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看日本

岩松看日本

今年四月溫家寶總理將訪問日本,即將開啟中日兩國新一輪的交流與合作。在此之際,中央電視台大型電視新聞雜誌《東方時空》欄目將啟動大型電視採訪活動《岩松看日本》,通過對日本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權威人士、相關話題進行專題採訪,增進我國人民對日本的了解,促進兩國民間的良性互動和媒體交流。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白岩松,《東方時空》主持人、製片人、編委。內蒙古海拉爾人。合著有《岩松看台灣》。

白岩松,1968年8月20日出生,內蒙古呼倫貝爾人,蒙古族,央視著名主持人,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員,《新聞周刊》、《感動中國》、《新聞1+1》等節目主持人。1989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2000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主持風格

白岩松

皺著眉頭,表情凝重,標新立異的修辭,咄咄逼人的口吻,專家一樣的評論,學者一般的反問,最後引出自己的希望與思索。機敏和語言犀利是白岩松的優勢,他主持的節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潑而不媚俗,其主持風格自成一派。白岩松睿智,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表面上,他的語言更華麗,更有詩情畫意,但藏在一副眼鏡後的小而明亮的眼睛告訴我們:他思想更深邃,更沉穩。2000年,他在悉尼奧運會的直播,他的即興直播,甚至絲毫不遜於體育頻道主持人。樸實無華、一身正氣,對祖國,對人民真誠的愛;決不譁眾取寵,真實做人,在做事中踏踏實實做人,這就是白岩松。

經典名言

我們不要均貧,我們不要仇富,否則結果就是大家都窮,我們應該支持一部分先富起來。

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初可能有人鑽了空子,富裕來的不那么合法,可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富人的收入大多合理合法。

就算富人真的通過不公平不合理的手段致富了,那么我們要反對的也不應該是富人,而是法律和制度。

網路民意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我們太重視網路民意了

個人簡歷

1968年8月20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1979年就讀于海拉爾第二中學。

1985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

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廣播報》工作,1993年3月,經崔永元推薦進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後正式任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主持

白岩松 生活照(20張)

人至今。曾獲“中國播音與主持”大獎特等獎、“中國金話筒獎”。

白岩松

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歸、三峽大壩截流、國慶五十周年慶典、澳門回歸、第27屆奧運會等大型現場直播節目,還多次擔任神舟飛船發射報導的主持人。他還參與策劃並主持《焦點訪談》《中國之路》等節目。

1998年參與報導1998年抗洪救災。

1999年參加了澳門回歸直播。

1999年參加轉播國慶50周年慶典。

2001年11月由白岩松參與策劃、創辦的《時空連線》欄目成功推出,他本人出任該欄目的主持人兼製片人,還擔任《新聞會客廳》主持人。

2001年參加了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中國加入WTO的報導。

2003年新聞頻道創建,他開始主持《中國周刊》(後更名為《新聞周刊》)。

2007年主持了《焦點訪談》連載節目“岩松看香港”,以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

2008年和敬一丹主持了《感動中國2008》。

2009年參與主持轉播國慶60周年慶典。

2009年華語主持群星會獲年度終身成就獎

內容簡介

《岩松看日本>以媒體的視角和新聞人的敏感。對日本政治、經濟、生活、文化、時尚、娛樂等諸多方面作了近距離觀察。並在此基礎上將所見、所感、所悟整理成了文字。書中文字不似專家學者般深奧。也全無情緒化的議論和泛泛而談,而是力求以平實、客觀的描述。將一個真實的日本呈現給讀者。為了更好地貼近客群。滿足大眾了解日本的需求。採訪人物和專題的設定廣泛聽取了專家學者的意見和網友的建議。特別是希望把中國未來發展中會遇到的諸如環保問題、老齡社會問題、傳統文化的發展問題等。通過“看日本”而得到一定的解答。“把愛恨放下,先去了解”,是作者的希望也是“看日本”的宗旨,因為面對未來,不了解別人是危險的。不了解別人如何做的就不能請楚自己前進的方向。日本是一面鏡子,走近他們。可以照見自己。七十年前。戴季陶先生曾感嘆說,日本已將中國放在手術台上解剖過千百次,而中國呢?希望《岩松看日本》對讀者了解日本能夠有所裨益。

