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蠟染

布依族蠟染

布依族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特產蠟染布的記載。布依族蠟染的傳統染色,以藍靛液浸染,呈藍白相間的效果。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

簡介

錦繡中華民俗村布依族村寨的蠟染布畫布依族村寨的蠟染布畫

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254萬餘人,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豐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地區。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地區。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裡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係,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布依族。

布依族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特產蠟染布的記載。清代史書上所說的“青龍布”就是蠟染布。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被面、門帘、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繡更加風采迷人。
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學習蠟染技術。近年來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創作繪製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而且色彩也趨於多樣化。

特色

布依族蠟染的傳統染色,以藍靛液浸染,呈藍白相間的效果。由於點、線、面的配合有致,賓主、大小藍白的疏密得當,自然生成冰紋的虛實變化,使白底藍花或藍底白花看起來更加顯得清秀淡雅,更加顯得富有韻味。做成的蠟染布料,圖案豐厚樸實,繪畫活潑豪放,並呈出獨有的龜紋(亦稱小波紋),具有機器所不能代替的藝術效果。

清新自然的冰紋

布依族蠟染布依族蠟染

蠟染是蠟畫和染色的合成,其傳統的製作方法是用特製的蠟刀,蘸上熔化適度的蜂蠟在一塊塊大小不等的白布上畫出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將畫好的白布浸在染缸里染色,再將染了色的布經沸水去蠟清水漂洗攤平晾,便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蠟染花布。由於蜂蠟附著力強,容易凝固,也易龜裂。因此,蠟染時,染液便會順著裂紋滲透,留下人工難以描繪的自然冰紋,展現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自然紋樣生動傳神

布依族的蠟染圖案有幾何紋樣,也有自然紋樣,有的還可以從銅鼓紋樣上找到彼此的淵源關係。不同地區的蠟染藝術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於龍爪花和茨藜花,色調粗獷明快……蠟染藝術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中外婦女的衣著。
自然紋樣十分生動傳神,採用最多的是石榴、牡丹、蕨草等各種花草以及蝴蝶、蝙蝠、喜鵲等飛。不論是哪樣圖案,布局大都對稱而又多變,構圖大多誇張而又得體,線條十分流暢而又自然,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寄寓著人們的美好願望,顯示出人們的豐富想像和獨具匠心。

工藝

先把蜜蠟加熱熔為蠟汁,然後用三角形的銅製蠟刀輕蘸蠟汁,在自織的白布上精心描繪各種漂亮生動的圖案,再放入藍靛缸中漬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最後將布入鍋煮掉蜜蠟,撈 出後到河水中反覆蕩滌晾乾,就成獨具特色的蠟染工藝品。

