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吉格木德

巴·吉格木德,男,蒙古族。博士研究生導師,蒙醫學醫史文獻學家,理論家,著名蒙醫。0血型。大學學歷。1938年12月生於內蒙古伊盟鄂托克旗。1963年內蒙古醫學院蒙醫學專業畢業留校任教。從事蒙醫學基礎理論、蒙醫學史教學44年;同時從事蒙醫學基礎理論、蒙醫學史、蒙醫學文獻研究和臨床醫療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1987年提升副教授、1989年破格提升為教授,成為國內外有影響的蒙醫學家,享受國務院特殊金貼的突出貢獻專家。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六十多篇論文,有二十多篇論文在國外轉載和發表,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出版了數部學術專著,有一部專著日語版在東京出版,多次獲獎。

基本信息

學術研究

蒙醫學史研究

巴·吉格木德 巴·吉格木德

巴·吉格木德是系統研究蒙學史的第一人,從20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立題研究蒙醫學史,到國內各地和蒙古國、前蘇聯布利亞特等有關國家進行考查,掌握了大量的醫史文獻資料,進行深入研究,發表了40多篇論文;出版的主要科研專著有《蒙醫學簡史》(1984年蒙文版、1997年漢文版)、《蒙古醫學史》日文版(1991年東京)、《蒙醫學史》(2002年),書中分四個發展階段,系統地研究了兩千多年的蒙醫藥發展史。任副主編編寫了《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叢書o醫學卷》(1999年)、《內蒙古醫學史略》(1993年),添補了蒙醫學史研究之空白,成為蒙醫學史學科奠基人,創立了高等醫學教育蒙醫學史學科,培養了首屆蒙醫學碩士研究生(醫史文獻學)。現正在編寫《蒙醫學史》(蒙醫學高等院校教材)。

蒙醫學基礎理論研究

巴·吉格木德1963年接受了編寫蒙醫學基礎理論講義任務,開始整理散在於古籍經典中的蒙醫五大元素學說、五行學說、陰陽學說、臟腑學說、脈絡學說; 1965年他編寫的內蒙古醫學院油印版《蒙醫基礎理論講義》中第一次較系統地專章論述了蒙醫五大元素學說、五行學說、陰陽學說、臟腑學說、脈絡學說,對這些學說的系統化研究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七十年代立項研究“蒙醫學基礎理論整理研究”課題,其成果:發表了《論正常赫依、希拉、巴達乾》、《蒙醫學基礎理論發展史》等十多篇論文;1984年出版了科研專著《蒙醫學基礎理論》(1984年第一版,1988年第二版),該書是建國以來系統整理蒙醫基礎理論的第一部科研專著,書中較系統地整理研究了蒙醫學基礎理論;其中重點研究和系統論述了蒙醫學基礎理論發展史、五大元素學說、陰陽學說、臟腑學說、脈絡學說、六基證病理學說、寒熱病理學說、臟腑病理變化特點等;並提出了不少新的學術見解,成了蒙醫學基礎理論學科帶頭人;主編出版了《蒙醫學基礎理論》(高等醫藥院校教材、1988年)。為蒙醫藥基礎理論的研究、教材建設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

醫學古籍文獻研究

巴·吉格木德到國內外收集了大量古籍文獻資料,發表了《蒙醫學古典著作考略》、《古印度醫學經典巨著<醫經八支>的研究》等十多篇論文;提出了蒙醫古代文獻中《四部甘露》等三部古籍為蒙醫藥學“三大經典”的新觀點,出版了《蒙醫學史與文獻研究》(2004年),書中研究、考證和介紹了近80部蒙醫藥古籍文獻,成為蒙醫文獻學學科帶頭人。

任副主編編寫了《蒙古學百科全書·醫學卷》(2002年);參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中國醫學通史》、《醫療手冊》等多部著作。

臨床醫療工作

巴·吉格木德在四十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腦積水、神經根炎、神經性頭痛、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症、過敏性紫癜、玫瑰糠疹、牛皮癬、胃潰瘍、腎結石、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子宮肌瘤、小兒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等疑難病症的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成為著名蒙醫。

醫術專長

腦積水、神經根炎、神經性頭痛、頸椎病、過敏性紫癜、牛皮癬、玫瑰糠疹、胃潰瘍、胃腸炎、各種腹瀉、腎結石、紅斑狼瘡、小兒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子宮肌瘤、月經失調、等疑難症和消化系、泌尿系、婦兒科疾病。

