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十二景

巴渝十二景

山城燈海 山城夜景

關於“巴渝十二景”的三次定義

從古至今,巴山渝水重慶城,景致萬千,雄渾與秀美並重。巴渝十二景,是重慶美景之精華,對十二景的定義,分別有:
一、1760年清乾隆年間巴知縣王爾鑒評定的“古巴渝十二景”
二、1989年4月1日由重慶晚報、市園林局和重慶電視台聯合發起的“新評巴渝十二景”活動,歷時一年評出的“新巴渝十二景”
三、2008年4月29日揭曉的“巴渝新十二景”(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

古巴渝十二景

由來

古巴渝十二景(1760年)的稱譽,得名於清乾隆年間頗有文學和審美素養的巴知縣王爾鑒,他在巴渝山水中圈定了十二處最能代表巴渝美色的景致,讓其流芳百世,距今已有近三百餘年歷史了。
據說,當年巴渝十二景的選定標準是:“其趣在月露風雲之外,其秀孕高深人物之奇,登臨俯仰,別有會心……空靈飄渺,在有象於無象之間,最稱奇妙。別具幽趣,空靈不著色相……”因而,王爾鑒所選取的巴渝十二景,都說得上空靈,美的地方恰巧是難以說清楚的那一部分。
當然,巴渝十二景並非完全是王爾鑒個人原創,事實上,在明代的地方志上就有“渝城八景”的記載,而王爾鑒的巴渝十二景,是在此基礎上“汰三增七”產生的。

