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蜂

山蜂

山蜂是一種野生經濟昆蟲。它比家蜂體小,每30隻體重僅1克左右,而家蜂10隻體重可達1克重。 山蜂採集自然界的百花釀成的蜂蜜是蜂蜜中的佳品,可做為高級營養補品。山蜂蜜還是一種防病的良藥,有補脾胃、潤肺、 養肝、解毒之功效。時下,市場售價每500克可達200~300元,就是300元的價格也是有價無蜜。一般每養一桶山蜂一年可獲蜜5千克左右(花期3月--11月份,12月後收穫,蜜蜂一年采的蜜都在裡面),如蜂群壯,蜜源好,氣候適宜,每群蜂可 產蜜5~8千克。實踐證明,山蜂家養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不爭地, 不爭肥,無公害,收益大的好項目。

基本信息

生活習性

山蜂多居于山區和半山區的樹洞、石縫裡,過著群居生活。一般蜂群由6萬隻左右組成,稍大的蜂群可達7萬隻左右。每群蜂由一隻蜂王、幾萬隻工蜂 和幾百隻雄蜂組成。蜂群中蜂王和工蜂是永久性蜂,而雄蜂只有在繁殖期間 才會出現。

山蜂多選擇冬季背風、夏季陰涼的地方居住。山蜂的耐寒能力很強,冬季零 下35℃~38℃也可安全過冬。夏季氣溫在35℃時仍能照常工作。

山蜂多採集野生植物的花蜜,很少採集農作物花蜜。山蜂採集花蜜時很勤勞, 即使蜜源很少也極力去採集。早春和晚秋的中午,照樣飛出工作,一般每年 可比家蜂多出巢工作30~45天。

繁殖分群

山蜂接入蜂桶後,工蜂馬上利用蜜囊中的貯蜜營造巢脾、貯蜜,蜂王開始產 卵繁殖。繁殖是由蜂王和雄蜂交尾來完成。交尾後,雄蜂因外生殖器脫落而 死亡。一隻健壯的蜂王,一晝夜可產卵1000~2000粒。

山蜂分群,多採用抓王法,即將蜂王放入紗布、窗紗袋裡,吊入蜂桶內上方, 等蜂群安定後,再把蜂王從紗布袋裡放到蜂桶內。一般每大桶蜂群春季可分成5~6群,秋季又分3~4群。

飼養方法

1.早春繁殖的弱小蜂群應進行補飼。補飼應在天黑前進行,每次餵蜂蜜250~ 500克,連餵2~3天。

2.新招引或越冬後期至早春時期桶內貯蜜不足的蜂群,也要進行補飼。新接的山蜂要一次補足,缺蜜的蜂群要連續補2~3天,一般每天補蜜1.5~2公 斤。補飼時,先將蜜裝入盤中,蜜上放秫秸2~3個,之後將盤放進桶中。 也可用白糖代替蜜進行補飼,500克糖兌500克開水,涼後補飼。補飼應在 深秋和早春的傍晚進行,以防引起盜蜂。

蜂桶製作放置

接蜂前,應先做好山蜂的窩巢即圓木蜂桶。蜂桶由底桶、繼桶、桶底、桶帽 (蓋)組成。底桶和繼桶可選用長100~120厘米、直徑40厘米左右的園木 製成。用鑿子掏成空心並清除內部木屑後呈園桶狀,桶內壁不宜太光滑。在 桶體下方的邊緣處,做成一個長4厘米,高1厘米的巢門。山區通常選用林 中的自然乾枯的空心樹,截出所需長度,稍加製做便成蜂桶。制好後,放在 陽光下曬乾,並將桶內壁均勻掛蠟,以便山蜂定居後儘快采蜜和造蠟。一般 繼桶比底桶要長2倍多,也有不分底桶和繼桶兩者合為一體的。桶底可用比 蜂桶底口面積稍大的園形木板製成。桶底和蜂桶連線處除留巢門外其餘部分 應密封好。桶的上口一般不用另加桶蓋,直接用樹皮或其它木板做成和蜂桶 口大小適中的園錐狀桶帽,扣在桶口上即可。園錐桶帽的下緣要長出蜂桶10 厘米左右。外面再加一層草編帘子以防雨水。桶帽與桶口相接處也應密封, 帽的內側也應掛蠟。桶帽、桶、桶底之間應連線固定好。

蜂桶做好後,放於房舍附近的背風向陽、後邊有樹、前面開闊、夏不積水、 冬不積雪的地方。放桶時,蜂桶應儘量墊得高些,一般以長頸酒瓶倒立做墊 墩,並在桶底墊塑膠布防潮。也可用光滑的木桿或其它材料做墊墩,主要是 防止鼠、螞蟻等進入巢門。蜂桶要分散擺放。放置要端正、堅固,以防桶倒蜂逃。清除蜂桶周圍的污物、雜物。接蜂前最好將桶帽下面塗少量蜂蜜。

