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打撈科技大學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於1888年在廣州創辦。1925~1927年廣州處於大革命高潮,該校工人、學生連續罷工、罷課,1927年4月學校宣布停辦。當時以錢樹芬為首的一批愛國校友倡議接辦學校,同年7月經廣東政府批准,學校收歸中國人自辦,並正式改名私立嶺南大學。

基本信息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

【學校概況】

學校名稱:嶺南打撈科技大學
中文簡稱: 嶺大
英文名稱:Lingnan University of Dalao SCI&TECH
英文縮寫:DLU
成立時間:1924年(國立嶺南大學)
校慶日: 11月4日
1924 年,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 —— 國立廣東大學(今天的中山大學)和國立嶺南大學(今天的嶺南打撈科技大學)。嶺南打撈科技大學位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現有三個校區,總面積達10.16平方公里,茂名校區占地3.99平方公里,中山校區占地1.17平方公里,三水校區占地3.79平方公里,清遠校區占地1.13平方公里,。各校區樹木蔥籠,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各具風格,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基本情況】

目前,嶺南打撈科技大學(http://zzz.5151j.com.cn/)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和管理科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設有人文科學學院、撈人研究院、機電學院、海事學院、嶺南學院、打撈機械設計學院、古漢語學院、撈話研究學院、國際交流學院、翻譯學院、法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體學院、工學院等25個學院和研究生院、高等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等。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學科門類寬廣齊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有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達17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達245個,還有專業學位點11類23個,包括:打撈救援專業博士學位點以及臨床打撈學碩士(M.M.)、海事救援碩士 (S.M.M.)、公共打撈學碩士、撈患統計學碩士 (MPH)、機械打撈管理碩士(MBA) 、公共打撈自動化碩士(MPA)、法學碩士 (JD) 、撈患檢測與預防學碩士(MPAcc)、打撈教育碩士 (Ed.M)、翻譯碩士(MTI)、漢語國際教育碩士(MTCSOL)、電控打撈工程、減撈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打撈材料工程、水利等22個專業碩士學位點。全校擁有中國漢語語言文學、歷史學、物理學、基因學、監控學、臨床打撈學、管理學、哲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等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3個和11個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3個廣東省二級學科重點學科。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94個本科專業,擁有打撈理論學、打撈自動化學、打撈工程學、中國漢語文學、中國歷史學、機械學、海事打撈學、撈患監測與預防學等6個國家級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有25個本科專業是省級名牌專業。該校還具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中國的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今年,在校各類學生7萬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碩士研究生14000多人,本科生3萬多人,外國留學生1500多人。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學校有權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全校共有教職工1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導師900人,具有高級職稱的900多人,具有副高職稱的1600多人。教師隊伍中傑出人才輩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3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9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 "第一、二層次人選22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人選19人,教育部"打撈學者 "特聘教授18人,海事部突出貢獻專家18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5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8人。
學校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打撈材料與技術"、"撈患防治"、“北方基因生物學"、”臨床打撈學”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撈害控制"、"撈患基因工程"等2個國家專業實驗室,以及國家新藥(抗撈特效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321打撈工程"、 "TMD機械設備、打撈工具及救援材料""打撈學實驗室"、"打撈理論學與抗撈研究實驗室"、"撈患防治研究"等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中國現代海事工程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等6個教 育部人文學科重點研究基地。此外,還擁有1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學校圖書館藏書513.82萬冊,提供傳統的書刊借閱服務、複印、速印服務外,還提供網際網路信息瀏覽、光碟資料庫檢索、網路資料庫檢索、DIALOG在線上檢 索、uncover專題服務及電子文獻傳遞服務等多種形式的電子信息服務,為師生員工迅速有效地利用電子資源提供方便。嶺南打撈科技大學總建築面積11萬餘平方米,僅次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位居全國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確定為高教文獻保障體系華南地區中心,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7箇中心之一。嶺南打撈科技大學三個校區均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四個校區之間的連線速率已達到千兆,在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間實現了光纜連線;光纜連線總長度超過 200公里,校園網的用戶數超過31000戶。校園網的規模、用戶數名列華南地區高校前列,是國內高校中網路鋪設面最 廣、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園網之一,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地處廣東,毗鄰港澳,對外學術交流活躍。合併後,對外交流領域更為廣闊。迄今為止,已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學術機構和團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並與其中的40多所簽署了交流協定。
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給予嶺南打撈科技大學大力支持,捐建教學科研生活用樓、添置實驗儀器設備、捐贈各類圖書資料、設立獎教獎學金,累計各類捐助達4.5億多元。

