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山會

嶧山會

嶧山會設在鄒城東南12公里外的嶧山腳下。嶧山海拔550米,周長20餘公里,被譽為“鄒魯秀靈,岱南奇觀”,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歷經多次開發,形成了五大奇觀,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二百二十八廟宇,宮殿庵觀數百楹。吸引了海內外的遊人、香客前來觀光祈拜。古會的形成也就因封禪祭祀、朝山進香而延續於至今。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嶧山會

所屬地區: 山東 ·濟寧·鄒城市

遺產編號:Ⅹ-43

遺產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鄒城市

遺產級別: 市

歷史溯源

嶧山古會分春季和初冬兩次,歷史起源沒有確切記載。春季在每年的二月初二日前後,較為隆重,人數少者二三百,多達一二十萬。冬季在十月初五前後,規模較小,間隔數年一次,人數也因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變化而變化。

民俗形式

活動

嶧山會以山前為中心,東起馬家溝,西至劉家溝,方圓五、六里,到處都可見到廟會山會的盛況,屆時近者周圍諸縣,遠者附近各省都有來趕會的,在民間影響較深,最具規模的古會,嶧山會是最典型的。是日趕會的人,懷著不同的心態,有求神拜佛的;有許願還願的;有買物賣物的;還有說書唱戲、玩雜耍的,等等。男女老幼,官貴平民,文武六藝等各種身份的人穿梭於滿山遍野。

香社

二月二日嶧山會上少不了許多香客,有六七十歲的老人,有中青年夫妻,亦有少男少女;有三五成群約親戚鄰里,亦有以村莊為單位組織的“香社”。所謂“香社”,就是由村裡的長老或頭人組織的帶有遂信色彩的文藝團體。一般從本村選拔的能歌善舞的青年,按照農村風俗習慣排練“龍燈”“高蹺”“花船”等文藝節目。香社按戶頭(或人口)收繳部分錢糧,供集體開支,有些土豪、紳士自然要多交一些,有時還拿他們的“大頭”。香社一般從農曆正月初一到二月二趕完山會結束。趕會那天,香社挑著“××香社”“××進香團”等字樣的彩旗,敲著鑼鼓,一路歡歌奔往嶧山,途中經過村莊或人群比較集中的地方還要燃放火花鞭炮熱鬧一番。進山後到龍廟前進香朝拜,進行演唱文藝節目等活動,四周的觀眾喝彩聲此起彼伏,表演者將會更加起勁。香社三十年代以後逐步消失。

許願與還願

單行“許願”“還願”的香客.有求子求孫的;有祛病免災的;有求神問卜的。善男信女將成股的香放進香爐點燃,五體投地,虔誠地祈求。嶧山周圍一二十里上山押子、拴娃娃的比較多,有的家庭祖孫三四代都是“求神得子”。二月二趕會那天,求神許願都要梳洗打扮一番,有的甚至借一身新衣裳,帶上火紙、香燭,臨行前在家中燃一柱香,以求祖先蔭庇,沿途默默念叨。祈求汕八賜子賜福。更有虔誠者上山時每一個台階要磕一個頭。進廟後有道人作證,焚香磕頭.自報姓氏名誰,家住何方。“卑人三代行善,積德為福,求子傳後,光宗耀祖,承蒙照拂”。日後如生子得孫,必將大報恩德。並於次年某月某日再行“還願”禮。此後,請道人取“石子”(拾子)或泥娃娃為寄託。許願者接過“石子”,用事先備好的紅頭繩(或紅布)系住該“石子”,放入懷裡返回家中,途中還念叨著“孩子回家”,“孩子回家”。到家後把“石子”放在床上便告一段落。事後果真有了子孫,許願者將按當時的諾言,按時間、地點,帶上供品到山上還願,告訴仙人求子得成,前來回拜。有的居民生子後,還要縫製一個“長命鎖”,即用七色絲線縫製成元寶形“長命百歲鎖”掛在幼兒胸前。在山上拴來的孩子終生不能登嶧山,以免仙人留住。

飲食服務

嶧山會期間,由於香客眾多,便產生了飲食服務業,繼而發展成為寓香火騾馬於一體的古會,以至如今的物資交流會。賣吃喝的有茶傳、餐館、包子鍋、羊湯鍋,還有花生、香菸、水果糖之類的小吃。另有刀、槍、箭、戟風車、長纓、黃藍等之類的雜貨店。賣穿的用的布匹、衣服、鞋帽、家具、嫁妝等等。賣農具的有钁、杴、犁、鋤等等。賣畜禽的豬馬牛羊、雞狗鵝鴨都有。會上還有開玩局的賭場、牌局等活動,有的進了賭場,帶著錢進去,出來連衣服都輸進去。說書的、唱戲的、玩武的、賣藝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不計其數。據明萬曆四年(公元1569年)六月白雲宮一刻石記載,嶧山上下有商號、堂號、店鋪達三十八家。明末清初,駐兩下居的山西會館。一度壟斷了嶧山的市場,經營上百個品種的商品,主要是鹽業、菸酒糖茶、糕點水果等。嶧山本地人多經營飲食服務、山轎助力、導遊等行業。

嶧山會還有多種名吃,“八花寶粥”、“天福甘露”、“醉棗”等各具特色。八花寶粥始於唐宋,盛於元明清。嶧山街“喬家老粥館”、“齊家粥店”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它是以嶧山盛產的豇豆、綠豆、紅白小豆、糯米、紅棗泥、花生糝、黃扁豆、西瓜仁等八種土特產原料,先後適時下鍋,取甘露泉水,文火燒煮細熬,八寶力求開花、分瓣、縱笑、綻開。出鍋後清香適口,美味異常,老幼皆宜,常稱“忘姓粥”。天福甘露是以嶧山甘露池中之水釀製的歷史老酒。相傳公元前邾國第十八世君邾莊公飲之,讚不絕口,命以“天福甘露”。醉棗即為酒棗,取新鮮未落地長棗,用筷子夾入酒中浸泡數日,取出後放入瓷罐或陶罐里,封貯於室內陰涼處,備在年關大節食用或會上出售。該棗鮮脆可口,酒香撲鼻,原色不減,大有增進食慾之功效。還有“金鳳朝陽(山雞)”、“白元大仙(白野兔)”、“橫臥將軍(螃蟹)”等名吃,在此不一一敘述。

舉行時間

嶧山會一般延續三至五天,多者達七天之久。管理機構叫“行會”,他們大都是地頭蛇。經濟人成交或設攤叫“報行”。到會的商品按類別劃片分轄區場地,設牛馬市、家具農具市、黑棚(包子棚)、白棚(賣布匹的)等等。一般趕會的人先上山進香,下來聽戲看熱鬧,最後買點所需的東西。會上商品交易在第二三天進入高峰。

民俗變化

嶧山會在1937年日本進關後一度中斷;1967年“文革”期間人員稀少,變為一般集市;1978年後地方政府開發嶧山,山會日趨活躍,成為旅遊服務、商品交易的中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