衛生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綠色學校”等等。

管理措施

2003年市委、市政府對常德市一中的領導班子進行調整,鄭正良任校長、黨委書記,唐會榮任副校長、黨委副書記,李永生、郭湖海任副校長,周義成任紀委書記兼工會主席。

規劃新的目標

2合影

2003年,該校繼實現“湖南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示範學校”的目標之後,規劃了今後發展的辦學目標:“素質教育的示範高中——大眾教育的英才搖籃——國際化教育的民族品牌。”

深化課程改革

學校以“新課改”精神為指導,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為本,就學論教,因材施教”,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意識和能力;提出課堂教學的“七性”要求,即“教學目標的綜合性,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教學過程的開放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手段的現代性,教學效果的實效性,教學評價的發展性”,以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精簡管理機構

根據上級人事改革要求,學校將原來的六個科室,精簡為辦公室、教務科、學生科、總務科四個科室。管理人員相應減少,只占教職工總數的16%。

最佳化辦學條件

學校新征土地21.97畝,校園面積擴大到215畝,投資一千餘萬元,新建近6000平米的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和多網合一的數位化校園,實現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飛躍。2003年11月,省政府重點高中督導評估團對學校進行了督導評估。作出結論:“常德市一中實施素質教育認識高、起步早,是全方位的,是全員參與的,是真心實意的,是卓有成效的,常德市一中素質教育的經驗值得總結,值得推廣”。

評估團從6個方面對學校工作進行了總結性評價:一辦學思想端正,為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二高素質的領導班子與教師隊伍,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組織保證。三辦學行為規範,把各項工作納入了實施素質教育的科學軌道。四管理嚴謹,為實施素質教育構建了有效的運行機制。五辦學設施完善,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六教育質量優良,展示了實施素質教育的豐碩成果。

校歌

《我們是祖國的希望》,1935年創作歌詞: 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都在我們雙肩上。澧蘭喲,沅芷喲,名字何芬芳。學焉修焉習焉游焉,蔥蔥鬱郁躋躋蹌蹌。啊!好一個琢磨所,好一個鍛鍊場。我們要,精誠親愛,我們要毋怠毋荒。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都在我們雙肩上!

無論詞曲,都充滿二三十年代青年學生歌曲風格,應算是校歌中的佼佼者。

知名校友

民主革命先驅宋教仁

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

無產階級軍事家粟裕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原北京大學副校長翦伯贊

著名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教師吳碧霞

影視歌模四棲明星、著名主持人瞿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