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青銅雕像

基本簡介

希臘青銅雕像上的生物以銅和錫這兩種來源穩定的食物為生(圖片提供:Vidoslav Barac ,photograph collection of the Croatian Conservation Institute)這個希臘運動員青銅雕像看上去面無血色,但鑒於它在水中泡了2000年,保存情況已相當不錯。科學家希望利用這個雕像開發出對“生物淤積”(biofouling)更具抵抗力的金屬

科學家利用古希臘青銅雕像研究生物淤積現象

上圖是一個古希臘雕像在刮掉動物生成的礦物質表層前後的頭部狀況。這個青銅雕像是1998年在克羅地亞海岸附近發現的,當時頭部已同整個雕像分離。專家認為青銅雕像是公元前1世紀在希臘鑄造的。
整個雕像高6.2英尺(約合1.9米),是古希臘藝術作品中常見姿勢的典型例證:運動員用一個小小的彎曲的工具擦去身上的塵土和汗水。青銅雕像前面有一層厚1.2至1.9英寸(3到5厘米)的硬殼,是在有機物、管蟲、蚌、藤壺等生物礦化以後形成的。在這層硬殼下面,遭腐蝕的金屬呈現出超凡脫俗的色調。
薩格勒布盧德傑爾·博什科維奇研究所(Rudjer Boskovic Institute)的達沃林·梅達科維奇(Davorin Medakovic)說:“這種色彩同雕像表面形成的綠色氧化銅有關,而嘴唇處的紅色則緣於鑲嵌在青銅雕像的純錫金屬。”復原這尊雕像的克羅地亞科學家表示,這個有硬殼的希臘運動員銅像可以提供海洋生物如何吸收金屬物質以形成貝殼所需礦物質的線索。
梅達科維奇的研究小組指出,即便與青銅雕像表面無任何直接接觸的生物,也吸收了部分金屬物質。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晶體生長與設計》(Crystal Growth & Design)雜誌上。梅達科維奇說,此外,研究“表明這種金屬攝入對海洋有機物的代謝途徑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和破壞,使得痛苦的有機物在它們的貝殼裡生成了非典型礦物質。”
銅像上的生物以銅和錫這兩種來源穩定的食物為生,它們將金屬物質“消化”以後生成外殼,而外殼中鎂方解石和霰石的含量比都不正常,還具有少量的長石和石英。據梅達科維奇介紹,了解哪些金屬物質擾亂生物的消化能力,可以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對“生物淤積”(biofouling)更具抵抗力的金屬。所謂生物淤積是指藤壺和其他可以不斷侵蝕船體的水下生物的聚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