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帥鎮

岩帥鎮

岩帥鎮,位於滄源佤族自治縣東部,北和東北面與耿馬縣、雙江縣隔江相望,東面和南面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安康、雪林鄉接壤,西與勐省鎮、單甲鄉相連,距離滄源縣縣城120公里。岩帥鎮下轄22個村民組,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僅有3.5畝。全鎮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旱谷等。全鎮地處偏遠山區,基礎建設落後,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方式落後,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在教育方面,全鎮共有兩個中學,教育水平極低。總體來說,岩帥鎮是一個落後的山區小鎮。全鎮面積455平方千米,人口3.20萬人(2006年)。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45年設岩帥鎮,1953年設區,1969年設紅九公社,1971年更名岩帥公社,1984年復置岩帥區,1988年改鎮。原團結鄉1984年從岩帥公社析置團結區,1988年改鄉。2005年,撤銷團結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岩帥鎮,岩帥鎮政府駐地不變。2007年,鎮政府駐地由岩帥大寨遷移至團結村。

行政區劃

轄22個村委會:岩帥、東勐、黃果、聯合、岩丙、新華、建設、賀勐、中賀勐、賀南、新寨、團結、東米、班馱、班奈、公曼、賀科、賽弄、安海、安拐、昔勒、壩鄰。鎮政府駐團結村。

地理環境

岩帥鎮位於滄源佤族自治縣東部,距縣城120千米。北和東北與耿馬縣、雙江縣隔江相望,東和南與瀾滄縣的安康、雪林鄉接壤,西與勐省鎮、單甲鄉相連。面積455平方千米,人口3.20萬人(2006年)鎮政府駐團結村。鎮內地處山區,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2320米。紀念地有岩帥烈士陵園。

經濟狀況

岩帥鎮岩帥鎮
岩帥鎮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464.9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689.77萬元,占總收入的71%;畜牧業收入1037.11萬元,占總收入的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087頭,肉牛1218頭,肉羊21頭,雞26921隻),林業收入518.59萬元,占總收入的5%;

第二、三產業收入1160.24萬元,占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59.24萬元,占總收入的0.6%。,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317元,農民收入以甘蔗、茶葉等為主。

全鎮外出務工收入527.5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474人(占勞動力的16%),在省內務工303人,到省外務工2171人。

社會發展

人口衛生

岩帥鎮岩帥鎮
截止2009年,全鎮共有農戶7320戶,農業人口29456人,是佤族、拉祜族聚居地,佤族27569人,93.59%,拉祜族1887人,占6.41%。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8‰。

岩帥鎮設有計生辦,內設女性門診、檢驗室等科室,融技術、藥具、宣傳、培訓四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體系。有工作人員2名。在每個村都配備了1名計生服務員,全程為民眾服務,並從生產、生育、生活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提高育齡民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每年鎮兩名計生辦工作人員精心組織各村計生服務員學習國家計畫生育有關政策法規,進一步提高了各村服務員對計畫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增強了做好計畫生育工作的自覺性。成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25037人,參合率85.00%。享受低保2945人,占10.00%,五保89人。
截止2009年,全鎮建有兩2個衛生院,占地建築面積面積2200平方米。有在編正式人員24人。其中大專學歷4人,中專學歷20人;醫師級職稱3人。設有普通內科、小外科、預防保健科、藥品倉庫等主要科室。開設床位23張,外設綜合門診等。設有32個村級預防保健協理員,承擔各村計畫免疫、傳染病防治、結核病歸口管理、疫情上報及婦女、兒童保健等工作。全鎮共設30個村衛生所,面積1300平方米,有35個衛生員,均通過系統培訓學習,取得鄉村醫生的執業資格,均能負起村級基本醫療、衛生保健等工作。全鎮建有農村公廁149個,垃圾堆放場地17個。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11月,岩帥鎮有中學2所,在校生642人;中心完小2所,村級國小49所,在校小學生2418人;在校義務教育學生總數3060人,教職工總數269人,其中中學教師54人,國小教師215人;國小入學率98%;國中入學率90%;鄉村人口大專文化77人,中學7317人,國小13581人,未上學8481人;全鎮設有1個文化站,村級黨員活動室22個、村文化活動室18間、業餘文藝宣傳隊3個。

基礎設施

岩帥鎮岩帥鎮
(1)農田水利設施:至2008年為止,全鎮建有小型水庫、小壩塘30座(病險水庫),總庫容736.69萬立方米,其中:小型水庫13 座,小壩塘17 座,有大小溝渠 719 條,1798公里,其中“三面光”溝渠 3條20公里,其餘均為土溝;耕地面積94370 畝,其中水田面積17555畝,有效灌溉面積8440畝,水利化程度僅達19.23%。

