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明

師明,(1797-1842),字崑山,彝族蒙自市草壩鎮大郭西村(阿丫黑)人,清嘉慶、道光年間著名的鄉賢。

明天順三年(1459),土知縣祿剛(彝族)為解決兩岸交通不便之苦,選“兩海”間最窄處,即北岸扎堵(彝語,今仁厚村)至南岸矢勒白(彝語,今十里舖村)。在北岸築土堤60餘丈,在南岸築士堤60餘丈,在南北兩岸之間築一座長3丈許的二石礅三孔木橋。從此,南北貫通,,時人遂稱矣波草海為長橋海。

清初,木橋朽圮,蒙自人魏選之杜華生等捐資改建為六孔石橋。橋身如虹,橫臥於清波碧浪中,蔚為壯觀。康熙五十三年(1714),,蒙自詩人王喆曾以詩讚日:“千尺石樑跨眾海,不須擊楫渡方舟。霜啼蹀足憑過馬.塵谷迢遙遠服牛。未是齊雲雙影幻,且同截雨片時收。一任騰空風浪作.為語行人總莫愁。”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縣蘇濟、縣丞楊奎暨地方紳士再續修。為使水流通暢而奔其兩瑞引橋各丈余,政築成多孔石橋,並在橋上建長廊亭,以便過往行人駐足歇涼、避雨。於是便有蒙自舊十二景中“虹橋遠濟”之景觀。

嘉慶末年,長橋圮塌,百姓漸難過橋。兩岸百姓希望官家修橋,以方便百姓出行。但蒙自知縣衙]該修不修。時草壩大郭西人師明出面募捐,重修了橋堤橋面和長廊。師明重修長橋,方便兩岸百姓往來,為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