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石鎮

島石鎮

島石鎮位於臨安西北部,地處浙皖邊界,駐地島石,海拔470米,東連魚跳鄉,南鄰新橋鄉,西北與安徽的績溪縣、寧國市交界。全鎮盛產山核桃,有“中國山核第一鎮”的美稱,是名副其實的山核桃之鄉。全鎮13.6萬畝山林面積,僅山核桃就占了近10萬畝,山核桃最高年產達6萬餘擔,山核桃產值近1個億。由於受地理環境、人才資金、交通條件等因素的制約,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當地許多資源還沒有被充分利用和開發。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島石鎮島石鎮
島石鎮位於臨安市西北部,地處浙皖邊界。東鄰大峽谷鎮,南接新橋鄉,西北與安徽省績溪縣、寧國市交界。全鎮轄32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總人口18620人,全鎮總面積90.75平方公里。島石鎮山多樹多,資源豐富,空氣清純,環境優美,年降水量1590毫米,無霜期206天,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昌化縣誌》“北區圖說”、“輿地疆域”均有“島石”這個地名的記載,因仁里溪黃川溪在此匯合,三面臨水,一石隆起,形似半島,故名島石。民國年間為仁溪鄉。1950年建島石、楊川、太平鄉,1956年並為島石鄉,1958年併入昌北公社,1961年分建島石、太平公社,1970年又將島石、太平、呼日、新橋、上許並為島石公社,1975年復分為島石、呼日、新橋公社,1982年2月島石公社又分為島石、仁里公社,1985年島石撤鄉設鎮,1992年原仁里鄉、呼日鄉併入。

2006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826元,同比分別增長15.5%和20.9%;糧食播種面積達12259畝,總產4023噸,同比增長23.1%;特色農業方面,山核桃總產量2818噸,同比增長12.7%,新種山核桃2000畝,完成山核桃低產改造3000畝,共建立各類示範基地12000畝,有杭州市級都市農業示範園區2個、臨安市級山核桃生態化經營示範園區1個,山核桃高效高產示範基地2個;收穫昌北無核方柿220噸;完成有機茶葉良種改造120畝;引種野生獼猴桃500餘畝;全年種植高山蔬菜304畝。

島石鎮是臨安市著名土特產山核桃主產區,是著名的“山核桃之鄉”,全鎮13.6萬畝山林面積,僅山核桃就占了近10萬畝,山核桃最高年產達6萬餘擔,山核桃產值近1個億。島石鎮十分重視山核桃產業發展,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大力種植山核桃樹,採用先進技術加強對山核桃進行科學培育管理,促進山核桃穩產、高產;同時出台多項優惠政策,鼓勵興辦多家山核桃加工企業,對山核桃進行深加工,通過深加工開發出山核桃系列產品主要有:椒鹽山核桃、奶油山核桃、多味山核桃、手剝山核桃、山核桃肉、山核桃糖,山核桃油等10多個品種,深加工後山核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具有防癌和抗衰老等功效。杭州東林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開發生產的山核桃被指定為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航空食品。“東林食品”、“東升食品”享譽海內外。

改革開放

島石鎮島石鎮
80年代初,建成可容納千人的昌北影劇院。

1985年,島石撤鄉設鎮,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供銷大樓、農行營業所大樓、信用社大樓、糧油大樓、昌北中學教學樓、昌北人民醫院大樓、郵電大樓、新華書店大樓、派出所大樓相繼落成。

1992年,原仁里、呼日鄉併入島石鎮。

1993年,開通有線電視,1998年實現全鎮有線電視大聯網。1993~1997年,島石大街、學士路、沿溪街相繼完成。

1996年,省際湯苦線沙改油工程完成;同年,全鎮各村普及自來水;開通程控電話

1997年,建成鎮有線電視站;島石綜合市場建成。

1998年底,實現村村通電話。1996~1998年,成功開發高山西瓜、高山蔬菜,產品遠銷上海等大中城市。

農業發展

島石鎮山核桃產地--島石鎮
島石鎮是中國山核桃主產區,素有“中國山核第一鎮”的美譽。全鎮總面積136117畝,其中山核桃6萬多畝,占山地面積(113409畝)的一半以上。山核桃成為全鎮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1995年,島石鎮步入小康,到1998年,全鎮山核桃產量達4.5萬擔,總產值突破5000萬元,僅此一項人均收入2800元,占總收入的68%。

自1983年承包到戶以來,歷屆政府堅持誰種誰有,長期不變的政策。對人口發生變化的實行“大穩定、小調整”,採取“減人不減林,增人補山地;劃片定點,分戶種植;完善承包,激勵開發”等措施,消除了因經常變動山核桃林而引起的破壞現象。這種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山核桃面積從1979年的2.6萬畝猛增到1998年的6.1萬畝,山核桃面積增加了3.5萬畝,是累計種植的1.4倍。

林業技術人員通過探索和試驗,總結出科學施肥、人工授粉、保花保果、病蟲害防治等一整套豐產新措施,在全鎮加以推廣,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島石鎮為了加大科技推廣力度,鎮政府先後在32個行政村樹立起22個示範戶,建立市、鎮二級科技興林示範點3個,面積達600多畝。山核桃豐產技術的普遍套用,使全鎮山核桃總產從1989年(大年)200萬斤乾籽,遞增到1998年的450萬斤乾籽。全鎮畝均產乾籽75公斤,出現了1995年至1998年連續四年豐產,且大小年沒有明顯差異。該鎮累計推廣山核桃豐產技術2萬多畝,增加產量1200噸,為農民增加收入2400多萬元。

