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涌強

北京艾達方航空航天技術研究所所長

量子態

量子力學中,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稱為量子態。量子態是由一組量子數表征,這組量子數的數目等於粒子的自由度數
(一)liqichuan質疑的歷史質疑
liqichuan(音譯李祁川)先生在《物理論壇》網上發表《對王德奎先生的三鏇態量子理論的質疑》一文中說:“愛因斯坦說過:真實的物理世界應該具有簡單性。而王先生的三鏇理論則不具備這一特徵。將量子作為球狀來描述也並非經典量子理論的絕對模式,物理理論的表觀模式趨向於建立一種能為人所理解的模型,而球狀模型正適合這種情況。其根基來源於我們所處的空間為三維的模式,而球狀正是這樣一個空間最好的體現。環狀量子卻違背了這樣一個空間的基底,因此採用拓撲空間來描述並非是完備的。雖然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很多疑難,但理論自身並非是自恰的。當然,這個理論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接著, liqichuan先生在《物理論壇》網上又發表《再論實數和複數在物理學中的意義》一文中說:“眾所周知,複數和複數方程是物理學中在處理複雜問題時所經常用到的數學手段,但是一旦討論到具體問題時則採用實數解,這在量子力學中最為明顯,比如厄密算符所對應的本徵值即為實數,因為只有實數解才與觀測符合,這是物理實證的要求。而把數作為宇宙的根本則是畢達哥拉斯派的復辟,這已經被現代科學所拋棄。無繞空間是廣義相對論的基礎,雖然有繞空間的數學方程可以建立,但是與實際的觀察並無任何聯繫,因此一般是不討論有繞空間的。同時,目前所討論的鏇量仍然不應該超出經典物理所定義的鏇量範圍。超弦理論並不一定為大多數的科學家所接受,它畢竟是個倍受爭議且極為不成熟的理論,由它所帶來的物理困惑並不比以前的理論少多少。”
看來liqichuan先生是一堅定的球狀模型量子態的維護者。如果liqichuan先生“把數作為宇宙的根本”者都看成“是畢達哥拉斯派的復辟”,那么“復辟”與“反覆辟”在21世紀的鬥爭是不可避免的了。歷史事實是,在薛曉舟教授《量子真空物理導引》一書開頭就介紹的情況是,從約公元前500--400年的古代留基波首創“原子”或“以太”論開始起,人類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對物質或時空微分單元的思考,並且大多數停留在球體的形相上。如果以21世紀的科學水平觀之,我們可以不把留基波首創的“原子”或“以太”解釋成20世紀前科學水平的“原子”論,而翻譯成類似20世紀末科學水平的“量子”論。
那么由此可知,人類自從有了科學智慧,就有了“量子理論”。留基波的人類第一個“量子理論”認為,“原子”或“以太”和“虛空”是萬物之源,這實際是個“非對易代數”類似的“量子理論”。即如果把不可分割的“原子”或“以太”看成是實數,“虛空”看成是虛數,實數與虛數存在有不可對易性。這裡,“非對易”可近似理解為“非對應”。彭羅斯認為“非對應”最終含有“不可計算性”,例如,民間弟兄分家“拈糾”、打麻將擲骰子,這類利用隨機性的公平、公正、公開的“數學辦法”,就含有“不可計算性”的“非對易”性。
