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聯村

歷史

歷史遺蹟。上世紀70年代孫村村民孫甘霖等在孫村橫坑挖窯時,在地下近三丈處發現古代窯址,古人所燒炭新鮮如新。這表明祖功在數千年前即有古代人類活動遺蹟。
宋元時期,峰聯村始建村,最早村址在本村孫村組村堂,先後為胡姓、朱姓居住地。元末樂安郡孫姓遷此,朱姓移往附近長豐村。此後孫姓長居於此。是以孫姓是現峰聯村最早入住居民。孫氏郡望樂安(今山東濱州境內),南朝齊時遷會稽郡,趙宋由歙縣至祁門為縣令,其次子遷居祖功,是為今峰聯村。
清朝時章姓、張姓、丁姓、黃姓等先後遷入,是為章村、下張、丁家、黃村等。太平天國時,為躲避戰亂,汪姓由休寧滲口遷至祖功,與蘇、張、章成今的四合村民組;同期太平軍占領安徽省會安慶,大批江北“棚民”進入徽州,嶺頭、嶺腳的孫姓、汪姓等由這一時期遷入祖功。
歷史上整個峰聯村稱為祖功,在本村下游10km休寧縣還有一個祖功,所以上游的稱為上祖功(現名峰聯),下游的稱為下祖功(現名仍為祖功村民小組)。解放後,村領導感於“祖功”之名不佳,取村內各山峰相聯繫之意,遂改名為“峰聯”。
祖功建於宋元,歷經明清,正是徽商發展、興盛時期,祖功先人也是徽商隊伍中的一支。祖功徽商在江南、遼寧等地經營典當、開設鏢局等,將本地豐富的竹木通過新安江黃金水道販往杭州。

地理環境

地理坐標為東經117.94度,北緯29.76度。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氣候,年均溫15度,冬季濕寒,夏季涼爽。年降雨量1800mm,降水年內分配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相對均勻。人均水資源量為12274.8立方米,屬水資源豐富地區。春雨較多,6至7月為梅雨期,7月初有伏旱,冬季一般有數場降雪。2008年的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給峰聯村帶來較大損失。2011年的大雪打破了本村近40年降雪記錄,但無經濟損失。暑期常受沿海颱風中外圍影響,多大風,少降雨。2013年5月遭受1998年以來最大洪災,稻田洪水溢漫,山谷成洪水河道,損失較大。
森林覆蓋率逾90%,生態環境良好。動植物類型繁多,鳥語花香。新安江一級支流祖功河為母親河,由村北嶺腳的村界山嶺發源,自北向南流經本村約10km,沿途依次在丁家有嶺頭小河、在許村有黃村小河、在章村口有章村四合小河、在孫村有橫坑小河等支流匯入。過許村口後小河漸寬,一般3~5米寬。在下張進入休寧縣,再下行15km在江潭注入新安江。
本區為丘陵低山區,海拔在224m~430m之間,山體相對高度50m~150m,坡度較陡。最低點為下張與休寧縣交接處祖功河水面,海拔224m,最高峰為孫村朱家塢頭海拔430m,次高峰孫村畝沖尖海拔403m。幾條出村山嶺海拔依次為:考川嶺頭302m,嶺腳嶺頭334m,黃泥嶺頭326m,留坑嶺頭248m,杭溪嶺頭292m。其他重要制高點為,延塢嶺頭302m,橫塢嶺頭335m。各村堂中心海拔依次為:張家230m,孫家232m,章村251m,四合254m,峰聯國小247m,楓樹塢252m,黃家256m,丁家274m,嶺腳298m,嶺頭300m。
區域廣泛發育海相千枚岩,岩體黃色,垂直節理髮育。土壤多為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少部分發育紅壤,部分地區發育磚紅壤。田間均為水稻土,旱地多為通氣較好肥力較高的壤土。四周為相對較高的分水嶺與其他村相隔,形成較封閉的地理單元。

行政區劃

祁門縣峰聯村處在祁門縣最東端,四面為休寧、黟縣所包圍,幾為祁門的飛地。
現轄:孫村組、章村組、黃村組、四合組、許村組、下張組、興盛組、慶聯組,共八個村民小組。當地居民稱之為(按前所述順序)孫家、章村、黃家、四合、楓樹塢、張家、嶺頭及丁家、嶺腳。興盛組由嶺頭、丁家兩處組成;章村組、四合組兩組房屋緊密相連,村界模糊。村委會駐章村。
和“峰聯”得名一樣,“興盛”“慶聯”也是由解放後新起之名。“興盛”“慶聯”之名本地村民使用極少,多數人不知此名,一般稱之為“嶺頭”“丁家”“嶺腳”。村記憶體在部分休寧縣、黟縣飛地,本村在休黟縣也有飛地。飛地規模都較小,一般山場不過百畝,水田不多20畝。

