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縣新場鎮

鎮概況

 新場鎮位於岳池縣境西南部,東鄰九龍鎮、朝陽鄉,北連白廟鎮,西接龍孔鎮排樓鄉,南界武勝縣三溪鎮。鎮政府駐地新場,距縣城11公里,幅員面積40.7平方公里,場鎮由3個行政村組成。因新場是斷橋鄉更名而成,在該鎮內保留很多有關斷橋的名字。所以現在的新場又叫斷橋。斷橋現為新場的下轄行政村之一。耕地面積2851公頃。新場鎮地勢東高西低,屬淺丘。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熱良好,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水稻、高梁、油菜、玉米、大豆、小麥。交通便利,水電充足,通訊捷達,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是岳池縣規模比較大的鄉鎮之一。小城鎮建設逐步加快。

人口

轄25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195個村民小組和2個居民小組,9197戶(其中非農業戶口445戶)3.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00人)。有彝族、苗族、白族、藏族4個少數民族共13人,新場場鎮人口120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2008年,農業生產總值6918萬元,固定資產3828萬元,非稅收收入138.03萬元,出欄生豬4.21萬頭,完成踏水街面及下水道的排污工程,2個村2.50公路通達公路建設、紅層水井1000口,以集中供水方式解決農村1946人飲水安全。

經濟發展

 農業穩步發展。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充分發揮新場鎮農業的優勢,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生產。進一步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大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規模發展果蔬產業,發展優質蔬菜7000畝,2008年全鎮糧食年產量達11755噸;在佛堡寨、張家壩、黃桷樹、寶珠寺、梁家埡、報慈寺村及梓桐寺、大石壩、冉家溝村和公路沿線村建83.33公頃的大紅高粱基地,是岳池縣主要產糧區之一。2008年新場白酒產量達40噸,新場豆乾產量達30噸,生豬出欄6.65萬隻,培育養鴨、養魚、養豬等養殖戶150戶,通過輻射帶動,全鎮出欄肉禽75萬隻,魚130萬公斤,綠色養殖初見成效。
我鎮合理有序組織,實現勞務輸出1.10萬人/次,創產值6800萬元。擴大新場酒廠和鄭氏豆腐乾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遠銷重慶、成都。推行家庭庭院經濟模式和家禽“寄養”養殖模式,廣辟增財源,形成農業生產加工鏈,以此引申出糧食加工、販運、釀造等;發揮養魚、生豬協會輻射帶動作用;商業產業鏈,降低“門檻”,興辦啟活,由此引申出餐飲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3條產業鏈。新增個體工商戶20戶,新增從業人員150人。
2008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27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426元,全鎮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10萬元。

社會事業

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文教衛生事業健康發展。鎮醫院現有醫護人員11人,年門診量達1萬人次,擔負著本鎮及周邊地區近3萬人口的醫療預防及保健工作。教育事業也得到了發展,基礎教育進一步加強。全鎮現有1所中學,2所中心國小。3所基點校。鎮政府多次投資,新建和翻建了教育設施,改善了教學條件。金融、保險業有了長足發展,經濟效益顯著。近3年先後為1782名農村人口、31名鎮貧困人口落實了最低生活保障;鎮建有敬老院1所,環境優雅,條件舒適,現集中供養孤寡老人58名,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為5戶無房困難戶修建了住房。解決城鎮低保43人,農村低保1782人,城鎮新增就業40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再就業2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123人,勞務扶貧工程培訓20人。溫暖工作培訓30人,陽光培訓70人,品牌工程培訓25人,農民實用技術培訓6470人。
岳池縣郵政局新場支局郵政編碼:630303

教育事業

斷橋國小,
是新場的2所國小之一,位於新場鎮紅關寨村境內,高(埡)新(場)公路沿線地段。

在校學校達500人、該校實施全日制義務教育。為新場的教育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另外3所分別是“斷橋初級中學、新場國小、”

交通發展

全線貫通高(埡)新(場)公路。給當地帶來很大的發展。加上新場靠近岳池邊界。所以交通比較發達,場鎮內設定了臨時車站,每天都有車輛來回岳池和新場之間。每15分鐘1趟。票價3元,更加實惠。交通更加便利。

行政規劃

新場村 杜家寺村
梓桐寺村 斷橋村 大石壩村
紅關寨村 冉家溝村 賀家堂村 黃家梁村 老廟子村
瓦蓋牆村 坨甲橋村 韓家院村 水洞橋村 董家梁村
踏水橋 聖興寺村 大橋村 七星照月村 佛保寨村
張家壩村 黃桷樹村 寶珠寺村 梁家埡村 報茲寺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