古巴渝十二景簡介

古巴渝十二景分別是:
金碧流香 黃葛晚渡 桶井峽猿 歌樂靈音 雲篆風清 洪崖滴翠
海棠煙雨 字水宵燈 華鎣雪霽 縉嶺雲峽 龍門浩月 佛圖夜雨
1.金碧流香
巴渝十二景之首。從重慶解放碑的鄒容路一直沿坡上行至臨江位置的最高點人民公園山上,這個位置就是幾百年前的“金碧流香”之地了。
金碧山是當時巴山的頂峰,在她腳下是重慶的府衙,左川東道衙,右巴縣縣衙、縣學書院,真乃彈丸俯地,政權集中。早在清中期前,金碧山下就已成為重慶文化精英匯聚之地,政治和文化均在此聚首。文人們常吟詩作對結伴登高至此,正所謂居高臨下,可俯瞰全城,舉目遠眺,又水闊天空。最妙的是當站在這觀江制高點時,迎面清風徐來,四處無花無草卻暗香撲鼻。這前人道出的金碧流香,是流徜文人心中,被翻開的扉扉“書香”,和沉浸醉人、涓涓而出的怡然 “墨香”。
2.黃葛晚渡
這是一個擺渡渡口。據考在北宋初年,黃葛渡就已形成,至民國時,渡口達到最為忙碌的繁興時期。它是古時從重慶城中心通往南岸的重要交通口岸,每當夕陽時分,從此過江的人們延伸占據著很長的渡口,甚而出現著交相爭渡的場面。
1980年7月1日,長江大橋正式通車,從此天塹變通途,幾個世紀承載著繁忙人們的黃葛古渡就此停止了擺渡。如今時常還聽得見家居南岸的人們,津津樂道著當年夕陽西下、人流攢動的盛景。尤其枯水時節, 從南岸登船渡江需經過百十米長的木竹跳板,兩旁的柵欄上掛著夜間照明的燈泡,夜色來臨,形成了遠遠就能望見的長長燈帶,最早的山城夜景就在暮色夕陽下與長江水、天交映生輝。
3.統景峽猿
此景座落在現渝北統景風景區,古時名為“桶井”,集中有峽、河、泉、洞等。而“桶井”之名,是因“桶井”境內的峭壁峽谷,酷似桶狀,當人入其中有如坐碧井觀天之感。之後將“桶井”易為“統景”,也是謂喻此處:集自然山川之靈秀、統天下多種美景之緣故。
桶井峽以猴子和廣闊幽深的溶洞聞名。崖上曾經猴子成群,猴兒或攀樹援藤,或倒掛嬉戲,給幽靜的峽谷帶來勃勃生機。
4.歌樂靈音
相傳“歌樂靈音”源於歌樂山頂峰的雲頂寺,雲頂寺大殿屋檐上掛著12個銅鈴,風一吹,銅鈴就會發出清脆的聲音,和著陣陣松濤翻滾十里,動聽之極。可惜從上世紀50年代起,為修築高爐煉鋼鐵,雲頂寺已被全部拆毀,松濤沒了銅鈴相伴,也就少了獨有的韻味。現今的歌樂山在原雲頂寺所在的山頂,仍常雲霧渺漫,一年累計接近5個月的時間都是霧天,讓山之秀色時隱時現,由來就是霧自縹緲松自隱。惜聽偶爾傳來的陣陣松濤,似又回到風、鈴相伴的歌樂靈音。
5.雲篆風清
雲篆山距重慶巴南區魚洞約八公里,形如魚脊,高聳盤曲。明代山上曾建雲篆寺,至今還可看到遺址。清嘉慶八年(1803年),這裡又修了雲篆大寨于山隘,為當時巴縣縣南五大寨之一,迄今只存一寨門。
登臨雲篆山,只見綠樹森森,雲霧悠悠,側耳傾聽山風穿林,奇雲變幻莫測,一會雨、一會霧。迎著拂面的清風,看錯落有致、彎曲層疊的稻田,和一叢叢綠樹掩映的農家房舍,自然閒雅,待清風將薄霧送向田野間時,天地悠悠山人合一,只想閉目張臂、欲似飛仙,除了空靈飄逸之感,煩惱全拋九霄雲外,靜觀而坐,山風陣陣,鳥鳴聲聲,恍若與世隔絕。
6.洪崖滴翠
洪崖是指重慶渝中區滄白路以下,臨嘉陵江的崖壁,因崖上還有一洞,此處也喚作洪崖洞。在崖頂上的新華路一帶曾經是林木蒼翠,樹多則蓄水,於是一條小溪從山林間滲出,沿大陽溝、會仙橋一直流到洪崖洞附近,形成一道瀑布懸空而下,落至崖間再順著岩石自上而下地匯作涓涓細流。在少雨的秀節,水就呈星星點點往崖下滴,水珠兒被陽光映透得個個如綠珠碧玉,便有文人騷客們將其稱為“洪崖滴翠”。
洪崖洞也是一處軍事要地,在悠長歲月中,洪崖洞這一帶相繼有過江隘炮台、鎮江古寺、東川書院、明代城牆、天成巷街等眾多歷史遺蹟。還是清巴縣知府王爾鑒對“洪崖滴翠”以詩吟誦來得妙:“洪崖肩許拍,古洞象難求。攜得一樽酒,來看五色浮。珠飛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陽里,波光點石頭。”
7.海棠煙雨
煙雨、曉月、海棠、溪,一組詩情畫意的文字,組成了曾經的南岸區現濱江路段的一組地名。由渝中隔江觀向南岸,亦真亦幻的霧紗朦朦朧朧地縈繞在整個路段的上方周圍,聯繫它們的是交錯有致的溝壑溪澗泛起的層層水霧,輕輕逸向那片曾經的海棠樹林漸漸飄向迷離籠罩的南山。那溪是海棠溪,溪的兩旁是煙雨路和曉月路。海棠溪的溪水,從南山林間蜿蜒而出,經過長滿海棠的樹林,再穿過單拱石橋匯入長江。那造型有如一彎新月的單拱石橋,把溪水兩邊高低有序的人家緊緊相聯。每當山雨降臨時橋上淡煙微布,絲絲細雨溪流映帶,霧繞瓦屋逸然成趣,南岸山城的美景由此得名海棠煙雨。曾有人說“海棠煙雨” 貴在空靈縹渺,在無形和有形之間游離,是靠思、靠悟才能欣賞到的。現在,海棠樹早已不再,溪水也被填上了厚土,並築上了公路,煙雨縹渺的“海棠煙雨” 除了立上的字碑,其景業已消失。
8.字水宵燈
因長江、嘉陵江在朝天門交匯處的水流,幾經曲折相互迂迴而天然形成一個酷似“巴”字的古篆體,故有“字水”之稱。夜幕下華燈初上時,波光凌照弈弈生輝,“宵燈”映“字水”, 山城夜景得雅號“字水宵燈”。
賞“字水宵燈”登高為妙,舊時賞“字水宵燈”的三處佳地,分別為“小梁子”(即今人民公園附近)它也是重慶老城的制高點,為觀景第一佳處,其後兩處為“江北城”(古時僅指現重慶大劇院那一處)和南岸“老君洞”。而現在人們最愛去的觀賞點,便是南山“一棵樹”,在此俯瞰,可將璀璨映月的雙江燈火盡收眼底,看到的兩江水有如金帶遍繞山巒,山無窮、水無盡,燈海燦無邊。
9.華鎣雪霽
雪霽,即雪停天空放晴那一刻。古時華鎣山為重慶屬地。據考,華鎣山大雪初停之時景致使人震撼。華鎣山綿亘川渝四縣交界之處,山麓四面環拱,諸峰直出雲表。秋冬交際時,松柏蒼翠豐滿仍無衰敗之意。最是引人入勝為冬雪初霽,日色破寒,霽色斑斕中普現出一個白茫茫的小宇宙,掩映著叢林翠靄。
10.縉嶺雲霞
暮日西下,置身於重慶北碚嘉陵江溫塘峽畔的縉雲山,九峰橫亘、延綿不斷,好似掛在天上的島嶼漂浮在赤色的雲海中,赤多白少的雲霞被古人形容為縉雲,一早一晚斑斕絢麗地映滿天空,遠古傳說里它叫做巴山,易名為縉雲山後,由王爾鑒將其美景“縉嶺雲霞”納入了巴渝十二景。
縉雲山素有“小峨眉”之稱,它不光霞色繽紛,還由於山勢落差大,植物多樣性明顯。上其峰頂“太虛台”可瞰看蜿蜒如碧玉的嘉陵江和北碚森林城市。
11.龍門浩月
向朝天門奔涌而去的長江,受南山山體阻擋,在過海棠溪後,被靠南岸的一排隆起的石樑頓時劈為內外兩流。被“劈” 的長江在此轉了一個大彎,石樑外江流湍急,梁內卻浩如平鏡,內外不同如此分明,巴人稱這形似彎月、波平如鏡的水灣為“浩”。凸出江面的石樑酷似一尊微微向外流傾斜的游龍,順著江勢連綿而居,中間有一斷開處正好疏通著內外水系,由於形如龍門,南宋便有人在其內外兩側刻“龍、門”二字,龍門浩就此得名。
舊時觀之在洪水退去後,浩內水平浪靜、浩外波濤洶湧,一動一靜,相映成趣。每當皓月當空,江舟歸來之時泊於灣內,月光照耀下的江面倒映著漁家人燃起的點點漁火,並泛著溫柔橘色的波光。文人墨客頌詠此景為龍門浩月、朦朧如畫。現“龍、門”二字,已於文革期被毀。新重慶建東水門大橋時,一施工橋墩正好座落於部分石樑上,現露出的部分石樑由於時間沖刷,已變得嶙峋怪異,政府又重新組織刻上“龍門浩月”四字,此灣成一新景,皓月依舊當空,龍門依舊皓月,只是景物全非。
12.佛圖夜雨
建於渝中半島上的舊重慶主城三面環水,只有西南山脊一線可通往“佛圖雄關”,它是連線陸路交通的唯一出口,誰都想把守這個離城十里的重要關隘,它是歷史上諸多兵家的必爭之地,在這硬朗朗的歷史背景後面卻還隱透著“佛圖夜雨” 的雅名,明代在這裡有了“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夜雨寺。山臨兩江,地勢高險,水氣蒸騰,到了夜晚整個佛圖關雨霧蒙蒙,雲煙繚繞,宛如江上仙境浮島。唐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就為佛圖夜雨作出了最帖切的注釋。佛圖關眾多古建築和傳說雖已淡出歷史,但山上林木仍蔥翠蒼健,醒目的大黃葛樹幾百年生長下來,愈加變得枝葉昌盛,愜意山道穿行林間,再極頂遠眺,碧玉如帶的兩江之水,有眾橋橫臥其上,看道路縈迴,高城削天,南北美景,窮收眼底。

