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在歷史的拐角處)

內容介紹

目錄
1.多爾袞的愛恨情仇
2.大風霾
3.一片石
4.福臨:那眼花繚亂的世界
5.孝莊:魅力與心機
6.玄燁親政
7.康熙試劍
8.待從頭收拾河山
9.天下大計
10.太子殿下,太子殿下
11.回望康熙
12.雍正悖論
與前兩部書一樣,作者在《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中,繼續用他充滿現代情懷與人文精神且極度個性化的解讀方式,從“人”的角度去詮釋至高無上的帝王,詮釋那些權重位高的王公大臣,並透過他們去詮釋歷史上那些大時代、大變局,就此展現給讀者一幅幅生動、鮮活、起伏跌宕、盪氣迴腸,讀罷讓人掩卷唏噓的歷史畫卷,從而使人“無法拒絕閱讀的快感和誘惑”。不過,與前兩部書不同的是,這本書分為《前清秘史——入主中原之路》和《前清秘史——在歷史的拐角處》兩部姊妹篇。
《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講述了明末清初,即從所謂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到雍正王朝近一百五十年間起伏跌宕的歷史風雲,展現了努爾哈來、皇太極、袁崇煥、洪承疇、多爾袞、孝莊、康熙、吳三桂等眾多歷史人物的悲喜人生。歷史還是這段歷史,人物還是那些人物,所引用的史料也基本大同小異,但是,通過自己深入的分析、獨特的解讀,李亞平呈現給我們的結論,卻與當前權威專家的觀點大相逕庭,甚至截然相反。譬如,北京滿學會會長、著有《正說清朝十二帝》、《努爾哈赤傳》、《明亡清興六十年》等書的著名學者閻崇年先生就對努爾哈赤推崇備至,認為努爾哈赤是“中華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民族英雄”,是堪與“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和明太祖朱元璋”比肩的“偉大的君主”。對於皇太極繼承汗位,閻崇年基本持“陰謀奪位”之說,認為皇太極曾“施一箭雙鵰之計”,“離間了努爾哈赤與代善的父子之情,為他後來奪取汗位準備了重要條件”。
而李亞平在列舉了大量史實、展現了努爾哈赤一生的所作所為後指出,努爾哈赤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偉人,他只是一個“嗜血成性的軍事搶劫集團的首領”,與開創了新王朝的劉邦、朱元璋等相比遠為遜色,“如果一定要找出努爾哈赤究竟有什麼長處的話,大約只能說,他很幸運,因為他有兩個不錯、或者說是優秀的兒子——皇太極和多爾袞”。因此,李亞平認為努爾哈赤“至死也沒有完成從一個部落酋長到一位政治家的轉變。更遑論偉大的政治家了”。反之,李亞平對皇太極卻評價極高,認為其文治武功不輸於歷史上任何一位傑出的帝王,其繼承汗位是遊牧漁獵部落貴族共和制下的必然選擇,“陰謀奪位”說過於牽強,所以才會有後世史書對其“聖矣哉”的評價,這個“聖”字,是後一個朝代學者發自內心的讚嘆,與康熙皇帝被他兒子加封“聖祖”的諡號,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李亞平創作的《帝國政界往事》系列,最大的與眾不同在於,作者在其著述中運用了大量歷史心理學的分析方法,結合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從人性與文化的層面分析歷史人物的背景、心態和文化傳承,從而揭示歷史事件的可能形態。譬如對於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和勸降洪承疇的傳聞,傳統史學和權威專家對此或諱莫如深,或不屑一提。李亞平通過他的研究認為,在實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對偶制,嫂婚制等多種婚姻形態的遊牧漁獵部族中,父親死後,兒子娶沒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哥哥死後,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後,哥哥娶弟妹為妻的現象十分正常,也是富有人性化的制度設計。同樣,在這些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夠把一個英雄收服過來的話,不但不會受到族人的鄙視,相反,她也會像英雄一樣受到大家的愛戴與尊敬。因此,在孝莊與多爾袞、洪承疇的關係中,並沒有什麼齷齪和見不得人的地方。倒是被孔孟之道的綱常倫理強力閹割過的漢族士大夫們對此完全無法想像,只能極盡掩飾和篡改之能事,從而使歷史變得七扭八歪、迷霧重重。李亞平的這種分析或解讀入情入理,入絲入扣,加上他那通俗、生動的敘述語言,使他的書讀來既趣味盎然,又讓人對歷史的種種弔詭之處一唱三嘆,掩卷不能釋懷。

作品目錄

引子一 多爾袞的愛恨情仇二 崇禎:要了面子,亡了國家三 一片石之戰——中國歷史的拐點四 “龍性難櫻”的少年天子五 孝莊太后:魅力無窮,心機無限六 玄燁親政七 年輕皇帝的大手筆八 攘外安內 九 運天下於股掌之中 十 成功的皇帝,失敗的父親 十一 康熙大帝的多重人格 十二 謎一樣的雍正尾聲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