(2)交通設施:至2008年末,全鎮共建有鄉村公路179 條(含機耕路)652 公里,其中:彈石路2條60公里,其餘為不列等級路177條1492 公里;公路網路已基本連線全鎮各個村寨,但由於等級低,路況差,晴通雨阻的的現象十分突出。
(3)農業產業化設施:岩帥鎮除糧食種植外,現有的農業支柱產業主要是茶葉種植和加工產業。2008年末,全鎮有茶園4.7萬畝,其中可採摘面積3.9萬畝,有蔗園3.96 萬畝; 5個茶場,27個茶葉初制所;茶園、蔗園場區路、機耕路168條450公里。

各村概況

岩帥村

居住在岩帥鎮政府所在地,西連賀南村,北接岩丙村、鎮龍潭茶廠,東與聯合村,東勐縣接壤。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茶葉,2005年茶葉面積2868畝。2005年全村國民生產總值 193 萬元,人均純口糧320公斤,人均純收入974元。

黃果村

位於岩帥鎮東北部,西部與東勐村接壤,北部與團結鄉公曼村相連,東部與雙江縣隔江相望。全村土地總面積16.06平方公里,海拔1300至1800米,氣候屬中亞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9℃,年降雨量15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與糧食作物和茶葉、甘蔗、核桃、辣子、葵花、花生等多種經濟作物。

東勐村

位於岩帥鎮北部,東部與黃果村接壤,南部與聯合村、岩帥村相連,西部與新寨村相接,北部與團結鄉為鄰。全村土地總面積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27畝,其中水田面積536畝,旱地1191畝,海拔高度1500—1800米,常所降水量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16℃,屬於典型的山區,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蕎子等糧食作物和茶葉、核桃等經濟林果。

新寨村

位於岩帥鎮西北部,周邊與岩帥村、東米村、團結村、中賀勐村、賀南村、班奈村、大賀勐村接壤,距鎮政府駐地29公里,全村土地面積21935.1畝, 耕地面積4088.2畝,其中水田面積601畝,旱地3487.2畝,平均為海拔1100至1600米,屬中亞氣候,年平均氣溫17℃,年,年降雨量1600毫米,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是甘蔗。

新華村

位於岩帥鎮東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東連岩丙村、西接建設村,南與瀾滄縣相鄰。1978年全村共轄 3個自然村,4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30人,有126戶,全村土地總面積15.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99畝,其中:水田1017畝,旱地3382畝,海拔高度1100米至1700米,年平均氣溫15.5℃,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屬中山河谷區,縣有典型的立體氣候,適宜種植水稻(部分地區可種雜交稻)、玉米、小麥、茶葉、核桃等糧食、經濟作物。

賀勐村

地處岩帥鎮西部,距鎮政府40公里,東與中賀勐村接壤,南與建設村相連,西與單甲鄉拉勐村和勐省鎮班奈村毗鄰,全村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經濟作物有花生、甘蔗。賀勐村氣候夏無酷署、冬無嚴寒,四季如春,降雨充沛,光照充分適宜種植多種林木瓜果。

岩丙村

是一個高寒山區,平均海拔1700米,位於岩帥鎮政府駐地東南部11公里處,東邊與瀾滄縣安康鄉小邦壩村接壤,南部與瀾滄縣雪林鄉永光村接壤,1978年全村共轄3 個自然村,6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 870人,有193戶,全村有國土面積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6440畝,其中,水田1100畝,旱地2850畝,茶地2490畝,2005年糧食總產量為333667.5公斤,總產值為103萬元,人均占有糧320公斤,人均純收入為965元。

聯合村

位於岩帥鎮政府駐地東部7公里處,東與瀾滄縣安康鄉班壩村接壤,南與岩丙村相連,西與岩帥村毗鄰,北與黃果村相鄰,總土地面積為12.7平方公里,1978年全村共轄3 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60人,有187 戶,全村有耕地面積5361畝,其中,水田1127畝、旱地4234畝、茶地2293畝(高優茶園面積1200畝),有一個村辦茶葉初制所、一個通過招商引資建成的烏龍茶加工廠。

賀南村

位於岩帥鎮政府西部,西連新寨村、中賀勐村以及賀勐村,北接岩帥村,東南有建設村、新華村和岩丙村。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茶葉、甘蔗。

建設村

距岩帥鎮政府所在地18公里,西連中賀勐村,北接賀南村,東有新華村,西南與瀾滄縣接壤。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茶葉,2005年茶葉面積2868畝。 人均純口糧312公斤,人均純收入1151元。

中賀勐村

居住在岩帥鎮政府所在地,與賀南村,北新寨村,賀勐村、建設村相連。1978年全村共轄 4個自然村,6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75人,有175戶,國土面積11.8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68畝,其中:水田1040畝,旱地2628畝,海拔900米至1480米,氣候屬中亞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8.6℃,年降雨量11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與糧食作物和茶葉、核桃等多種經濟作物,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茶葉、甘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