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韻--北科大走出的院士

師韻--北科大走出的院士

學界泰斗,國之棟樑。《師韻:北科大走出的院士》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收錄了1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傳略文章,刻畫了一批在科學技術領域乘風破浪、功勳卓著的學者形象,他們科技報國的宏偉抱負、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敢為人先的實踐品格和甘為人梯的師者風範,是科技界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和育人教材;下篇收錄了1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傳略文章,他們視發展工程科技、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己任,勤奮工作在採礦冶金、金屬材料、機械製造、鋼鐵生產、工程科技、戰略諮詢等專業領域,為祖國重工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內容簡介

典藏師韻,歷久彌香。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院士們身上的北科精神,北科大組織編寫了《師韻:北科大走出的院士》。全書在廣泛蒐集資料、深入開展訪談、反覆推敲文風的基礎上,以平實而厚重的文筆刻畫了三十餘位院士一生的風雨歷程,在每位院士萬餘字的篇幅內,重點梳理了他們的生平事跡、學術生涯、人生感悟,力求經歷之全、資料之真,使讀者可以在書中重溫院士的奮鬥歷程,銘記院士的卓越貢獻,感受院士的大師風華。

圖書目錄


前言
上篇 中國科學院院士
博濟之師,百年蘭馨——記冶金學專家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壽昆
自強不息建功勳,“兩彈元勛”鑄輝煌——記物理冶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自良
百鍊成鋼不懼難——記金屬物理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柯俊
生命的鈐印——記金屬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興鈐
“金鳳凰”鳴響材苑樂章——記金屬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肖紀美
大夢無疆,且歌且行——記材料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鄒世昌
立志學術,心繫科學——記計算材料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崇愚
學界泰斗,耀人光澤——記材料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祖耀
計算機事業的“拓荒人”——記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慶獅
“帽子裡拎出兔子”——記物理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難先
依依金情,巍巍鋼魂——記金屬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依依
人生曲折路,不墜凌雲志——記冶金物理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國治
淬心廣,臻入微——記材料學與電子顯微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恆強
材子風華,閃耀冶金燈塔——記粉末冶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葛昌純
材苑學海“苦行僧”——記材料學和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統一
下篇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當燦若烏金——記採礦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范維唐
赤膽忠心,熔鋼鑄魂——記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勇擎鋼鐵脊樑——記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
板形之先,滿井之霖——記冶金機械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先霖
核事業發展的“動力源”——記核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邦新
銘佩不忘,旌麾耀世——記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塗銘旌
千錘百鍊的“特殊鋼”——記模具鋼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昆
堅如磐石,韌似秋蘭——記熱處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廷權
畢生的追求:將零件軋制技術轉化為生產力——記零件軋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正寰
國之良士,鋼之英才——記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國良
德尚水質,行潤金澤——記耐蝕材料和環境敏感斷裂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柯偉
創造“鬼斧神工”,竭誠為國效勞——記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掘
不渝矢志鑄鋼魂——記連鑄設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關傑
鋼鐵史詩——記冶金自動化及信息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玠
賀蘭山下的中國鉭鈮工業驕子——記有色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季麟
一生無悔的“鋼鐵戰士”——記不鏽鋼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一德
後記
參考文獻

