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塔

巴比塔

巴比塔是《聖經》之《舊約·創世紀》第11章(1-9)中一座通天塔,塔與神廟總的高度也是87.78米。共7層,第一層高32.19米,第二層高17.56米,第三、四、五、六各層均高5.85米。

巴比塔

巴比塔
(The tower of Babel)是《聖經》之《舊約·創世紀》第11章(1-9)中一座通天塔,由挪亞(Noa)的後代在示拿(Shinnar)所建。傳說古時候,天下人都說一種語言。人們在向東遷移時走到一個叫示拿的地方,發現一片平原,於是便住下來。後來他們計畫修一座高聳入雲的塔,塔頂則直達天庭,用以顯示人類團結的智慧與力量。塔很快就造了起來,並且越建越高。事情很快驚動天庭的上帝。上帝擔心神至高無上的權威受到威脅,因為天下的人類皆為一個民族,皆說一種語言,他們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溝通,在人類力量的凝聚下任何奇蹟都可以創造,所以長此以往人類將脫離神的統治。於是上帝施以魔法變亂了人們的語言,使他們無法溝通,高塔也因此無法繼續建造。原著中對於這段故事是這樣記述的:
“Wycliffe version (1395) - Middle English
◇ Forsothe the lond was of o langage, and of the same speche.
◇ And whanne thei yeden forth fro the eest, thei fonden a feeld in the lond of Sennaar, and dwelliden ther ynne.
◇ And oon seide to his neiybore, Come ye, and make we tiel stonys, and bake we tho with fier; and thei hadden tiel for stonus, and pitche for morter;
◇ and seiden, Come ye, and make we to vs a citee and tour, whos hiynesse stretche 'til to heuene; and make we solempne oure name bifor that we be departid in to alle londis.
◇ Forsothe the Lord cam down to se the citee and tour, which the sones of Adam bildiden.
◇ And he seide, Lo! the puple is oon, and o langage is to alle, and thei han bigunne to make this, nethir thei schulen ceesse of her thouytis, til thei fillen tho in werk; therfor come ye, go we doun,
◇ and scheende we there the tunge of hem, that ech man here not the voys of his neiybore.
◇ And so the Lord departide hem fro that place in to alle londis; and thei cessiden to bielde a cytee.
◇ And therfor the name therof was clepid Babel, for the langage of al erthe was confoundide there; and fro thennus the Lord scaterede hem on the face of alle cuntrees.
◇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
◇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罷,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 他們說,來羅,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了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 沒有不成就的了。
◇ 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 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比”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著作中曾對巴比塔有如下描述,“巴比塔有一座實心的主塔,高約201米,共有8層。外面有條螺旋形通道,繞塔而上,直達塔頂,並在半途設有座位,可供歇腳。希羅多德記下的塔基每邊約90餘米,高度也約90米……塔上建有一座大神廟,裡面有張精緻的大睡椅,鋪陳華麗,旁邊有一張金桌子。”

相關資料

1899年,德國考古學家羅伯特·科爾德韋在巴比倫遺址進行挖掘時,當真挖掘到了一座塔的巨大塔基。塔建造在一個名叫“薩亨”或“盤子”的凹地里。據科爾德韋測量,塔基每邊長87.78米,塔與神廟總的高度也是87.78米。共7層,第一層高32.19米,第二層高17.56米,第三、四、五、六各層均高5.85米。據測算,神廟約高14.63米。牆壁包有金箔,飾以淡藍色的上釉磚。該塔建造時共用去了5800萬塊磚,這個龐然大物俯視著附近整個地區。科爾德韋認為,這座塔就是《聖經》中描繪的巴比塔。
對於巴比塔的原型史學家持有不同的看法。部分學者認為傳說中的巴比塔為新巴比倫王朝時代巴比倫城內的馬爾都克神廟大寺塔。馬爾都克大寺塔高295英尺,相當於今天一座二十多層的摩天大樓的高度。這在當時人們眼裡確實有高聳入雲的通天之感。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在巴比倫城內有兩座著名的神廟:一是馬爾都克大寺塔,人稱“地廟”;還有一座叫巴比倫塔,人稱“天廟”。他們認為“天廟”才是傳說中的“通天塔”。但由於歷史久遠,巴比倫塔幾經洗劫,能夠留下的記載是鳳毛麟角。比較有價值的是在馬爾都克大寺塔里發現的一塊石碑,上面鐫刻有“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在公元前460年遊歷巴比倫城時,對當時已經荒蕪的巴比倫塔的描述。因此,一般認為,馬爾都克神廟大寺塔就是巴比塔。後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還據此描述,描繪出他們想像中的通天塔。
希羅多德筆下的通天塔多次毀於戰火又多次重建。據史載,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征服巴比倫時,為這座雄偉的建築所傾倒,不僅禁止部下毀塔,而且還下令在自己的陵墓上也建了一座類似的建築。但這座塔最終未能倖存,它被波斯王薜西斯搗毀,成為一堆瓦礫。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曾憑弔過這一遺址,他與居魯士一樣,為這宏偉的廢墟所傾倒。他讓一萬名部下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清理現場,但可惜已無法恢復原貌。隨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失落與湮沒,巴比塔再也未能恢復往日的雄偉與壯觀。人們只能根據史家的記載和考古發現,將巴比塔的概貌大致呈現給後世的人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