媒體聲音

《岩松看日本》“在愛恨之前先去了解”的節目宗旨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度、自信、懷柔遠人的人文品格,可謂是對傳統的對外宣傳理念的重大突破。

——人民網

這個節目透露出的信息是非常明顯的,他在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日本,一個多面的、多種勢力的日本,背後是日本的國民特點,它在啟發我們時候該更理性的看待中日關係,面向未來如何加深兩國的了解,因為這是個在經濟文化上與我們有千絲萬縷聯繫的鄰邦。他在告訴我們,對對方來說,雙方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國家,尊重對方的崛起,尋找雙方戰略層面的共同利益。

——網友【仗劍走天涯】

圖書目錄

媒體需要勇氣(序一)

行走在愛恨之間(序二)

東京:日本初印象

靖國神社:極端的日本二戰史觀

和平博物館:一種理性的聲音

神風特工隊:一張單程機票

渡邊恆雄:敢於說不的新聞良心

日本媒體怎樣看中國

衝突與希望

曠日持久的勞工案

慰安婦問題再起風波

來自中國的高中留學生

防災:無處不有的國民意識

日本國小防災演習

深入人心的防災觀念

渡邊淳一:愛的頂點是死亡

澀谷109百貨:亞洲流行時尚的發源地

大相撲:不僅僅是運動

從垃圾處理看日本環保

落語:日本的單口相聲

道頓堀:走進天下廚房

村上龍:我只為少數人寫作

銀色一族的第二人生

松下新帥大坪文雄

谷村新司:中國觀眾熟悉又陌生的日本歌手

栗原小卷:與表演藝術的一世姻緣

感受動漫神話

鹿兒島的砂浴涅泉

細節決定品質

安倍昭惠:時尚率性的首相夫人

濱崎步:最艱難的一次採訪

中曾根康弘:日本政壇的長青樹

御手洗:日本財界總理

體驗東京捷運

七日櫻花與杉本姐姐

鏡中印象

書摘插圖

2007年3月5日,《岩松看日本》採訪活動正式啟程。一早6點許趕到首都機場,9點10分乘國航925航班飛往日本東京。這是我們第一次踏上日本。很快,好像剛打了一個盹兒,廣播裡就通知請繫上安全帶,飛機開始下降,東京到了!真快啊,只飛了不到3個小時。據說今天是順風,飛快了。可見日本離中國之近,真是一衣帶水。

從高空看日本國土,雖然春天還沒有到來,樹林尚未泛綠,還是感覺到了日本空氣的清純,森林、農田、房屋輪廓清晰,十分整潔,看不到有裸露的荒土。這一點,隨著飛機降到了東京成田國際機場,感覺更加強烈。諾大的一條機場跑道上,真的看不見一片落葉、一點垃圾,這也許是我們見到過的最乾淨的機場了。

機場離東京市區有100多公里的車程,需要兩個多小時。NHK的關聯公司MRI派人來接機,負責與我們聯繫的鄒大慶和公司的老闆吉野先生都來了,還有我們在北京已經認識的翻譯杉本小姐也來了。簡單寒暄幾句之後我們立即進入工作狀態,開始按照事先制定的採訪計畫進行工作。今天我們其中一組要立即趕到NHK總部洽談相關採訪行程。趕到NHK總部,與傳送部的澤部長和國際部的廣谷部長洽談接下來每天的採訪安排和節目傳送事項。同時NHK還來了兩個欄目的負責人,商談在日本期間採訪我們節目組的想法。很有意思,在場的七八位日本人,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句中文,這很讓我吃驚。在中央電視台,絕不可能每個人都會說幾句日語。

當從NHK總部出來,夜幕已經降臨東京。深深喘了口氣,才感到看日本的第一天快過去了。從天不亮離家,到天黑時走出NHK大樓,十幾個小時我們已經走出準備了好幾個月的“岩松看日本”的第一步,一切順利,種種的擔心和顧慮雖然並未消失,但現在已經不管那么多了,徑直往前走吧!

