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山鄉

玉米為主,兼種穀子、大豆等。 經濟樹有蘋果、桃、軟棗等,年產100萬廳左右。 年產值達30萬元。

崮山鄉政府駐地北崮山,在建國前曾先後為五區和岳陽區所轄。建國後為郭莊區所轄。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屬郭莊人民公社。1984年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以(84]魯政函60號檔案批准,同意博山區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請示報告,將北崮山等六個村改建為崮山鄉。 境內群山環繞。地勢北高南低。中有孤山,北有岳陽山,西有太平山,南有鳳凰山,東有東崮山,東北方有險峻奇特的“仙人台”。其中以岳陽山最高。 土壤大部分系石灰性褐土, 約8,046畝。適種植小麥、玉米等。土質尚需逐年加深活土層,增施有機肥和磷肥,進行秸桿還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農作物以小麥、 玉米為主,兼種穀子、大豆等。糧食畝產由建國前的100斤左右,提高到現在的800斤以上。經濟作物有蔬菜(西紅柿、土豆、大白菜) 、瓜類等。 經濟樹有蘋果、桃、軟棗等,年產100萬廳左右。1983年總產值六萬元。境內無河流,地上水奇缺,主要靠地下水。耕地常年受乾旱威脅。 鄉辦企業有建築安裝公司、磷肥廠、化工廠、石料廠、貿易公司、運輸隊等。年產值達30萬元。因該鄉系新建鄉,工副業基礎薄弱,今後有待大力發展。 交通運輸極為方便。仲(宮)臨(朐)公路穿越境內,博(山)李(家)、博(山)源(泉)公路東西橫越。各村均有土築公路互相連線,形成了山區公路運輸網,改變了過去交通閉塞的落後面貌。 文教衛生事業發展很快。建國前,僅有兩處國小,學生不足50人;現有國小六處, 國中一處,區辦農技中學一處,教職員工82人,在校學生1,535人。建國前,該鄉缺醫少藥;建國後,各村都建了衛生室,醫護人員20多人,並有區醫院定期派醫務人員到各村巡回醫療。為人民民眾就醫治病提供了方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