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假設

差距假設是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提出。並提出了如下三個經典公式:社會動員/經濟發展=社會頹喪;社會頹喪/流動機會=政治參與;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動亂。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提出了“差距假設”理論,並提出了如下三個經典公式:社會動員/經濟發展=社會頹喪;社會頹喪/流動機會=政治參與;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動亂。
現代化作為多層面的歷史進程,涉及到人類的思想和行為的所有領域的變革。具體而言,包括城市化、工業化世俗化民主化和新聞參與等各方面。亨廷頓指出,對於處於現代化過程中的開發中國家來說,政治不穩定原因不在於缺乏現代性,而在於為實現現代性所進行的努力。基於這種認識,亨廷頓提出了導致政治不穩定的著名公式:
社會動員/經濟發展=社會頹喪
社會頹喪/流動機會=政治參與
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動亂
經濟發展帶來了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並給恪守傳統的人士提供了新鮮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打破傳統文化在認識和觀念上的障礙,並提高人們新的渴望和需要水準。而轉型社會中滿足渴望的能力的增速比渴望本身的增速要慢。於是,在渴望和指望之間,需要的形成和需要的滿足之間造成了差距。根據戴維斯曲線,這一差距就造成社會頹喪。如果傳統社會可以提供大量的流動機會,公民的社會頹喪會隨著社會流動的增加而得以緩解,從而確保社會穩定。但是,大多數處於現代化之中的國家社會流動程度很低。公民為了擺脫社會頹喪感,會要求擴大政治參與,從而能夠試圖影響政府的決策,以滿足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渴望。如果政治制度化水平不夠高的話,就容易導致政治動盪。可見,政治不穩定的最終根源來自於現代化所導致的經濟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