後記

2012年4月22日,是北京科技大學的60周年華誕。60年間,先後有三十餘位兩院院士曾經在北京科技大學學習和工作過,他們的學術生涯和人生軌跡,凝練了一代北科人的氣質和品格。總結、學習、傳承這些德高望重的“大師”的精神和風韻,是我們每一個北科大人的共同期待。
2011年4月,學校決定為從我校走出的院士們編寫傳略,向校慶60周年獻禮。2011年5月,學校組織成立了由校領導牽頭的《師韻——北科大走出的院士》編委會,由校團委負責具體的編撰工作。此後,校團委專門成立了寫作團,制定了詳細的採訪、寫作和編撰計畫,先後有六十餘名師生參與,他們是:劉曉東、都基輝、呂朝偉、馬聰、董俊傑、劉娜、王海波、潘紅濤、王麗莉、徐洪業、崔睿、胡智林、臧甜甜、陳凱、劉冰、倪陽、解紅葉、王偉麗、王思佳、尼倩倩、王禕婷、宋德懋、郝竹青、劉宇隆、楊小佳、李淼、郭文娟、趙璐、滕勇強、紀元、劉邦宇、胡宏、王乃亮、鮑怡、徐夢瑤、孫愛敏、曹宇樅、戴玉嬌、王茜(文法學院)、張明波、宗姝潔、張露茜、王健行、錢藝夢、楊欣澤、王茜(外國語學院)、彭穎芳、張然燕、張星、邢鴿、劉婉娟、劉鳳儀、李彥澍、李默存、劉喬歆、張佳瑋、張詩晴、張偉良、馮雪男、孫思維、朱豪楠、李瑜嘉。
根據工作計畫,寫作團按照資料蒐集、集中寫作、返稿修改、編排定稿四個階段開展工作:在資料蒐集階段,寫作團一方面通過校史館、檔案館、圖書館、網際網路等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另一方面積極與院士或其親友取得聯繫,進行了大量的訪談工作,共整理文字資料近百萬字;在集中寫作階段,寫作團召開了二十多場統稿會議,研討每位院士的寫作大綱、行文風格及內容選材,期間又進行了大量的補充採訪工作;在返稿修改階段,寫作團將初稿送回院士本人或其親友進行審定,得到了院士或其親友的積極配合,23篇傳略由院士本人親自審閱修改,8位院士傳略因院士已故或身體不便等原因由其親友代為審定,院士或其親友對文章進行了認真的補充和修訂,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設性的建議,為了儘量還原院士本色,許多文學化的描寫在這個過程中被刪除了;在編排定稿階段,劉曉東、都基輝、崔睿、徐洪業、胡智林及校團委宣傳部、組織部的同學們對稿件進行了統稿校對和格式編排工作。最後,學校黨委書記羅維東、校長徐金梧、黨委副書記謝輝、副校長王維才等校領導又對書稿進行了認真審閱,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建議,形成了最終的書稿。
回首近一年的寫作過程,歷經一次次的採訪、寫作、整理、潤色,寫作團成員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負責的態度投入工作,幾乎犧牲了自己所有休息的時間。然而對於寫作團每位成員來說,這既是一項充滿困難和挑戰的艱巨任務,又是一次滿懷敬意與震撼的心靈之旅。在走近大師的過程中,我們無時無刻不被深深地感染和感動:院士們科技報國的壯志豪情鼓舞著我們,鞠躬盡瘁的工作精神激勵著我們,儒雅正直的為人品行感染著我們,不知多少次淚水模糊了我們的雙眼,不知多少次激情碰撞著我們的胸懷,不知多少次感動震撼著我們的靈魂。
我們感動於院士們豪邁的愛國情懷和偉大的報國理想。許多院士都曾在國外留學或工作,當祖國召喚的時候,他們放棄了優厚的待遇,甘願為祖國拋家舍業,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大漠戈壁、荒嶺深山,用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挺起共和國的鋼鐵脊樑。
我們感動於院士們勤奮的求學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院士們視學習為生命,無論是年老體衰,還是臥病在床,無論是“文革”風雨,還是工作繁忙,院士們從未放鬆過學習和科研,大到國家整體戰略決策規劃,小到一篇論文的標點符號,事無巨細,慎終如始。
我們感動於院士們鮮明的實踐品格和動人的實踐故事。許多院士都將學術研究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他們絕大部分成就來源於生產與實踐,許多院士至今奔波於工作一線,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採訪就是在他們的工作現場完成的。
我們感動於院士們積極的爭先意識和奮進的創新精神。我們數不清院士們創造了多少第一,說不盡院士們做出了多大貢獻,列不完院士們取得了多少榮譽,那一個個以他們名字命名的學術定理、一項項屬於他們的發明專利、一張張印有他們名字的獎盃獎牌,是對他們開拓進取、奮勇創新的最好證明。
我們感動於院士們精彩的成長經歷和人生故事。在校讀書期間,有的院士是鋼院運動隊的主力,在大操場上流下過青春的汗水;有的院士愛好文藝,曾在享譽一時的鋼院舞會上即興伴奏,點燃舞池激情;十三陵水庫、校園小高爐等都見證了院士們的精彩青春。
此外,作為身上同樣打著“北科大”烙印的校友,我們還特別感動於院士們質樸的母校情結。很多院士高考時,分數均超過了清華錄取線,但為了建設祖國的鋼鐵工業,他們都堅定地報考了鋼鐵學院,為祖國的鋼鐵工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採訪過程中,院士們紛紛表達了對母校生活的懷念,對老師的牽掛和對母校發展的關心,徐匡迪院士甚至深情地把北京鋼鐵學院視作他“生命的搖籃”。院士的故事就像一彎纏綿的小溪,靜靜流淌,細細品嘗,如飲甘飴,回味無窮,給我們無限力量。院士不是一個獨立的群體,他們成績的取得並不偶然,他們身上集中反映的是一代優秀知識分子的高尚品格,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向前所不可缺少的精神財富。在此,我們向所有的老一輩科學和教育工作者表達由衷的敬意,就讓我們沿著大師的足跡,在為中華之崛起的歷史進程中勇往直前!
在全書採訪和寫作過程中,我們還約訪了院士及其同事、親朋好友達百餘位,其中包括學術大家、政界精英以及企事業單位領導,正是因為他們的大力支持、配合和幫助,才使得我們的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在付梓成書之際,特別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他們是(按姓氏筆畫順序):
王龍 王光雍 王寶雨 王儉秋 王艷麗 鄧栗 左涵征
石新明 田中卓 白靈寶 戎詠華 朱慧楠 喬利傑 任允蓉
任迎紅 任建新 劉雄軍 祁新年 孫一康 孫東旭 孫茂遠
嚴錦基 李斗星 李偉 李忠富 李謀謂 楊荃 吳石忠
吳繼庚 邱緒瑤 宋巨峰 張文康 張玉妥 張傑 武愛民
范小沖 范樹君 林均品 林實 周香林 孟威 胡曉軍
柯明 姜曦 姚紅 徐仁 高小宇 黃麗花 黃海友
韓汝玢 謝恩敬 雷洋 褚武揚
值得一提的是,徐祖耀院士傳略部分引用了戎詠華和郭正洪主編的《我們心目中的徐祖耀先生》(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書中由徐祖耀寫的《九十自述》和由王宗光主編的《老交大名師》中周平南、戎詠華撰寫的《著名材料科學教育家徐祖耀院士》;葉恆強院士傳略部分引用了由范桂蘭寫的《探索者的追求——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恆強》(中國科學院院刊,1998年第05期);陳先霖院士傳略部分引用了黃新原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第12期)上的《破解冶金企業技術難題的高手陳先霖》一文;雷廷權院士傳略部分引用了王福平主編的《八百壯士第2卷雷廷權卷》(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一文。他們的工作及作品在本書的編纂工作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提出特別的感謝。
此外,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北京科技大學羅維東、徐金梧、陳曦、謝輝、張文明、權良柱、謝建新、張欣欣、張躍、武德昆、孫冬柏、王維才、朱鴻民等校領導在百忙之中給予熱情的關心和支持,羅維東書記欣然為本書作序,徐金梧校長為本書題寫了書名,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涉及內容繁多,時間倉促,本書疏漏和不妥之處,望不吝賜教。
編者
2012年3月於北京

