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觀音

觀音慈眉善目,下凡普渡,是開縣較為有名的膜拜聖地。 1998年5月8日,在盛山公園岩觀音處復修碑誌,志曰:造景於民乃我之本,勒石志碑千古不朽。 “慈航普渡”神額下的觀世音聖像,端莊文靜,兩側金童玉女操持,喜樂人間錦繡,甘願驅災逐邪。

岩觀音座落於開縣縣城北面鳳凰山風景名勝區內,靜靜地躺在松林竹籠荒野的懸崖絕壁之上,宛若懸在空中,仙氣橫溢,佛味十足,有“東方麥加”之譽。站在縣城向山上遠遠望去,岩觀音雲霧繚繞,山嵐瘴氣飄飄渺渺隱隱綽綽,尤其在雨天和冬季更盛。岩觀音始建於中華民國初年,敬香燃燭附神得寧者絡繹不絕,成為民間信士廟會祭祀勝地。後因年久失修,加之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封禁而毀。現尚存有“高處不勝寒推開四面雲窗望清江逐波流去,夕陽無限好吹得一枝玉笛把盛山彩鳳引來”的廟門楹聯流傳民間。
1986年,開縣決定修建盛山公園,作為公園景點之一岩觀音的恢復重建已提上議事日程。隨著各項準備工作的就緒,1993年10月,在呈請縣政府許可後開始營造,社會各界人士踴躍義捐復修,1996年12月30日正式開放。慈航普渡蓮台觀音端莊文靜,善財龍女操持寶像左右,百尊觀音多姿颯爽招徠佛海盛會,百米紅牆不阻居士往返,過丈廟門“岩觀音”三字韻味無窮,四柱鼎銘上設供奉祀品下供淨茶美食,樓台亭廓雕樑畫棟巧奪天工。觀音直向高度3.5米,寬3.2米,左右兩側各雕有金童和玉女,頂部設有一座三層仿古式樓閣,既美觀又防水。觀音慈眉善目,下凡普渡,是開縣較為有名的膜拜聖地。這裡每天香火不絕,遊人如織,祈禱的善男信女很多。特別是廟會時,朝拜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其熱鬧場面不亞於伊斯蘭教聖地“麥加”,人頭攢動,香火通明,鞭炮聲連續不絕。“金鳳宿雲燃一對黃燭亮銀山燈台,遊人卷窗瞰兩江春水顯漢豐詩畫”,這幅楹聯描繪了縣城的美麗景致。
岩觀音右側是長近1000米、寬7—8米的仿古藝術長廊和唐朝考功員外郎韋處厚時任開州刺史時吟詠的依山而築貼水而建就勢而繪的“盛山十二景”。左側是山間的松林竹海桔林,其間,松竹梅抬眼可見,桃李桔信手可摘。野兔出沒荒草,小鳥藏匿幽林,山雀嬉戲鳴唱。溪谷潺潺碧水草,藤蔓糾葛亂荊棘,野趣、佛趣橫生,虔心、誠心共存。
觀音好客,笑迎嘉賓,桌凳伺候長椅逍遙,雙膝參拜虔心默禱,俯身貼地誠祝如來,我佛保佑一生平安。其景之美淡墨難描,其境之優拙筆難繪。引起好奇者的攀登,誘得觀光客的舉步,惹得向佛者的虔心一片。
1998年5月8日,在盛山公園岩觀音處復修碑誌,志曰:造景於民乃我之本,勒石志碑千古不朽。人們遊覽岩觀音,頓覺神氣附身。“慈航普渡”神額下的觀世音聖像,端莊文靜,兩側金童玉女操持,喜樂人間錦繡,甘願驅災逐邪。即落百尊觀音群,招徠佛海盛會,一覽王母瑤池。遠遠仰視,整個岩觀音盡收眼底,但見半山腰桔林蒼綠,竹崖橫翠,枝條搖曳,苔蘚濕漉,石徑蜿蜒,流水潺潺,百花爭艷,好一派令人心醉神迷、留連忘返、敬心佛事的風光景致,為縣城第一妙處。極目俯瞰,群山遠遠近近蒼蒼茫茫,勢若觀海,浩淼無垠,不知身在何處,因三峽工程竣工後縣城成一片澤國。此刻的遊人、拜佛者,仿佛神遊西方極樂世界,心胸開闊,心情暢悅,佛我歸一。古有“地理、命理、醫理”之說,以神治世論理,曾作用於我國封建統治階級的地位和權利。今棄其糟粕,取其菁華,留給我們的是寶貴的文化遺產。真是“燃燭敬香莫非有,觀賞考究不可少。”
參拜岩觀音成了開州百萬民眾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拜觀音,趨之若鶩;逛景點,遊人如織;禱佛祖,虔誠如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