獲獎情況

巴·吉格木德獲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二項,獲國家級和省級以上科技圖書一等獎五項、二等獎二項、三等獎二項,專著《蒙古醫學史》日文版獲日本國翻譯文化獎,1990年應激情到蒙古國進行醫史考察,學術交流和講學,獲蒙古國科學院金獎。

國際學術交流

1990年應蒙古國衛生部長的邀請,到蒙國進行醫史考察、學術交流和講學,1991年應邀請到原蘇聯布利亞特科學院進行學術交流、醫史文獻考察;1993年應蒙古國衛生部部長的邀請到蒙古進行學術講座;1995年到越南河內市參加傳統醫學國際會議,在大會上宣讀了蒙醫史和古印度醫學方面的兩篇學術論文;1998年到日本國參加蒙古傳統科學國際會議,發表了《古印度醫學〈醫經八支〉的研究》論文。在國內多次參加蒙古學國際學術會議,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國際學術會議等。

社會兼職

曾任內蒙古醫學院蒙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中華醫史學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華醫史雜誌》編委、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從書編審委員會副總編、《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從書o醫學卷》副主編、高等醫藥院校蒙醫學統編教材編審委員會副總編、《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雜誌編委、內蒙古科協二屆委員、中華醫史學會內蒙古分會主任委員、內蒙古蒙醫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蒙古學百科全書o醫學卷》副主編等職務。現任《中國民族醫藥雜誌》編委會顧問、內蒙古中蒙醫藥工程協會學常務理事、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和專家委員會成員等職務,對學術交流和組織工作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作品介紹

巴·吉格木德 巴·吉格木德

—《蒙古醫學簡史》 作者:巴·吉格木德 譯者:曹都

目錄

引論

第一章 十二世紀以前的蒙古醫學

一衛生

二醫藥

(一)蒙古醫生

(二)飲食療法

(三)熱敷療法和灸法

(四)針刺療法

(五)放血療法

(六)對溫疫、傳染病的認識

(七)藥物和藥方知識

(八)急救和內傷、戰傷的治療經驗

(九)接生員

(十)小結

第二章 古代蒙古傳統醫學的形成階段

一飲食療法

二骨傷外科與人體解剖

三傷員急救法

四按摩療術

五“瑟必素”療術、皮療術、髒療術

六瘟疫和傳染病

七蒙藥和方劑

八理論指導

九醫藥機構及其制度

十關於薩滿巫師行醫

十一小結

第三章 十六世紀以後蒙古醫學的發展

第一節 蒙古傳統醫學

一傳統骨傷科

二蒙古正腦術和內傷療術

三傳統飲食療法

四傳統罨敷療術

第二節 《醫經八支》《四部醫典》在蒙古地區的傳播

一《醫經八支》在蒙古地區的傳播

二《四部醫典》在蒙古地區的傳播

第三節 學術流派

一傳統蒙古醫學流派

二藏醫學流派

三近代蒙古醫學流派

第四節 醫學教育

第五節 基礎理論的系統化

第六節 藥物學和方荊學

一 藥物學

二 方劑學

第七節 臨床各科的發展

第八節 療術的發展

一 灸法

二 放血療法

三 針刺療法

四 針灸銅人

五 阿爾山療法

第九節 醫學家及其著作

一 羅布桑丹金扎拉倉及其五部醫學著作

二 伊希巴拉珠爾及其五部醫書

三 羅布桑蘇勒和末及其他的醫學著作

四 阿旺·巴拉丹尼瑪及其醫學著作

五 官布扎布公和他的醫學著作

六 敏如拉·占布拉和他的《方海》

七 伊希丹金旺吉拉和他的醫學著作

八 占布拉道爾吉和他的《蒙古藥正典》

九 羅布桑卻丕勒和《蒙醫藥選編》

十 《普濟雜方》

十一 阿旺·羅布桑丹畢扎拉倉和他的《普濟金色訶子集》

十二 雲丹滿仁巴和他的《四部醫典奧詞解說》

十三 龍日格丹達爾及其三部醫學著作

十四 吉格術德丹金扎木蘇及其《觀者之喜》

十五 扎拉薩敖斯爾及其《普濟驗方手冊》

十六 其他醫學家及其著作

第十節 小結

譯者附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