布依族蠟染有著久遠歷史並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布依族的蠟染布記載。《宋史》四九三卷中曾記載:“南寧州(今黔南惠水縣)特產……蜂蠟、蠟染布……”南寧州在今貴州惠水縣境內,自古以來就是布依族聚居區。布依族蠟染是自織自染布。其繪製方法是,用銅片製成各種形狀的蠟刀,以蜂蠟為防染劑,製作蠟染時,先把蜂蠟加熱,熔成蠟汁,然後用蠟刀蘸上蠟汁,在平鋪的白布上繪成各種花紋圖案,蠟汁凝固沾附在布的兩面,點繪畢,將布放在靛藍染缸中浸染。染好後將布放入沸水中煮脫蠟質,即呈現白色花紋圖案,成為美麗的蠟染布。這種製法,《宋史》中不僅有記載,且清代史書上所載的“青花布”,也指的布依族的蠟染布。清乾隆《貴州通志·苗蠻》:“永豐(貞豐)、羅斛(羅甸)、冊亨等縣……婦女首蒙青花布手巾。”民國初年的((關嶺縣誌。訪冊·苗夷》記載:“布依婦女長裙細褶或青花布為之。”青花布即為蠟染布。蠟染布的圖案多為茨藜花、渦狀花、波狀花或描摹龍爪菜。品種有被面、墊單、包布、頭帕、背扇、圍腰、衣服、裙子等。
布依族蠟染,以貴州西部鎮寧、安順、關嶺、晴隆、普定一帶最盛行。貴州鎮寧一帶地處黔中腹地,為古夜郎國的中心地區。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婦女們個個都是點制蠟染的能手。布依族歷來都是男耕女織。女孩從國小紡織,成年婦女都有紡車。她們自己織、自己染、自己縫。從五六歲開始,在暑假或農閒之際跟大入學習蠟染與服裝,練就了製作蠟染的能力,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製,合身得體,不然,似乎出嫁時就沒有男人願意娶她了。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鎮寧一帶布依族蠟染的突出特色,因其布依族的服飾獨特而顯現。布依族的婦女們穿的長裙及腳背,頭包條紋頭帕及肩,胸系長圍腰,未出嫁的姑娘頭上盤兩條粗辮,已出嫁的頭上則戴筍殼襯裡的長形頭帕,稱“假殼”。布依族婦女喜愛穿大襟衣、長褲或百褶裙,戴各種銀制首飾。上裝多為大襟短衣,底色為黑色,上衣兩袖用蠟染的工整的螺鏇紋作裝飾並點綴長條的幾何紋刺繡,披肩上繡半月形桃花圖案,袖子上鑲嵌織錦和蠟染布,衣邊上也飾有織錦。下裝穿蠟染百褶長裙,系花邊圍腰,裙子也是用白地藍花的蠟染布製作。頭上戴方形織錦花帕。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包頭巾,著長褲。其服裝上的蠟染多為幾何形紋樣,有螺鏇紋、圓點紋、光芒紋、網紋、花葉紋等。其中以螺鏇紋多見,它從圓心往外打圈,粗細一致,若用雙線,雙線不並軌,銜接無痕跡。這些紋樣結構嚴謹細緻,對稱統一,虛實相應,剛柔相間,頗為美觀。色彩除深藍色、白色外,又添淺藍色,使層次更為豐富。布依族的蠟染與他們的生活一生相隨相伴。有剛出世的嬰兒所用的蠟染小被巾、襁褓服、童裝、花帽、口水兜、花背扇,青年人戀愛、婚嫁時的蠟染手絹、腰帶、頭巾、披肩、背心、腳籠、便裝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蠟染床單、背面、枕套、帳幔、桌布、包袱布、圍腰帕、手套、藍頭巾、錢包,辭世時專用的蠟染老衣、長壽背面、長壽鞋、蓋靈巾和招魂幡巾等。
布依族蠟染圖案,常見的有蕨菜花,團花、小花。還有銅鼓紋、鏇渦紋、水波形、連鎖形、鴛鴦、喜鵲、梅花鹿、龍飛鳳舞、雙喜雙壽等。布依族圖騰圖案有太陽紋、雲雷紋、回紋、銅鼓紋等。圖案連續對稱,民風濃郁,古樸典雅,以蠟裂的冰紋奇特和畫工精緻而馳名中外。不同地區的布依族蠟染藝術,也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於龍爪花和刺梨花,色調粗獷明快。
在布依族蠟染中,鎮寧扁擔山的石頭寨,也有“蠟染之鄉”的美稱。鎮寧縣黃果樹一帶和扁擔山的石頭寨以及普定縣,都住著布依族。鎮寧扁擔山地區,布依族的上衣,在袖子上有一條螺鏇紋,是固定不變的。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聰明能幹的布依族姑娘,不幸得了重病,請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藥,都沒把病治好。有一天她母親上坡去,采了一種布依話叫“皆皆百”的嫩苔(漢語叫郎雞草),回來煎吃以後,姑娘的病就慢慢地好了。這個姑娘為了紀念這種藥草,就照著“皆皆豆”的外形畫了下來,點在衣袖上,從此就固定下來了。
在布依族中,還流行著楓香染工藝。楓香染流行於貴州惠水一帶,製作方掛與蠟染相似。首先將楓香樹油脂與適量蜂蠟混合加熱使之化為液汁,然後用自製的銅刀,蘸楓香油在白布上繪出圖案,再將畫好的布放進染缸中浸染,最後,脫去楓香油,即出現精美的圖形。

民俗

穿上參有蠟染工藝製作的服飾的布依族姑娘穿上參有蠟染工藝製作的服飾的布依族姑娘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衣服大都是自己親手縫製的,合身得體,古樸典雅。姑娘們穿上自製的蠟染裙,由於冰紋和花紋排列的和諧完整、層次分明,走起路來富有變化,節奏感和韻律感強。這些工藝與圖案的綜合運用,再與人體線條統一起來,動靜結合,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