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三節龍

三節龍是光緒年間便盛行在崇義縣關田鎮田心村的一種民間燈彩,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當地農民把這種三節龍稱為“泥鰍沾灰”,亦即形容三節龍舞動起來猶如肥短的泥鰍沾了香灰一般活蹦亂跳。

簡介

“三節龍”比較突出的特點是:龍由3節組成,分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由紅綢串成,龍頭上繪有八仙、灶神等圖案。4人執牌燈,牌燈上寫明姓氏堂名。3個舞龍者站在僅有0.64平方米的八仙桌上,動作可分兩種:桌上舞龍和地面舞龍(桌上舞龍有騰雲駕霧、高車搖水、穿龍、團龍、左右舞龍;地面舞龍有舉龍、參拜、龍擺尾、左右舞龍、行步舞龍、正面舞龍、穿龍)。三人輕捷自如地騰挪跳躍,舞動龍身,凌空穿插翻飛。其伴奏音樂充滿節日的歡快,鼓點興奮急促,曲調變化無窮。

歷史淵源

明正德十四年(即1517年)王陽明在崇義建縣,甘氏家族自明末開始從粵東遷居於關田鎮田心村。據甘開平老人介紹,“三節龍”是在光緒年間便盛行一種民間燈彩,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已年滿60甘開平是三節龍的唯一傳人,他自小跟爺爺甘泰仁,父親甘盛楊學習三節龍,了解三節龍的扎制工藝和八仙桌上的舞步圖譜。1984年《江西省民間舞蹈集成.贛南卷》普查時,他參與了表演。

基本內容

龍由3節組成,三個舞龍者站在一張八仙桌上舞龍;

2、三節龍的動作可分兩種:桌上舞龍和地面舞龍,①桌上舞龍有騰雲駕霧、高車搖水、穿龍、團龍、左右舞龍,高車搖水:碎踏步加大八字步,三人成人貼著人,上身跟著龍的左右擰動,龍頭面對龍身和龍尾,龍頭往龍尾身體的左右做“舀水”動作,使龍形成翻滾狀。

桌上穿龍:跑跳步,龍頭從左右舞龍兩次後再從龍頭與龍身之間穿插進去,龍身則跟隨龍頭的方向畫了一個大圈,龍尾則抱著龍身舞者的腰間左右換手,再跟隨龍頭的方向進行舞動。

團龍的做法是:龍頭高舉,使龍頭在頭頂劃“∞”字。

左右舞龍是龍頭站“大八字步”半蹲,面對龍身和尾,往身體兩側劃“∞”字,如舞至右上方,右手握龍把中段,左手握底端,往下時,膝應勢而屈,上身後仰,稍右擰身,由下經前舞至左上方,順勢而立,馬上換把,左手握中間,右手握底端,左邊舞法和右邊相同。

②地面舞龍有舉龍、參拜、龍擺尾、左右舞龍、行步舞龍、正面舞龍、穿龍。

舉龍:矮子步,右手握把,手腕前後旋轉、晃動。

參拜:身體直立,面向一點,站成橫排,龍頭面向七點,龍從舞龍者頭頂向一點上下行90度的鞠躬禮。

地面穿龍:跑跳步,龍頭從左右舞龍兩次後再從龍頭與龍身之間穿插進去,龍身則跟隨龍頭的方向畫了一個大圈,龍尾則跟隨龍頭的方向在龍頭和龍身中間進行穿插。

龍擺尾:下擺尾做法是龍頭至上往左下轉半圈,龍尾同時從上往右下轉半圈,形成龍頭和龍尾相對,搖晃,龍頭(尾)弓箭步,龍身直立,把龍身向上舉起,在側面形成一圈,上擺尾的舞法和下擺尾相反。

崇義當地的風俗習慣是每年初二、三紮好龍燈,初四開始“出龍”,先在本村圩鎮玩耍然後到附近鄉村。舞龍時每個方向穿插一次算一門。一般到庵堂廟宇打八門,到祠堂打九門,較大的廳堂便打十二門。先由一個提香火籃的“管事人”對當年建新房或者添男丁或者做大壽的家庭發賀帖,各家各戶準備好爆竹,菸酒茶點。凡點燃爆竹的人家,則表示“接龍”,龍燈就進這戶人家進行表演,表演的程式是先參神、再舞龍,表演完畢,主人將“紅包”送給“管事人”,同時請“龍燈”的表演者喝酒、吃茶,然後再到下一家表演。每年是年初四“出龍”一直玩到,元宵節“散龍”。

基本特徵

三節龍的音樂伴奏充滿節日的歡樂氣氛,伴奏音樂隨著舞龍的變化,不斷換音樂、曲牌,起了烘托氣氛作用,伴奏樂器是兩支鎖吶,打擊樂有小鼓、大鑼、鈸、小鑼等。吹奏的曲牌有“拜將台”、“朝陽歌”、“巴山”等音樂充滿著濃厚的鄉土風味。“三節龍”分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由紅綢連串。龍頭上繪有八仙、灶神等圖案。表演時,3名舞龍者站在僅有0.64平方米的八仙桌上,輕捷自如地騰挪跳躍,舞動龍身凌空穿插翻飛,伴奏音樂充溢節日的歡快,鼓點興奮急促,曲調起伏變化多端。當地農民把這種“三節龍”稱為“泥鰍沾灰”,形容“三節龍”舞動起來猶如肥短的泥鰍沾了香灰一般活蹦亂跳。

主要價值

(1)象徵意義:“三節龍”也是一種舞龍,對於中國人而言即象徵著吉祥如意,敬拜祖先,可以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2)傳承意義:三節龍傳承100多年,是具有特色的、美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3)鍛鍊價值:舞龍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4)財富價值:“出龍”對三節龍表演者而言是一筆收入來源。

瀕危狀況

(1)“三節龍”難覓繼承者:村中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外出務工去了,看著祖傳的技藝現在難以找到接班人,要把“三節龍”傳承下去僅憑甘家人的努力顯然已經勢單力薄。

(2)市場不足:現代時尚文化娛樂方式的侵蝕,村里過年來“請龍”的人越來越少,“三節龍”已經很難營造出熱熱鬧鬧的新年氣氛了,因為“三節龍”沒有推廣開,年輕人對其知之甚少,更加導致年輕人的熱情不足。

保護措施

在崇義縣的大型文藝匯演中,“三節龍”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節目。另外,“三節龍”已成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讓“三節龍”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永遠保存下來,崇義縣啟動了“三節龍”進校園活動。各校選派體育、音樂教師到縣文化部門進行“三節龍”套路培訓,繼而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從2010年開始,“三節龍”將舞進崇義縣所有中學校園,真正在全社會形成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和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