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貽貝

川貽貝

川貽貝在分類上屬於軟體動物門(Mollusca)、瓣鰓綱(Lamellibranchia)、異柱目(Anisomyaria)、貽貝科(Mytilidae)海洋生物。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北部沿海,生活在淺海,以足絲附著岩礁上。貝殼楔形,殼頂在前方稍鈍,腹緣略直,足絲伸出處略凹陷,背緣弧形,後緣稍圓,殼面由殼頂沿背緣隆起,將殼面分為上部寬大而斜向背緣,下部小而彎向腹緣的兩部分。成體殼長一般在6-8 cm,大的可達l0-12cm,殼長小於殼高的2倍。

簡介

貽貝類海洋生物我國已發現的有近50種,分18個屬。它們的貝殼都呈三角形,表面有一層黑漆色發亮的外皮。兩個外套膜除了在背面連線以外,在後端也有癒合形成排水孔,外套膜的後腹面的邊緣有很多分枝狀的小觸手。有兩個閉殼肌,前面一個較小,後面一個較大,利用閉殼肌和韌帶開啟關閉殼,兩瓣殼之間常有縫隙,

圖片圖片
足分泌的足絲即從縫隙中伸出來固定在岩石或其他物體上。川貽貝的攝食也跟其他雙殼類軟體動物一樣,只能被動地從通過它身體內部的水流中獲得。川貽貝作為重要的海產品,具有味道鮮美受大眾歡迎外,還具有豐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中國海洋藥用生物中有敘述它的若干功能。國外也有食用川貽貝有益於高血壓或動脈硬化患者的報導。

海洋生物因其特殊的生活環境和代謝方式,體內常存在著許多具有藥用價值的特殊生理活性物質,因而許多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藥物有望在海洋生物中取得突破。貽貝(mussel)俗稱青口、海紅,其乾製品稱淡菜,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還具有很好的藥用和保健功效。貽貝科的種類很多,僅我國沿海就有3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10多種,包括紫貽貝、翡翠貽貝、川貽貝、厚殼貽貝、隔貽貝、凸殼肌蛤、毛貽貝、偏頂蛤、黑蕎麥蛤、石蟶等是我國目前主要的養殖品種。貽貝生命力強,易於人工養殖,是我國傳統的養殖貝類,山東、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都有廣闊的養殖海域,養殖產量極大。在海產食品中,低值的貽貝並未充分利用,因此研究與開發其中的藥用成分對提高其附加值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營養與保健價值

紫貽貝、翡翠貽貝、川貽貝的營養價值很高,據測定,100g乾貽貝含蛋白質59.1g,脂肪7.6g,糖類13.4g,鈣277mg,磷864mg,鐵24.5mg,碘0.12mg,核黃素0.46mg,尼克酸3.1mg。貽貝肉胺基酸種類較齊全,必需胺基酸含量占總胺基酸量的33.2%。牛磺酸的含量高,約占總胺基酸量的3.9%。其中與嬰幼兒生長發育密切相關的賴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等都超過了全脂奶粉的含量。而牛磺酸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物質,在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牛磺酸缺乏可引起多種疾病。此外還含有較高含量的-氨基丁酸、鳥氨酸等特殊胺基酸。貽貝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低於豬、牛、羊肉和牛奶等食品,而多聚不飽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其中以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最高,EPA+DHA總量占總脂肪酸的26.01%,具有促進腦細胞生長發育,改善心血管功能和炎症的作用。並且研究發現鮮貽貝與乾貽貝的脂肪酸構成基本一致。由於紫貽貝、翡翠貽貝、川貽貝等貽貝在我國已大規模養殖,產量大,價格低,而且營養豐富,因此是製作營養與保健食品的理想原料。以貽貝為原料成功地研製了有補鈣效果的含可溶性海洋鈣和貽貝粉的複合海洋鈣,對缺鈣模型的糾正效果優於碳酸鈣,能促進骨銘生長。採用酶解方法將貽貝製成營養豐富均衡、味道鮮美的調味品。

中醫藥價值

紫貽貝、翡翠貽貝、川貽貝等貽貝的中藥及食療價值也很突出。據本草匯言記載:淡菜,補虛養腎之藥也。本草拾遺:主虛凝勞損,因產瘦瘠,血氣結積,腹冷,腸鳴,下痢腰疼,帶下。大明日華子本草:煮熟食之,能補五臟,益陽事,理腰腳氣,消宿食,除腹中冷氣。清代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也載道:淡菜,甘溫。補腎、益血填精、治遺帶崩淋、房勞產怯、吐血久痢、膝軟腰疼、髒寒腹痛、陽痿陰冷、消渴癭瘤。乾即可以咀食,味美不腥。產四明者,肉厚味重而鮮,大者彌勝。可見,貽貝做為滋補食療品,對肝腎不足、眩暈盜汗、腎陽、虛弱、腰痛、陽痿、遺精早泄、女子月經不調、月經過多、崩漏、白帶過多、小腹冷痛、小便餘瀝不淨、高血壓病、動脈血管硬化症均有一定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