感覺東京氣溫與上海接近,風是溫暖而潮濕的,吹在臉上很舒服。駐日本記者站的李衛兵陪我們一起回下榻的飯店,車行在東京的大街上,我恍惚有種錯覺,似乎並沒有離開中國,仿佛出差到了中國南方的一個大城市裡,也很像台北,因為這裡的街道、地名幾乎全是中文的,行人和中國人毫無區別,人們的衣著也和中國南方都市並無多大差別……一眼看去,幾乎與中國沒有差異感,這跟去歐洲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這使我心裡有了一種莫名的鬆弛感。也許我看到的只是東京一個夜晚的側面,並不準確。

我們下榻的地點位於東京的市中心,在飯田橋,名叫後樂飯店。這又使我想起了范中淹“先憂後樂”的詩句。問一旁的鄒大慶,他說就是取自中國的這個古訓,日本很多地名都與中國文化有關係。而且這家後樂飯店邊上就是日中友好會館,飯店提供中文服務,因為來這裡下榻的大多是中國客人。

到了後樂飯店,果然服務台全是中文服務。我們和另外一組人馬會合,放下行李先吃飯。餐廳就在飯店的地下一層,有一家中國餐廳,吃的卻是日式湯麵。10個人,一人一碗,花了一萬多日元,合人民幣660多元,一碗麵條60多元人民幣。日本的高物價果然名不虛傳。

飯後,冒著大雨,全體採訪組成員乘車趕到位於東京六本木附近的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王毅大使要和大家見面。使館占地面積很大,建立於20世紀70年代初,在東京的各國使館中算是一個大館了。進了使館,穿過大院子,就到了一幢獨立的小樓,這裡就是大使官邸,王毅大使在此等候我們,並請大家一起吃元宵。喔,這才想起來,昨天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邊吃邊聊,王毅認為我們採訪組赴日採訪的時機選得正好,並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日本的特點和中日關係的經緯,這些年來兩國關係疙疙瘩瘩,根子上還有一個彼此認知的問題,要建立真正的睦鄰友好,日本需要重新認識中國,接受中國的發展,位了增進雙方的了解,不久後溫家寶總理將訪問日本,在此時中央電視台全方位、客觀地介紹日本,是做了一件很有勇氣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王毅大使希望我們以冷靜客觀的目光將這個複雜的鄰國介紹給中國觀眾。

從使館出來,已經快11點了,東京下起了大雨。無暇瀏覽東京的夜景,匆忙又趕回飯店收拾行李,一大堆行李還放在飯店大堂里呢!大家分了房間,然後在我房間裡開了一個小會,布置了明天的採訪安排,即刻休息。

日本,我們曾無數次地談論過你,此刻我們直接面對著你,你到底會給我們留下一個什麼印象呢?明天見,東京。

靖國神社其實距離我們住的後樂飯店非常近,坐車也就五六分鐘的時間。到了那裡,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馬路邊那個非常高大的“大鳥居”。日本的所有神社都有這種“大鳥居”,非常像中國的大牌坊,看到它標誌著已經進入了神社。之所以叫“大鳥居”,顧名思義,就是鳥可以在上面停留和居住的意思,也許還有其它的宗教含義。

靖國神社對遊客全年免費開放,而對於這次中國媒體的採訪和拍攝,他們的態度十分謹慎。2007年2月份,我們就向靖國神社遞交了拍攝採訪申請。在經過近一個月的反覆協商之後,3月初,靖國神社終於同意我們進行有限制的兩小時拍攝,但拒絕接受採訪。其實,相對於實體的靖國神社來說,一個精神的靖國神社才格外讓人敏感。這個精神的靖國神社也被學者們稱為“靖國史觀”。為了更好地讓大家來看到在一個實體的靖國神社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一種歷史觀,我們特別還請到了剛剛拍攝完記錄電影《靖國神社》的旅日導演李纓和我們一起看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占地十餘萬平方米。1869年明治天皇為了紀念那些幫助他建立明治政府的戰死者創立了“東京招魂社”,1879年,正式更名為“靖國神社”。1978年10月17日,靖國神社舉行例行的秋季祭奠,被遠東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14名甲級戰犯以及一千多名在二戰結束後被處決的乙級和丙級戰犯的所謂“英靈”被放進了靖國神社並供奉起來。迄今為止已經有246萬多個在歷次戰爭中戰死的軍人被召為“英靈”供奉於此,其中80%以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他們的名字在這裡被精確到個人,這其中有中國人熟悉的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主要決策者之一東條英機,南京大屠殺主要罪犯松井石根等等。

