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挺

崔挺(445-503年),字雙根,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安平縣)人,北魏官員,濮陽太守之子。 幼年居喪,盡全禮節。 務精學業,讀書廣泛,鄉間裡人欽佩為人。州舉為秀才,拜中書博士,歷任中書侍郎、 登聞令、典屬國下大夫、昭武將軍、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等。 景明四年(503年),去世,享年五十九,追贈輔國將軍、幽州刺史,諡號為景。

人物生平

受人欽佩

崔挺(445年—503年),字雙根,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安平縣)人。六世祖崔贊,曹魏尚書僕射。五世祖崔洪,晉代吏部尚書。父親崔郁,濮陽太守。

崔挺幼年居喪盡全禮節。少年務精學業,讀書廣泛,推贊別人愛惜人士,州縣鄉間的人都與他親近。崔挺每年四時都寫信給鄉人父老,致以問候,措辭親切,辭意周全,得到他書信的人都覺得很榮耀。一家之中祖孫三代同居,家中禮讓有度。後來頻遭饑荒,家中才開始漸漸分出,崔挺與弟弟崔振互相推讓田產房產等舊資,崔挺只守著祖墳的祭田而已。家中徒有四壁,兄弟卻感情融洽,都手不釋卷。當時米谷昂貴,鄉里百姓如有人給他們送些東西來,崔挺也是推辭再三方才接受,接受之後,仍是分發給貧困人家,自己沒留下什麼,於是鄉間裡人更欽佩他們的品質。

朝廷器重

後被州縣推舉為秀才,崔挺射策中了好名次,朝廷拜他為中書博士,轉任中書侍郎。因為他工於書法,受朝廷之命在長安書寫文明太后父親燕宣王馮朗碑,朝廷賜他爵號為泰昌縣子。轉任登聞令,遷任典屬國下大夫。因他參加討論國家律令修改,朝廷賜給他布帛八百匹、谷八百擔、牛馬各二頭。尚書李沖很器重他。孝文帝元宏以崔挺的女兒為嬪妃。太和十八年(494年),大將軍、宋王劉昶南鎮彭城,朝廷下詔讓他為假立義將軍,任劉昶幕府長史,因為生病他辭官不赴,於是朝廷又讓王肅為其長史。朝廷對崔挺的器重也由此可見。

政績突出

後來,崔挺又被朝廷提拔為昭武將軍、光州刺史,他到州之後,威恩並舉,州郡之內,民風大為好轉。太和十九年(495年),皇駕幸臨兗州,召請崔挺赴趕行宮。等到見了孝文帝,禮遇優厚。孝文帝又問崔挺治邊策略,又問到文章之事。孝文帝很高興,對崔挺說:“自與卿分別以來,轉眼過了兩年,我所寫的東西,已結成一集,今天送給你一個副本,你可以不時看看。”又對侍奉之臣說:“擁有兵權的人如果都是這樣,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崔挺又還歸任光州刺史。

當時朝廷送往邊地的罪犯有不少逃跑的,於是朝廷立下重條,如有一名罪犯逃走了,罪犯全家充作勞役。崔挺看到這種情況,上書朝廷,認為《周書》中說父子一人犯罪,對方都不受牽連。天下善人少,惡人多,是由一人犯罪,殃及一門所致。司馬牛受到桓魋之罰,柳下惠受到盜跖之誅,豈不是很悲哀嗎!崔挺上表的辭意文雅肯切,高祖接受了他的意見。在此以前,州中缺少鐵原料,所需鐵工具都須到別的州去買,崔挺上表請朝廷恢復掌鐵官員,以便公家私人都有個憑賴。各州中正官員,主要負責論評人士,孝文帝準備辨明國家中各氏族的情況,但仍需查訪定奪,於是遙授崔挺任本州大中正。

廉潔耿直

宣武帝元恪即位後,崔挺屢屢上表請求回到京城。景明初年,他的要求得到同意,州中男女,不分老幼全都流著眼淚追隨他的車馬,紛紛獻上綾羅綢緞之類的東西,崔挺全都不肯接受。

散騎常侍趙脩受到宣武帝的寵幸,崔挺雖然與他同鄉,從未登門造訪。北海王元詳任司徒、錄尚書事,任崔挺為司馬,崔挺堅決辭任,但仍推脫不掉。人們都感嘆他這一點沒做好,但崔挺卻泰然處之。後來元詳主持考選官員的工作,眾人競相稱說考第之事,以求元詳提拔官職,崔挺始終不說一個字。元詳說:“崔光州你的考級並沒有上升,你也應該遞上一份東西,我理應為你申請。連蘧伯玉都以獨做君子為恥,你為何默不作聲?”崔挺回答說:“官階品級是皇皇聖朝的大事情,考查官吏政績也是國家恆久法典。下官我雖然慚比古代聖賢不夸自己的美德,但對於不顧臉面,自誇求升的人,我認為是件不光榮的事情。”元詳大為嘉許讚嘆。自從崔挺當了他府中司馬,元詳從未直呼其名,常常稱他的州號,以表示優待之禮。

景明四年(503年),崔挺去世,享年五十九歲。同年冬,朝廷贈他為輔國將軍、幽州刺史,諡號為景。光州官吏中是他老部下的,聽到噩耗,無人不悲悼懷念他,大家一起鑄起一尊八尺高的銅像,立在城東廣因寺中,立起八關齋,追奉冥福,崔挺遺愛如此厚重。

《魏書·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 有傳。

歷史評價

魏收《魏書》:①“崔挺兄弟,風操高亮,懷文抱質,歷事著稱,見重於朝野,繼世承家,門族並著,蓋所謂彼有人焉。” ;②“挺幼居喪盡禮。少敦學業,多所覽究,推人愛士,州閭親附焉。” ;③“初,崔光之在貧賤也,挺贍遺衣食,常親敬焉。又識邢巒、宋弁於童稚之中,並謂終當遠致。世稱其知人。歷官二十餘年,家資不益,食不重味,室無綺羅,閨門之內,雍雍如也。舊故多有贈賵,諸子推挺素心,一無所受。”

李延壽《北史》:①“挺兄弟風操高亮,懷文抱質,歷事著聞,見重朝野,繼世承家,門族並著,市朝可變,人焉不絕。” ;②“挺幼孤,居喪盡禮,少敦學。”

軼事典故

崔挺在地方任職時,掖縣有個人,年過九十,腳踏板輿來到州治。自稱少時曾經充任林邑吏卒,得到一塊美玉,四寸見方,很有光彩,自己把它藏在海島,至今已有將近六十年了。今天欣逢清明之治,自己願意把它奉獻官府。崔挺說:“我雖然德不比古人,還是不能以此玉為寶。”崔挺派船隨他去取,這塊寶石果然光彩照人。崔挺不肯接受,上表把玉送到京城。

家族世系

六世祖:崔贊,魏尚書僕射。

五世祖:崔洪,晉吏部尚書。

父親:崔郁,濮陽太守。

崔挺家族世系
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
崔贊 崔洪 崔懿 崔遭 崔郁 崔挺 崔孝芬 崔勉
崔宣猷 崔仲方 崔燾
崔宣度 崔龍子
宣軌
崔宣質
崔宣靜
崔宣略
崔孝暐(崔孝偉) 崔昂 崔液
崔孝演
崔孝直 崔士順
崔士游
崔孝政 崔岩
崔振 崔宣伯 崔勁
崔子朗 崔道綱

以上資料摘錄自《 魏書 北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