2004年7月,島石鎮萬畝山核桃特色基地建設被省林業廳評為“浙江省十大精品林業”示範基地。2003年,根據臨安市《關於加快山核桃產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和《臨安市山核桃產業10億元工程總體規劃》,制訂了山核桃產業4億元工程發展規劃並通過林業專家論證,決定從2003~2007年,使島石鎮山核桃的總產值達到4億元。以省級萬畝山核桃基地建設為抓手,於2003年建立市級領導示範基地2個、鄉鎮領導示範基地2個。

經濟建設

島石鎮山核桃林業基地
島石鎮抓三大產業,首先抓山核桃第一產業,確保“三個一萬”基地建設,即一萬畝無公害有機食品基地,一萬畝高產、穩產特色基地,一萬畝低產林改造基地;其次大力發展山核桃加工業,提高山核桃品牌檔次。繼續扶持四家大型山核桃加工企業和加工大戶,並新增中山、開天工貿兩個山核桃加工企業,提高附加值,讓農民增加收入;第三大力發展商貿業,抓好集鎮建設,擴大經營項目,新增工商戶20戶,年營業額超百萬元,繁榮了島石鎮經濟。2005年,引進蘇州客商,投資砩石精選項目,重組開天公司。引進山核桃蒲殼利用項目,有2家山核桃殼制炭廠開工生產,基本解決山核桃殼處理問題。有山核桃加工企業28家。

島石現有山核桃加工企業12家,年加工能力達到500萬公斤以上,創全鎮工業銷售產值的80%以上。島石鎮黨委和政府在山核桃億元工程建設中,注重科技示範,帶動農戶科學經營山核桃,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島石鎮個私企業發展迅速,特別是以山核桃加工為主的個私企業蓬勃發展,方興未艾,為島石鎮山核桃的產業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島石鎮自然優勢突出,旅遊資源豐富,投資環境良好。為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提高飲用水質量,2005年,島石鎮黨、委政府啟動島石鎮第二自來水廠建設,總投資532.14萬元,占地面積約6畝。首期工程在2005年底通過竣工驗收,水廠廠房建設完成,並向島石村和20餘個單位約2000餘人口供水。經過質檢部門水質檢驗,自來水符合居民飲用水標準。

隨著全鎮商貿活鎮戰略的實施,島石的中心集鎮功能日益完善。在2003年徵收100多畝土地的基礎上,於2004年下半年成功進行兩期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拍賣。為進一步改善民眾的生活環境,投入10萬元,建成集鎮垃圾填埋場,成立鎮環衛所。按照新農村規劃,全鎮除移民村外,全部完成村莊規劃設計、申報工作,其中銀坑、閣川兩村完成重點整治村建設。按照康莊工程目標,完成投資近30萬元的直川通村公路建設,投資30多萬元的下白村通村公路也於年底開工建設。

旅遊資源

島石鎮石和尚
島石鎮西北與安徽績溪、寧國兩縣接壤,東連浙西大峽谷,南接新橋鄉。馳名中外的天目山山脈和黃山山脈余脈延伸在北南兩側,境內的昌北巨溪上游,是錢塘江水系的發源地之一。境內周圍多海拔千米的高山環繞中部為海拔800米的中低山,整個地形呈現山間盆地地貌。該鎮環境優美,風光秀麗,資源豐富,盛產山核桃,中低山遍布山核桃林,一派鬱鬱蔥蔥景象,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山核桃之鄉”,故稱“浙西世外桃源”。由於受地理環境、人才資金、交通條件等因素的制約,該鎮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當地許多資源還沒有被充分利用和開發。

島石地處海拔450米以上,山間盆地地貌,常年氣溫比外地低3-5℃,冬暖夏涼,溫濕適中,空氣清晰、氣候宜人,夏季是清涼世界,綠色王國,很適宜休閒避暑。石和尚離島石鎮西南5公里,海拔1205餘米,山體為花崗岩,懸崖絕壁,多奇峰怪石,峰似巨大的和尚,正看端坐,側觀似跪拜;還有“僧尼會”的形象巨石等等,懸岩上有岩洞、瀑布,多黃山松,奇形怪狀。站立岩頂,不寒而粟,有傴衣欲墜之感,是自然生態觀光極佳去處。

島石鎮所在地島石塢,又名島石湖而得名。島石鎮是浙皖邊界山區的重要集鎮,是昌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曾是昌北區共所等部門的駐地。歷史上因交通不便,有與世隔絕的封閉性,經濟不發達,僅憑古山道翻山越嶺挑運貨物。故有“百丈嶺高高。纖嶺迢迢,不帶冷飯,性命難保”的民謠。解放後,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舊貌新顏。但自古以來積澱形成的與眾不同的鄉風民俗文化甚多,有朱元璋劉伯溫等名人的傳說,有反映當地生產生活的民歌、民間故事、諺語,有山核桃的文化,有各種禮儀、禮節和習慣的風俗等等。不少可轉化為旅遊項目,供遊人觀賞、參與,但有的已隨時間推延,漸漸湮沒。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