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紅蠟蚧

橢圓形,淡紅色,長0.3毫米,兩端稍細。 初孵時呈扁平橢圓形,長0.4毫米,暗紅色,腹端有2長毛。 體長1.2毫米,淡黃色,繭橢圓形,暗紅色,長1.5毫米。

形態特徵

雌蟲
橢圓形,背面有較厚的蠟殼覆蓋。蠟殼呈暗紅色,長約4毫米,高約2.5毫米,頂部凹陷,形似臍狀。有4條白色蠟帶,從腹面卷向背面。體極鼓起。蟲體紫紅色,觸角6節,第三節最長。雄成蟲體長1毫米,翅展2.4毫米。

橢圓形,淡紅色,長0.3毫米,兩端稍細。
若蟲
初孵時呈扁平橢圓形,長0.4毫米,暗紅色,腹端有2長毛。2齡時成廣橢圓形,稍突起,暗紅色,體表披白色蠟質,3齡時蠟質增厚。前蛹和蛹 蠟殼暗紅色,長形。

體長1.2毫米,淡黃色,繭橢圓形,暗紅色,長1.5毫米。

發生規律

1年發生1代,以受精雌蟲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越冬雌蟲產卵盛期。雌若蟲蛻皮3次,第一齡約經20天;第二齡23天-25天;第三齡約30-35天。9月上旬成熟交尾後越冬。雄蟲第一齡若蟲期與雌蟲同,第二齡若蟲期40-45天,前蛹期1-2日,蛹期2-6日。雄成蟲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壽命甚短,僅1-2天。越冬雌蟲產卵於體下,產卵期長可達一個月。每雌可產卵200-500餘粒。初孵若蟲離母體後移至新梢。群集於新葉及嫩枝上,多在受陽光的外側枝梢上寄生,樹冠內膛枝葉較少。若蟲孵化後,離母體移至新稍定居後,即吸取汁液,並由泌蠟器官在蟲體背面和胸部兩側分泌蠟質,背面呈馬蹄形,側面呈斑點狀,均粉白色。以後蟲體逐漸長大,分泌物也逐漸長大,分泌物也逐漸增厚,雄蟲在前蛹期停止分泌蠟質物。雄蟲化蛹時,分泌一層較薄的白色蠟繭,化蛹其中。

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在1-2齡若蟲時進行效果最好,一般若蟲孵化率達50%時進行第一次噴藥,以後每隔7-10天噴1次,共噴3次。藥劑可用松鹼合劑18倍液,或80%敵敵畏乳劑15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乳劑3000倍液,或50%馬拉松乳劑500倍液,在蟲齡增大、蠟殼加厚後,可用茶餅松鹼合劑1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