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罕

說文釋例》),故“希”原義為稀疏。 ”“稀”,由“希”發展而來。 說文》:“稀,疏也。

讀音

xī hǎn

解釋

1、希奇:駱駝在南方是~東西。
2、認為希奇而喜愛:誰~你那玩意兒,我們有的是。
3、(~兒)希罕的事物:看~兒。‖也作稀罕。”《新華》處理同《現漢》。
“希”,從爻從巾,爻巾皆像歷歷稀疏貌(參見清·王筠《說文釋例》),故“希”原義為稀疏。《論語·先進》:“鼓瑟希。”引申為稀少。《論語·公冶長》:“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稀”,由“希”發展而來。《說文》:“稀,疏也。”原指禾苗稀疏,陶潛《歸田園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泛指“稀疏”,進而引申為“少”。“希”“稀”在表示“疏、少”義時相通,長期並存並用,形成了一系列相對應的複合異形詞。希,後來主要用於表示“希望、希求”,而“稀”則專用於表示“稀疏”“稀少”以及相關義項。從這種分工趨勢來看,與“稀少”義有關的系列異形詞,宜從俗,以含“稀”的詞形為規範詞形。

示例

1、稀少。
明 何景明 《內篇》之二三:“凡河南之士幾何也?集於學,弗萬人已爾?集於試,弗千人已爾?然名於錄者,八十人焉爾矣。較之,亦希罕曠絕之遇也。”
2、希奇。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便死也須索看,這裡管塑蓋得希罕。”《東周列國志》第七回:“方欲謝恩,班中又走出一員大將,頭帶雉冠,綠錦抹額,身穿緋袍犀甲,口稱‘執旗展步,未為希罕,臣能舞之。’”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七七回:“我當是什麼希罕東西,原來是顆地雷!”
3、貪圖;喜愛。
關漢卿 《救風塵》第三折:“我著你開著這個客店,我那裡希罕你那房錢養家。”《紅樓夢》第一一七回:“他見我們不希罕那玉,便隨意給他些,就過去了。” 清 李漁 《蜃中樓·運寶》:“本院只要親事,那裡希罕粧奩。” 孫犁 《白洋淀紀事·正月》:“你該去挑對花瓶大鏡子,再要個洋瓷洗臉盆,我就是希罕那么個大花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