因此“非對易代數”不只是實數與虛數的“非對易”。從“非對易幾何”上看,把“原子”或“以太”看成是球體的形相,再進而看成是完整無損的圖相,那么“虛空”就可以看成是在完好無損的圖相中,存在有破裂的地方。正是由此,留基波的學生德謨克利特提出,“原子”或“以太”在“虛空”中能做永恆的渦鏇運動。這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即如果“原子”或“以太”是群體,那么“原子”或“以太”在“虛空”中做永恆的渦鏇運動,就類似巨觀的環面線鏇運動;如果“原子”或“以太”是個體,那么“原子”或“以太”在“虛空”中做永恆的渦鏇運動,就應該是“環面”形相的線鏇狀態。即留基波的學生德謨克利特是第一個把“量子理論”分為了“球量子”和“環量子”的。這實際是個“非對易幾何”類似的“量子理論”。
由於留基波和德謨克利特的“球量子”與“環量子”都是創始,不存在“復辟”與“反覆辟”鬥爭之說。到約公元前495--435年的恩培多克勒,他猜測“以太”存在“小孔”,可以看成是第一個明確“環量子”形相的哲人。由此開始了“球量子”與“環量子”兩說之間的鬥爭。如笛卡兒、康德、拉普拉斯的渦鏇說,安培的電流環,法拉第的力線圈,卡路扎和克林的第五維是微小圈到超弦理論雜化弦的能量環等,引起的爭論。
這裡如liqichuan先生所說:“來源於我們所處的空間為三維的模式,球狀正是這樣一個空間最好的體現,而環狀量子卻違背了這樣一個空間的基底”。也正是如此,現代科學才建立了以“球量子”為精神領袖的強大而十分鞏固的“政權”。也許liqichuan(李奇傳)先生所說的“復辟”,就是指會動搖以“球量子”為精神領袖的強大而十分鞏固的“科學政權”的理論研究。
因為,約公元前580--500年的畢達哥拉斯引出的正方形開平方,在近代科學中引出的負數開平方,如所謂“扭量從開根號”,就是有人說的:“-1可以開根號得到複數,而微分運算元可以開根號得到鏇量。複數不能比較大小。但量子力學的波函式是複數的,描述粒子具有自鏇,而廣義相對論一直用世界線來描述粒子,於是相對論有一個基本的問題是,世界線體現出粒子的自鏇,即扭量=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複數+鏇量+共形變換。”這無疑是對以“球量子”為精神領袖的強大而十分鞏固的“科學政權”不利,所以liqichuan先生才說出“把數作為宇宙的根本則是畢達哥拉斯派的復辟”的話。他的解釋是:“複數和複數方程是物理學中在處理複雜問題時所經常用到的數學手段,但討論到具體問題時則採用實數解,因為只有實數解才與觀測符合”。這個解釋不正確,因為類似牛頓力學體系方程、麥克斯韋電磁力學體系方程、愛因斯坦相對論力學體系方程、薛丁格量子力學波動方程等絕大多數物理學方程的數學手段,都沒有解決好複雜的時間箭頭問題,所以用這種處理辦法才是可取的。例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捨棄取虛數解的辦法而使計算具有簡單性;相反,崔珺達教授的複合時空量子理論,則把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捨棄的虛數解撿拾起來,但對時間箭頭問題並沒有解決,反而把簡單的數學手段弄複雜化了。
山東嶽氏時空結構粒子研究所所長岳涌強先生的《自然宇宙之數學原理》,提出包含自然、數學、物理、化學、天文等整個知識大廈的龐大科學體系,是建在牛頓、愛因斯坦、狄拉克等科學家的三個層次的理論基礎之上的,霍金要把這三個不同層次的定律合成一組數字式,這顯然是辦不到的。岳涌強先生認為,把宇宙大爆炸之前的一個“點”狀態定義為“純物質”,因為這時它沒有時間和空間,是純粹的物質狀態,當宇宙大爆炸到極限時,沒有任何物質,只有空間,故定義為“純時空”,是純粹的時空狀態;宇宙大爆炸實際上是由“純物質”向“純時空”的轉化,轉化的中間狀態,既有物質,又有時空,是混合狀態;今天的世界就是從“純物質”向“純時空”轉化曲線上的一個“點”;這個“點”必然符合整個宇宙轉化的大規律,把這個大規律用於太陽系,便得到牛頓定律;用於原子,便得到量子力學定律;用於無限大宇宙,便得到相對論定律。