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民族]

中國西南古代民族。活動於商代後期到南北朝。

正文

中國西南古代民族。活動於商代後期到南北朝。傳說巴人起源於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縣境內),最初稱王的酋長名叫廩君,所以又稱廩君蠻。居住的地域大致先後在今四川東部、陝西南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一帶。商以後巴人勢力發展,征服了周圍的一些部落。西周初期,受周王室分封,在漢水流域建立了巴國。春秋至戰國中期,占據川東之地,與楚、鄧、庸、蜀等國交往頻繁,文化上互相影響,也與這些國家不斷進行兼併爭戰。巴人對鄂西、川東一帶的開發,作了重要貢獻。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滅於秦。秦滅巴以後,置巴郡,對巴人頗優待,“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漢代,巴人屬於“巴郡南郡蠻”,分化很快,一部分與漢族融合;一部分可能與濮人融合,在魏晉時構成僚族的一部;另一部分由於反抗漢朝的統治而被強制遷到湖北江夏,稱為沔中蠻或江夏蠻,至6世紀時與號稱盤瓠之後的蠻族混合而難以分辨。
巴人的文化,僅能從有限的考古材料中加以判斷。他們信奉白虎,有人祭風俗,死後用船棺埋葬。武器有銅劍、銅鉞、銅矛。生活用具有銅甑、銅釜、銅鍪。樂器有於、編鐘等。器物多輕薄,虎紋是常見的紋飾。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