在進入靖國神社的正門之前,在馬路兩邊,有兩個日本陸海軍的大燈籠,也就是所謂的紀念塔,在這兩個紀念塔的下方有16個浮雕,上面描繪了歷次戰爭的場面,其中相當一部分都和中國有關:有1894年日本聯合艦隊擊破北洋水師,甲午海戰之後攻占天津,1933年日軍攻占山海關,還有日軍攻克長城在長城上面歡呼勝利的紀念性畫面等。1945年日本戰敗後,為了掩飾其對軍國主義的紀念,這兩個紀念碑上的浮雕曾一度被塗上了水泥,但在6年之後,這些浮雕又重新顯露了出來。

進入靖國神社的正式大門之後,我們需要到神社的管理部門去辦理採訪手續,儘管事先已經聯繫好了,但還有領取採訪證件,還有向我們一一交待採訪的注意事項,比如參拜大殿不可以拍攝、不要停留在神社的中軸線上拍攝等等。但我覺得,並沒有因為我們是中國記者,特別有所限制,好像這些規定對任何記者都是一視同仁的。NHK有一組記者本想跟我們一起進入到靖國神社裡面拍攝,因為沒有事先提出申請,居然被拒之門外。這一點,我覺得日本做事還是比較講規則的,並不會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味,包括這個很政治化的靖國神社也是如此。

拍攝過靖國神社的紀錄片導演李櫻,早早來到這裡,配合我們一起進行採訪。沒有他的幫助和指點,在這座神社裡,很多重要的紀念物我們都無法一一辨認和解讀,他為岩松的採訪幫上了大忙。

進入靖國神社這個大門後就是正殿,進入正殿,我們所有的拍攝將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例如,不能採訪遊客,不能拍景物特寫等。靖國神社的館長拒絕我們採訪,但是在書面上回答了我們一些問題,其中兩個讓我感觸特別深。我們有一個問題是究竟有多少人來參拜過靖國神社?他說這么多年很難統計,但是去年一年來參拜靖國神社的人超過了500萬。還有一個問題是參觀者的年齡大致是多少?他回答說說不太好統計,但是有一點非常明確,就是近年來參拜的年輕人明確增多。

靖國神社是右翼分子最經常去的地方,我們來拍攝的這一天,沒有見到右翼分子的身影。但是在有的日子裡,在這裡會看到數十萬的右翼分子聚集到供奉著14名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並大肆進行軍國主義等各種右翼宣傳。按照日本神道的說法,靖國神社裡所有的靈魂都聚集在一把軍刀上,因此,參拜者只要來到這裡進行參拜,就等於參拜了包括14名甲級戰犯在內的所有的靈魂。

……

白岩松介紹

岩松看日本岩松看日本

白岩松,央視著名主持人,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員,任《焦點訪談》《新聞周刊》《感動中國2008》等節目主持人,2000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1968年8月20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1979年就讀于海拉爾第二中學;1985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廣播報》工作,1993年初(3月份)經崔永元推薦 進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後正式任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主持人至今。曾獲“中國播音與主持”大獎特等獎、“中國金話筒獎”。

白岩松

1997年開始,白岩松主持了香港回歸、三峽大壩截流、國慶五十周年慶典、澳門回歸、第27屆奧運會等大型現場直播節目,還多次擔任神舟飛船發射報導的主持人。他還參與策劃並主持《焦點訪談》《中國之路》等節目。由於他親自參與策劃並負責大多數節目及撰稿,他的主持節目風格深刻而不呆板,活潑而不媚俗,告別了簡單播報與表演形式,成為新一代電視人的代表之一。

1998年:參與報導1998年抗洪救災。

1999年:參加了澳門回歸直播。

1999年:參加轉播國慶50周年慶典。

2001年11月,由白岩松參與策劃、創辦的《時空連線》欄目成功推出,他本人出任該欄目的主持人兼製片人。現還擔任《新聞會客廳》主持人。

2001年參加了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報導。

2001年參加了中國加入WTO的報導。

2003年新聞頻道創建,他開始主持《中國周刊》(後更名為《新聞周刊》)。

2007年白岩松主持了《焦點訪談》連載節目“岩松看香港”,以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