序言

2012年4月,北京科技大學即將迎來建校的第60個年頭。作為新中國第一所鋼鐵工業高等學府,北京科技大學始終以服務國家重要戰略需求為己任,立足行業、面向全局,務育人之實、謀科研之新、求貢獻之真。甲子年來,北京科技大學歷經歲月磨礪和時間洗禮,與民族奮進的脈搏一起跳動,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大學,十四餘萬名優秀人才從這裡走上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尤其是冶金、材料工業的大舞台,鑄就了一篇“為中華之崛起,奉科技以強國”的甲子華章。
60年滄桑積澱,北京科技大學形成了“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光榮傳統,熔煉了“求實鼎新”的校訓精神。在這樣一片被譽為“鋼鐵搖籃”的沃土上,曾經有三十餘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習和工作,他們中有德高望重的學界泰斗,也有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有獻身兩彈一星事業的國家功臣,也有致力鋼鐵冶金、材料等行業的領軍人物;有紮根高校教書育人的辛勤園丁,也有投身一線生產實踐的科技英才;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理論奠基人,也有高技術產業化的套用研究者……我們高興地看到,在不同的專業領域,院士們表現出了共同的北科精神,那就是:科技報國的宏偉抱負、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敢為人先的實踐品格和甘為人梯的師者風範。共和國工業發展的功勞簿上譜寫著他們愛國奉獻的讚歌,世界第一鋼鐵大國的豐碑講述著他們感人肺腑的故事,各行各業的風口浪尖都跳動著他們搏擊奮進的身影。
在60周年校慶之際,學校組織編寫了《師韻——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書,將他們不平凡的人生軌跡付梓成書,翻閱厚厚的文稿,頓感師德氤氳,馨香久存,頗有感觸。院士們的人生選擇閃耀著以強國為己任的信仰光輝,他們犧牲了個人的利益,換來的是共和國的崛起富強。院士們的處事風格揮灑著敢想敢幹、永不服輸的豪邁氣魄,他們以高度的自信和過人的膽識,展示了“鋼小伙、鐵姑娘”的英雄本色。院士們的治學態度代表了躬行勤奮、矢志不渝的高貴品格,他們用勤奮和堅持,換來成功之花的奪目綻放。院士們的師者風範彰顯著蔭庇桃李、甘為人梯的大家風骨,他們用嚴格的要求和無限的關愛,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優秀人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北科大走出的院士們,他們的成就連同他們身上的北科大印記,已經深深烙進這個學校的記憶,載人共和國的歷史。
當前,北京科技大學正舉全校之力,朝著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邁進。因此,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時期,總結梳理院士的人生成長曆程對北科大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指導意義,這將是北京科技大學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彌足珍貴的教材,不斷推動一代又一代人,在為中華之崛起的奮鬥歷程中奮勇向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