也就是說,狄拉克、牛頓、愛因斯坦分別研究某一層次,所以得到某一層次的規律;如果研究整體,找到研究宇宙整體的方法,便可以進一步找到宇宙的三個基本定律:即物質與時空轉化定律、物質與時空對應定律、宇宙量量化定律。把這三個定律分別套用於從無限小到無限大的所有層次,便可推導出自然界全部規律。岳涌強說,把實驗物理上升到演繹科學,從物理基本定律方面看來已完成任務,但從演繹角度看卻還相差很遠。因為物理三大定律還要進一步歸結為更深層次的定律,以得到“虛數”與“實數”之間的關係定律。
當物理定律高度集中時,就會失去物理屬性,而上升到數學屬性,“宇宙的物理定律”就變成“宇宙的數學定律”。岳涌強先生的這個認識是正確的。即原來,數學原理支配著物理原理,物理原理支配著宇宙萬物。但從類似liqichuan先生維護球狀量子態的“反覆辟”者立場看,牛頓、愛因斯坦、狄拉克、霍金、彭羅斯等大科學家,都是走到“環量子”跟前,又退回到“球量子”陣營的人。因為以“球量子”為精神領袖的強大而十分鞏固的“科學政權”,也正是牛頓、愛因斯坦、狄拉克、霍金、彭羅斯等大科學家打下的,他們想“復辟”環量子,也只能“反覆辟”。
即類似岳涌強先生說法,從研究的時空領域看,世界共有“四層時空”:
(1)數學本質時空,
(2)數學顯現時空,
(3)物理本質時空,
(4)物理現象時空。
過去人類只發現其中一層時空,即球量子”物理現象時空。在一層時空中,人們不遇上類似四十多年前大躍進的饑荒,就無法找到的“環量子”定律。因為哲學宣揚物質無限可分,饑民也希望糧食能無限可分,但糧食卻不能無限可分;這個背景下當分人數,分到一個人的時候,如果再把一個人分成二分之一個人,還成不成立?此時,從把一個人分成二分之一個人聯繫研究空間的破裂問題,有可能發現類似一張紙中間破裂了,就是一個環。數學上,環把空間分為實數部分和虛數部分,由於可以把物質、能量、信息、生命打包起來找到的“環量子”定律。這也就是“環量子”藏在另外三層時空中的道理。而這一切貫穿都用數學完成;一門知識若不能上升到用數學表達,那么它只能稱為假設或命題!
但岳涌強先生也許還是維護球狀模型量子態的,例如他發現宇宙大爆炸之前的一個“點”,並沒有拓撲學的定義,就只能是沿傳統的球狀模型狀態定義的“純物質”。他定義的“純時空”,也只能是沿傳統的球狀模型定義的純粹的時空狀態。就是說,他的宇宙大爆炸實際上是由球狀“純物質”向球狀“純時空”的轉化。轉化的中間狀態,既有物質,又有時空,也是混合球模型狀態;今天的世界,就是他說的從球狀“純物質”向球狀“純時空”轉化曲線上的一個球狀模型“點”。這個球狀模型“點”,如果符合整個宇宙轉化的大規律,把這個大規律用於太陽系,便得到球狀模型牛頓定律;用於原子,便得到球狀模型量子力學定律;用於無限大宇宙,便得到球狀模型相對論定律。也就是說,狄拉克、牛頓、愛因斯坦都只是分別研究某一層次的球狀模型,所以得到也只是某一層次的球狀模型規律。他岳涌強“復辟”與“反覆辟”,也只能跟著研究整體的球狀模型,所以得到的也只是整體球狀宇宙的三個基本定律:即物質與時空轉化球狀模型定律、物質與時空對應球狀模型定律、宇宙量量化球狀模型定律;把這三個球狀模型定律分別套用於從無限小到無限大的所有層次,可推導出的也只是自然界全部球狀模型規律。
所以岳涌強先生和國內外的朋友,不了解“虛數”與“實數”之間的關係,類似非標準分析,虛數在點內;“點內空間”類似大腦空間和電腦的賽博空間擁有的虛擬生存和數位化天地,那么他們仍和霍金一樣,要把實驗物理上升到演繹科學,這顯然是辦不到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