2008年白岩松和敬一丹主持了《感動中國2008》。

2009年白岩松參與主持轉播國慶60周年慶典。

2009年華語主持群星會獲年度終身成就獎。

文摘

2007年3月5日,《岩松看日本》採訪活動正式啟程。一早6點許趕到首都機場,9點10分乘國航925航班飛往日本東京。這是我們第一次踏上日本。很快,好像剛打了一個盹兒,廣播裡就通知請繫上安全帶,飛機開始下降,東京到了!真快啊,只飛了不到3個小時。據說今天是順風,飛快了。可見日本離中國之近,真是一衣帶水。

從高空看日本國土,雖然春天還沒有到來,樹林尚未泛綠,還是感覺到了日本空氣的清純,森林、農田、房屋輪廓清晰,十分整潔,看不到有裸露的荒土。這一點,隨著飛機降到了東京成田國際機場,感覺更加強烈。諾大的一條機場跑道上,真的看不見一片落葉、一點垃圾,這也許是我們見到過的最乾淨的機場了。

機場離東京市區有100多公里的車程,需要兩個多小時。NHK的關聯公司MRI派人來接機,負責與我們聯繫的鄒大慶和公司的老闆吉野先生都來了,還有我們在北京已經認識的翻譯杉本小姐也來了。簡單寒暄幾句之後我們立即進入工作狀態,開始按照事先制定的採訪計畫進行工作。今天我們其中一組要立即趕到NHK總部洽談相關採訪行程。趕到NHK總部,與傳送部的澤部長和國際部的廣谷部長洽談接下來每天的採訪安排和節目傳送事項。同時NHK還來了兩個欄目的負責人,商談在日本期間採訪我們節目組的想法。很有意思,在場的七八位日本人,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句中文,這很讓我吃驚。在中央電視台,絕不可能每個人都會說幾句日語。

當從NHK總部出來,夜幕已經降臨東京。深深喘了口氣,才感到看日本的第一天快過去了。從天不亮離家,到天黑時走出NHK大樓,十幾個小時我們已經走出準備了好幾個月的“岩松看日本”的第一步,一切順利,種種的擔心和顧慮雖然並未消失,但現在已經不管那么多了,徑直往前走吧!

感覺東京氣溫與上海接近,風是溫暖而潮濕的,吹在臉上很舒服。駐日本記者站的李衛兵陪我們一起回下榻的飯店,車行在東京的大街上,我恍惚有種錯覺,似乎並沒有離開中國,仿佛出差到了中國南方的一個大城市裡,也很像台北,因為這裡的街道、地名幾乎全是中文的,行人和中國人毫無區別,人們的衣著也和中國南方都市並無多大差別……一眼看去,幾乎與中國沒有差異感,這跟去歐洲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這使我心裡有了一種莫名的松馳感。也許我看到的只是東京一個夜晚的側面,並不準確。

我們下榻的地點位於東京的市中心,在飯田橋,名叫後樂飯店。這又使我想起了范中淹“先憂後樂”的詩句。問一旁的鄒大慶,他說就是取自中國的這個古訓,日本很多地名都與中國文化有關係。而且這家後樂飯店邊上就是日中友好會館,飯店提供中文服務,因為來這裡下榻的大多是中國客人。

到了後樂飯店,果然服務台全是中文服務。我們和另外一組人馬會合,放下行李先吃飯。餐廳就在飯店的地下一層,有一家中國餐廳,吃的卻是日式湯麵。10個人,一人一碗,花了一萬多日元,合人民幣660多元,一碗麵條60多元人民幣。日本的高物價果然名不虛傳。

飯後,冒著大雨,全體採訪組成員乘車趕到位於東京六本木附近的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王毅大使要和大家見面。使館占地面積很大,建立於20世紀70年代初,在東京的各國使館中算是一個大館了。進了使館,穿過大院子,就到了一幢獨立的小樓,這裡就是大使官邸,王毅大使在此等候我們,並請大家一起吃元宵。喔,這才想起來,昨天是中國傳統的元霄節。邊吃邊聊,王毅認為我們採訪組赴日採訪的時機選得正好,並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日本的特點和中日關係的經緯,這些年來兩國關係疙疙瘩瘩,根子上還有一個彼此認知的問題,要建立真正的睦鄰友好,日本需要重新認識中國,接受中國的發展,位了增進雙方的了解,不久後溫家寶總理將訪問日本,在此時中央電視台全方位、客觀地介紹日本,是做了一件很有勇氣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王毅大使希望我們以冷靜客觀的目光將這個複雜的鄰國介紹給中國觀眾。

