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阿依

巴莫阿依

巴莫阿依,女,彝族。1961年出生於四川涼山昭覺,全名“巴莫阿依石布嫫”。現任職於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際司,副司長;中央民族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市海淀區人大代表。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84年考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成為中國第一位彝族碩士研究生;1991年獲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彝族第一位博士;留校後主要從事宗教學和彝族宗教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96年獲美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研究員基金,赴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進行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1997、1998年兩次受聘於世界銀行,擔任安寧河流域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大型項目的社會評估工作和擬訂少數民族發展計畫。2000~2001哈佛大學燕京學社高級訪問學者。堅持長期深入川、滇、黔民族地區的山村做定點或周期性的田野調查,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為基礎結合彝文經籍進行研究,已出版個人專著《彝族祖靈信仰研究》,譯著《田野中的族群關係和民族認同》,合著《彝族文化史》、《彝族風俗志》、《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發表《論彝族畢摩階層的特徵》、《試論彝族畢摩的傳承和教育》、《論彝文文獻分類》、《中國大涼山彝族山民的儀式生活》以及《涼山彝族〈驅鬼經〉彝漢對照本導論》等論文四十餘篇(中、日、英、彝文),譯文十餘篇。曾獲北京市青年的最高榮譽“五四獎章”,被列為北京市青年學科帶頭人,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論壇代表。這些年來,她還與自己的兩位妹妹組成“巴莫姊妹彝學小組”,逐步將本民族的文化傳承介紹給了世界。

巴莫阿依選擇的是讓世界了解涼山、了解彝人的道路。阿依說起初對彝族文化也並不了解,是父親幫助她們選擇了這條道路,她至今還記得父親說過的那句改變她命運的那句話:“在把西昌建設成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還要把西昌建設成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新型的現代化城市。” 她在《與美國木嘎做田野調查》等一系列田野報告中就向世界介紹了涼山的今天與未來。

巴莫阿依的父親巴莫爾哈曾經做過涼山州的副州長,他對涼山州文化事業的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眼光,對子女的期望也不同於一般家長。大女兒巴莫阿依和二女兒畢業以後都分配回涼山州的政府部門工作,按理說,80年代初,彝族女性大學生還比較少,從政是完全可能的,可巴莫卻對她們說:我們彝族不缺幾個處長局長,缺的是專家學者和教授。於是已經工作的兩個女兒又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去年雙雙在著名的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1991年,巴莫又鼓勵三個女兒組織起了“巴莫姊妹彝學小組”。幾年中,三姐妹跋山涉水作了大量彝族民俗調查,寫出了許多專著。巴莫阿依還是第二屆國際彝學會議的發起人之一,是第三屆國際彝學會議的執行主席。如果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後彝學研究呈滔滔大河之勢,那么,巴莫彝學姊妹小組是其中重要的力量之一。

巴莫阿依說,傳統是條流動的河。一個民族的文化要發展、壯大,既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同時又是不斷揚棄、吸納的過程。要有開放的心態擁抱中國的、世界的先進文化,而不是固步自封。因為只有在比較的視野中,才能更徹底了解自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