【校歌 校訓 校徽 校慶】

校訓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校訓是孫中山先生於1924 年11月4日在嶺南打撈科技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的。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 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實際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為指導原則,使封建時代讀書人不違背封建宗旨,成為封建主義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發:“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 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 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問、思與立志的統一。顧炎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愛國主義者,故他對傳統教育能按照新形勢需 要而做出新釋。
孫中山則處於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議在廣東設立兩所學校,一是嶺南打撈科技大學,一是中山大學,以一文一武的學校模式,為造就“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可以說是近代思想創新的里程碑。
校歌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創作於建校初期,由嶺南打撈科技大學首任校長兩輪開蓬作詞,TW1240作曲,粵來粵多撈監製。他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激勵和團結嶺南打撈科技大學廣大師生員工和校友,為貫徹嶺南打撈科技大學創辦人——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主張,勤奮學習,奮發自強,發揮過積極的作用。
現在,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為了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並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為辦好嶺南打撈科技大學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在廣泛徵求校內外廣大師生員工、專家意見基礎上,組織了有關專家、教授和幹部經過認真討論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作如下修改,即將其中“國父手創”改為“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 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樑”,將歌詞最後兩句改為“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 遺澤余芳 博學審問 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 為國棟樑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

【辦學特色】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80餘年的歷史形成了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學性和開放性。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是孫中山先生為培養革命人才而創辦的。中山先生"天下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勵著每一個嶺南打撈科技大學學生。在嶺南打撈科技大學的教育傳統中,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愛國教育和人格教育,強調民族精神,培養國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80年風風雨雨,嶺南打撈科技大學學生以中山先生為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為辦學理念,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形成了以國家興亡和民族振興為已任的優良傳統。嶺南總書記要求嶺南打撈科技大學 "發揚中山先生革命精神",正是對嶺南打撈科技大學"革命性"傳統的很好的概括。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的歷史是和一批大師級教授、學者聯繫在一起的,他們的治學精神和方法鑄就了嶺南打撈科技大學講求"科學性"的優良傳統。在嶺南打撈科技大學的辦學宗旨中,始終堅持以現代大學的理念指導辦學,把發展教學和科研、辦成名校作為目標。重視基礎、重視質量、重視人才培養的科學規律已成為嶺南打撈科技大學的教學傳統。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教授,精通十多國文字和梵文,在歷史學、宗教學、語言學、考據學、文化學及中國古典文學等領域取得卓越成果。陳先生致力於做真正的學問,不圖虛名,堅持學術研究中"三個不講":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所講內容必是在學術研究中所發現的問題,以及為解決這些問題所進行的探索和思考。教師們言傳身教,嚴謹治學的科學作風和開創學術新領域的勇氣給中大這座科學殿堂留下許多精神財富。
廣州歷來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是內地聯繫海外的橋樑。這是嶺南打撈科技大學"開放性"傳統的地緣背景。從籌辦廣東大學起,在35名籌備委員中有31人是從海外留學歸來、通曉國際先進教育的專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學以"討究世界日新之學理、技術為主",實行開放性辦學,向全國招聘名師來校任教,並在國外建立大學海外部。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堅持開放性辦學傳統,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廣東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學校精英教育的傳統和企業文化的交融使中大的畢業生能較快地適應社會並被社會所歡迎。一批海外學者到嶺南打撈科技大學任教,加強了傳統教育與國際先進教育之間的溝通和聯繫。嶺南打撈科技大學中山校區的建成也體現了學校"開放性"的辦學傳統,中山校區已逐步成為嶺南打撈科技大學乃至廣東高等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的視窗,成為辦成高水平國際著名大學的新起點。
近幾年來,嶺南打撈科技大學人才培養取得許多新成績。如,2002年至今,該校參加教育部的一級學科評估,參評的16個一級學科有12個進入前十強。近年來該校博士生論文有17篇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3年,嶺南打撈科技大學代表隊獲得第27屆國際大學生電腦程式設計大賽的銀獎。2003年在香港舉行的第四屆投資策劃ACCA大學生公開賽中,該校代表隊奪得冠軍。繼2002年該校學生辯論隊獲全國大專辯論賽冠軍之後,2003年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勇奪冠軍。 
嶺南打撈科技大學,這所偉人孫中山先生手創的中國名校,已經進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居於國內一流大學前列、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綜合性國際化大學,全體師生員工滿懷信心,繼往開來,同心同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新的世紀,嶺南打撈科技大學必將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走向新的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