新巴渝十二景

由來

1989年4月1日,由重慶晚報、市園林局和重慶電視台聯合發起的“新評巴渝十二景”正式啟動。活動持續一年之久,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1990年4月27日,重慶市第十一屆人大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市政府對“新巴渝十二景”命名的決定。

新巴渝十二景簡介

新巴渝十二景分別是:
大足石刻 山城燈海 四面飛瀑 縉嶺雲霞 北泉溫泳 南山醉花
歌樂靈音 統景峽猿 長湖浪嶼 獨釣中原 南塘溪趣 朝天匯流

巴渝新十二景

由來

《重慶晚報》在1989年成功發起舉辦“新巴渝十二景”活動的基礎上,從2006年5月起,又特邀熟悉重慶市景觀歷史文化背景和現狀的職能部門,聯合舉辦“巴渝新十二景”評選活動。評選過程自始至終堅持原則、採取全民推薦、媒體聯動與專家評審相結合的方法,評出的景區得到了市民和專家的廣泛認同,對提升重慶軟實力有促進作用。這也是積極回響市政府號召,全面激活重慶旅遊市場的有益舉措。
2008年4月29日,“巴渝新十二景”揭曉。

巴渝新十二景簡介

巴渝新十二景分為“巴渝新十二景自然景觀”及“巴渝新十二景人文景觀”,分別是:
“巴渝新十二景自然景觀”——
阿依秀水 長湖浪嶼 芙蓉滴翠 黑山幽谷 南泉溪趣 四面飛瀑
天生三橋 巫山奇峽 統景溫塘 黔江奇海 金佛崔嵬 黃水林海
“巴渝新十二景人文景觀”——
朝天匯流 磁器古鎮 山城夜景 彩雲白帝 大足石刻 漢豐新城
名碑金街 西沱天街 釣魚古城 紅岩豐碑 石寶瓊閣 豐都鬼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