從使館出來,已經快11點了,東京下起了大雨。無暇瀏覽東京的夜景,匆忙又趕回飯店收拾行李,一大堆行李還放在飯店大堂里呢!大家分了房間,然後在我房間裡開了一個小會,布置了明天的採訪安排,即刻休息。

日本,我們曾無數次地談論過你,此刻我們直接面對著你,你到底會給我們留下一個什麼印象呢?明天見,東京。

靖國神社其實距離我們住的後樂飯店非常近,坐車也就五六分鐘的時間。到了那裡,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馬路邊那個非常高大的“大鳥居”。日本的所有神社都有這種“大鳥居”,非常像中國的大牌坊,看到它標誌著已經進入了神社。之所以叫“大鳥居”,顧名思義,就是鳥可以在上面停留和居住的意思,也許還有其它的宗教含義。日本所有的神社都有這種“大鳥居”,非常像中國的大牌坊,看到它標誌著已經進入了神社。

靖國神社對遊客全年免費開放,而對於這次中國媒體的採訪和拍攝,他們的態度十分謹慎。2007年2月份,我們就向靖國神社遞交了拍攝採訪申請。在經過近一個月的反覆協商之後,3月初,靖國神社終於同意我們進行有限制的兩小時拍攝,但拒絕接受採訪。其實,相對於實體的靖國神社來說,一個精神的靖國神社才格外讓人敏感。這個精神的靖國神社也被學者們稱為“靖國史觀”。為了更好地讓大家來看到在一個實體的靖國神社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一種歷史觀,我們特別還請到了剛剛拍攝完記錄電影《靖國神社》的旅日導演李纓和我們一起看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占地十餘萬平方米。1869年明治天皇為了紀念那些幫助他建立明治政府的戰死者創立了“東京招魂社”,1879年,正式更名為“靖國神社”。1978年10月17日,靖國神社舉行例行的秋季祭奠,被遠東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14名甲級戰犯以及一千多名在二戰結束後被處決的乙級和丙級戰犯的所謂“英靈”被放進了靖國神社並供奉起來。迄今為止已經有246萬多個在歷次戰爭中戰死的軍人被召為“英靈”供奉於此,其中80%以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他們的名字在這裡被精確到個人,這其中有中國人熟悉的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主要決策者之一東條英機,南京大屠殺主要罪犯松井石根等等。

在進入靖國神社的正門之前,在馬路兩邊,有兩個日本陸海軍的大燈籠,也就是所謂的紀念塔,在這兩個紀念塔的下方有16個浮雕,上面描繪了歷次戰爭的場面,其中相當一部分都和中國有關:有1894年日本聯合艦隊擊破北洋水師,甲午海戰之後攻占天津,1933年日軍攻占山海關,還有日軍攻克長城在長城上面歡呼勝利的紀念性畫面等。1945年日本戰敗後,為了掩飾其對軍國主義的紀念,這兩個紀念碑上的浮雕曾一度被塗上了水泥,但在6年之後,這些浮雕又重新顯露了出來。

進入靖國神社的正式大門之後,我們需要到神社的管理部門去辦理採訪手續,儘管事先已經聯繫好了,但還有領取採訪證件,還有向我們一一交待採訪的注意事項,比如參拜大殿不可以拍攝、不要停留在神社的中軸線上拍攝等等。但我覺得,並沒有因為我們是中國記者,特別有所限制,好像這些規定對任何記者都是一視同仁的。NHK有一組記者本想跟我們一起進入到靖國神社裡面拍攝,因為沒有事先提出申請,居然被拒之門外。這一點,我覺得日本做事還是比較講規則的,並不會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味,包括這個很政治化的靖國神社也是如此。

拍攝過靖國神社的紀錄片導演李櫻,早早來到這裡,配合我們一起進行採訪。沒有他的幫助和指點,在這座神社裡,很多重要的紀念物我們都無法一一辨認和解讀,他為岩松的採訪幫上了大忙。

進入靖國神社這個大門後就是正殿,進入正殿,我們所有的拍攝將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例如,不能採訪遊客,不能拍景物特寫等。靖國神社的館長拒絕我們採訪,但是在書面上回答了我們一些問題,其中兩個讓我感觸特別深。我們有一個問題是究竟有多少人來參拜過靖國神社?他說這么多年很難統計,但是去年一年來參拜靖國神社的人超過了500萬。還有一個問題是參觀者的年齡大致是多少?他回答說說不太好統計,但是有一點非常明確,就是近年來參拜的年輕人明確增多。