經濟

林茶經濟是是峰聯村的經濟特點。每年4月清明至7月初是主要的茶季。4月是毛峰期,5月是綠茶期,6月及其以後先後是子茶、大茶期。茶葉是村民在家的主要經濟來源。
1980s及其以前盛行製作紅茶,1990s及2000s早期本村是鳧峰綠茶的一支勁旅,“鳧綠”品牌漸漸響起,鳧綠漸漸走向其他城市、國際市場。這一時期峰聯所產綠茶也是屯溪綠茶的組成部分。“屯綠”在國內外同樣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茶葉製作工藝也由純手工逐步發展為半手工、半自動、全自動化,經營方式也經歷了集體、分產到戶。如今外出務工、工作人較多,茶季存在較多承包、轉租採茶方式。茶農的茶葉也由賣自家做好的乾茶給村集體、組集體、茶葉販子到如今賣生葉給茶販。但是隨著國內人民幣貶值及21世紀長期以來茶葉收購價格並未有大幅提升的因素影響,茶農的收入較為微薄。本村人均20畝山場,賣杉木、松材所得亦占較大收入比例。
隨著城市化浪潮的大舉來襲,近十年來,60歲以下大多數外出務工。歷史形成的徽商傳統,又使本村外出務工具有家族化和自主創業的特點。工作地點多集中在杭州、溫州、台州、上海、常州等蘇浙地區。近些年有更多村民選擇在市區屯溪置業、工作。

文化

峰聯村出徽州中部,是徽州文化的組成部分,建築、語言、飲食、世界觀深刻體現了徽州文化。和鳧峰鎮其他地方一樣,行政區域屬祁門,方言屬徽州方言休寧話。孫村、章村、許村、黃村、下張五個村民小組說休寧話,又因地理單元較為獨立,方言較周邊村落又有自己的特點,與休寧縣杭溪、冰潭、長豐相同;而四合、興盛、慶聯三個小組說安慶話。特有民俗有春節頭七天的接七姑活動,齊雲山廟會,七月半大鬼節,十月半小鬼節,冬至節等。與大多數南方地區一樣,農曆小年是臘月二十四。民諺有“乾死黃沖,好了祖功”等,有江潭吳益龍、齊雲山等民間傳說。
峰聯國小是本村唯一的學校。峰聯國小成立於1980s年代初,一直是五年制完全國小。之前是各村民小組獨立辦國小時期。1999年始辦六年級,為六年制完全國小。受城市化影響,生源漸少,從21世紀及其以前較穩定的100名學生,減少至2012年秋季學的2名教師,三個年級,10名學生。生源減少的同時,六年級、五年級、四年級先後被鳧峰中心國小合併,學生離家20餘里,住宿就讀,現只有一、二、三年級和一個學前班。峰聯國小畢業生進入離家20多里路的鳧峰中學就讀。
峰聯國小學生數在鳧峰鎮不算多,但在各位老師,尤其是吳國燮、丁邦斌、方建華、黃民強等優秀老教師的辛勤培育下,從峰聯國小畢業的學生常拔得鳧峰中學中考頭籌,進入屯溪一中、歙縣中學、休寧中學等安徽省知名中學學習,並有多人次考取大學、研究生。
解放前孫村辦有私塾。1990s年前曾辦有峰聯國中。在1979年有11人考上高中,創造當時村辦國中中考的奇蹟,吸引了附近許多村的國中生來此借讀。後不久,隨著村辦國中撤銷的浪潮,峰聯國中被撤銷。

交通

四周為群山阻隔,歷史上交通不便,出村的幾條路都需過山嶺。出村山嶺自北順時針依次為考川嶺、嶺腳嶺、通天塢、黃泥嶺、留坑嶺、桐子嶺、杭溪嶺、松樹嶺等。除考川嶺、桐子嶺(二嶺通汽車)、留坑嶺、嶺腳嶺(二嶺仍可步行)外,現多已荒蕪,通行困難。
建國後修嶺腳嶺馬路,因彎道過多、坡度大,修成後未通車。文革後修考川嶺,也遇到坡度大不能行車問題,後再降低坡度,始能通車。繼而通過考川嶺,延長修幹線馬路至章村,全長4.5km。2001年率先於考川嶺實現道路硬化,2004年實現幹線道路硬化。2004年底幹線泥馬路由章村延長至村尾下張組,延長線長2km。2012年修四合組支線馬路,連線到章村。
2012年打通村尾桐子嶺馬路,結束峰聯村一直作為斷頭路歷史,形成連線黟縣和休寧的又一條過經通道。2013年底實現全村所有村民組道路硬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