接蜂方法

山蜂分群多在春季的5月10日至6月2日和秋季的7月20日至8月10日進行。接蜂時操作者要戴好蜂帽等保護裝備。常用的接蜂方法有巢門接蜂法和結團收捕法。

1、巢門接蜂法:當蜂群分群開始飛成喇叭筒形狀時,在1~2分鐘內,將塗有 蜂蜜的桶帽(或桶蓋)用一隻手提著。當蜂王出生時,迅速用另一隻手或手 握的草把,將蜂王托到桶帽上。手離開後,山蜂很快結團並越結越大。然後 就可把桶帽輕放在蜂桶上。當本群大部分蜂都進入桶後再蓋嚴桶帽並固定 好,之後再縮小巢門或關閉巢門,在夜間妥善移動放置好蜂桶。蜂群進桶後 要注意看護,如果桶內安靜,可打開巢門,不安靜可隨時關閉巢門。

2、結團收捕法:在巢門接蜂未能成功時,蜂王第一次起飛不會飛太遠,一般都 落在附近樹上、房檐等處結團。此時,接蜂者可搭梯子上去,一手把蜂帽放 在蜂團上方接近蜂團,另一手用草把將蜂團由下向上驅趕,待蜂王和全群蜂 在桶帽下面結團,再將桶帽提走,以引蜂入桶。此期如收捕不成功,蜂群就 會向遠處遷飛。蜂群遠處遷飛時,可用鍬或手撒揚小灰(草炭土)或潑水的 方法擋住其去路,迫其停留在附近的樹上或房檐等處結團,以便再次收捕。

此外,在野外發現分蜂群結團在樹枝上時,可鋸斷樹枝將蜂團放入蜂桶內, 也可將其抖落在面袋裡,帶回放入蜂桶。發現山蜂群在樹窟里時,可在白天 量好高度劃好記號,晚上將樹鋸斷抬回家養。先鋸去上段後鋸下段,防止桶 倒蜂逃,注意人身安全。在石縫裡發現山蜂時,要在其分蜂時用巢門接蜂法 或結團收捕法接蜂家養。也可在山上立些空蜂桶,以招引分群蜂居住,當蜂 群住後安靜進入正常工作時,可在夜間抬回家養。

取蜜和取蠟

取蜜從清明節後開始到白露為止。山蜂從植物上採集來的花蜜很稀,經過蜂 的加工釀造,水分才漸漸散發減少,變成較濃的蜜。待載蜜的巢脾達到蜂桶 三分之二以上時,桶內的蜜將近做滿,可考慮取蜜。

山蜂釀蜜期一般從清明到白露,生產實踐中多數山蜂每年僅在白露前後進行 一次性取蜜。取蜜前用細鐵絲在繼桶與底桶之間的縫隙間插入,拉斷桶內的 蜂蠟,之後將繼桶取下放倒,再用鐵絲纏上棉花點燃,放在繼桶的一端進行 熏煙,待繼桶內山蜂飛出即可取蜜。現多不用煙燻法,而用風吹法。就是將繼桶放倒後,用小型吹風機從一端往另一端吹風,把山蜂吹出即可取蜜。

取蜜時,可將蜜脾混在一起破碎,用1~2層紗布包好控壓出蜜。待蜜全部 控壓出後,將殘剩的巢脾放入熱水鍋中加熱,水蒸發後,再把液體蜂蠟緩慢 倒入盛有少許(半盆)溫水的盆里。盆中的溫水可對臘進行清理,使蠟中的 雜質沉入水底,臘浮在表面,待水涼後製成固體蠟團。這種蜂臘無雜質,品質較好。

注意事項

1.控制溫度:夏季應將蜂桶放置於濕潤涼爽、敵害少的地方。如果蜂場周圍 沒有避陰樹林,可臨時搭設涼棚防署降溫,同時做好防雨工作。入冬前,要 將蜂桶周圍、桶底、桶帽的縫隙用泥抹嚴。檢查溫度時,可用一根長膠管, 從巢門插入蜂桶,使上端接近耳部。如果聽到桶中呈“嗡嗡”聲,表明溫度 適宜,如聽到“唰唰”聲,表明溫度低,應適當關閉或縮小巢門;如果聽到 “呼呼”聲,則表明桶內溫度過高,應適當擴大巢門或採取其它措施降溫。

2.控制分群:立秋前後,蜂群易出現分群現象,當分完兩群後,要將再出現 的新蜂王掐死。以培養壯群。

3.嚴防敵害:山蜂的天敵很多,如田鼠、螞蟻、蟾蜍、蛇、蜘蛛等,為防其 危害,應在蜂桶周圍加設圍欄。

4.防藥害:蜂桶放置最好遠離農田、化工廠、採石場等可能有農藥、煙塵等 危害的地方。最好把蜂桶放置在上風頭。

5.防逃蜂:有時接蜂回來後,不幾天發現蜂都跑了。這主要是因為周圍環境不好,有煙味、藥味或其它有害氣味,或有病菌感染、寄生蟲、動物的干擾 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