靖國神社是右翼分子最經常去的地方,我們來拍攝的這一天,沒有見到右翼分子的身影。但是在有的日子裡,在這裡會看到數十萬的右翼分子聚集到供奉著14名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並大肆進行軍國主義等各種右翼宣傳。按照日本神道的說法,靖國神社裡所有的靈魂都聚集在一把軍刀上,因此,參拜者只要來到這裡進行參拜,就等於參拜了包括14名甲級戰犯在內的所有的靈魂。

序言

在冬去春來的時候,中國中央電視台《岩松看日本》採訪組前往日本進行採訪。在我的記憶里,這是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近些年來第一次派出陣容如此強大的隊伍,前往日本進行範圍如此廣泛的新聞採訪活動。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這次大型的新聞採訪活動呢?我想有兩個最主要的理由或者說是動機。

第一個理由,中日兩國關係,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它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而恰恰這種重要的兩國關係在近些年來卻不盡人意,令每一個有國家責任感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感到憂慮。就拿民間來說,我們常常用“一衣帶水”來形容中日兩國的睦鄰關係,但實際上兩國民眾彼此之間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這給我們兩國的媒體從業人士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而現實的課題:如何發揮媒體的力量來增加中日兩國民眾之間的真實了解和良性互動?

日本與中國近在咫尺,但其實並不是一個我們“很熟悉”的國家。目前,研究日本的著作為國內公眾所熟悉的並不多,市面上還是幾十年前的那幾本書,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人寫的《菊與刀》。幾十年前戴季陶在《日本論》中寫道,日本把中國放在手術台上、顯微鏡下觀察了幾千次,同時戴季陶也反問道,那么中國呢?這是一種非常不正常的現象。所以給中國觀眾提供更多的、更全面的關於日本的信息,是《岩松看日本》此行的一個基本目的。

前不久,中日兩國領導人開展互訪,這也許是中日關係“多雲轉晴”的一個信號。其實在此之前,我們就已經考慮製作系列地介紹日本的新聞節目,而中日關係轉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提前啟程的契機。

中國中央電視台作為國家電視台,毫無疑問,國家責任感和公眾知情權,都是它義不容辭應該承擔的責任。所以在增加兩國民眾互相了解和信任、推動中日民間良性互動方面,它必須有勇氣先行一步。

第二個理由,中國中央電視台作為中國最大的電視傳媒,必須放眼世界,成為中國和世界的信息港,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也讓中國了解真實的世界。所以“走出去”、 “走向世界”也是中央電視台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最近幾年來,在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中對全球各地的新聞介紹大大增加,無論是重大突發事件,還是普通新聞,我們每天都會在重要時段播出。這種增幅,是五年、十年前所無法比擬的。包括一些重要的新聞專題節目,也加大了這方面的報導力度。例如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名牌欄目《東方時空》,這兩年就策劃製作了許多“走出去”的節目,像大型系列報導《小萌探維和》、《岩松看台灣》、《直通巴格達》等,都受到了國內觀眾的好評。

如果說我們此前對伊拉克戰爭的報導主要還是以動態信息為主的話,那么此後的《岩松看台灣》,應該說是帶著大陸觀眾的問題去的。出發之前先了解了觀眾的好奇所在、問題所在。應該說,帶著問題走出去的做法獲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次我們看日本,也是帶著中國人的問題去,我們通過網際網路,通過找各方面的朋友訪問,來獲知大家想了解日本什麼?當然不僅僅只是幾個老問題,我們是放眼看,昨天、今天、明天,政治、經濟、文化,等。通過媒體的眼睛,帶去多元化的問題,帶回來多元化的信息。同時,《岩松看日本》節目不僅在一套《東方時空》欄目播出,還將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重點播出。

《東方時空》在完成《岩松看日本》之後,還將繼續推出《東方時空看世界》的系列報導,陸續開始“看印度”、 “看越南”、“看韓國”、“看非洲”……見多才能識廣,在這個極為豐富的多元化的世界裡,我們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將為中國觀眾提供全方位的世界報導。

(作者: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中心主任高級記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